喜悦之诗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喜悦之诗

    第三首喜悦之诗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读古诗稍久的人,大概都会发现:古诗的情绪,忧愁的多,快乐的少;忧郁的多,爽朗的少;苦闷的多,喜悦的少。

    第一首是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时值新年,倒偏要找几首欢欢喜喜、兴高采烈的喜悦之诗来读,取个吉祥之意。

    这首诗确实是喜悦之诗,当时孟郊四十六岁,此前两次落第,这次终于进士及第,无异于一下子掀掉了压在身上多年的沉重巨石,从平地一下子被好风送到了快乐的巅峰,那种喜悦,因为突如其来,因为非常巨大,使得诗人像微醉一样都有点失态了,但是正因为这种失态,使得喜悦非常真实,非常有感染力。这样的快乐巅峰几人能有?纵有,一生能有几次?能持续几时?正因如此,这首诗表现出的纯净而浓烈的喜悦,格外值得珍惜。

    战乱中漂泊在外的诗人,突然听到唐军收复了洛阳等地,叛乱平息的消息,“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波翻浪涌。”(《唐诗鉴赏辞典》,霍松林语)他先是喜极而泣,然后看到亲人欢天喜地,自己也便漫卷诗书,欣喜若狂,接着又是唱歌又是纵酒,然后马上规划起回老家的行程:在大好春光中,全家人一起,飞快地经过巴峡、巫峡,下襄阳,然后就到洛阳了。这种千山万水转眼即到的想象,是诗人急于返乡的心情写照,也是被喜悦浪潮挟裹、被兴奋“冲昏头脑”的结果。天下平定,得以回家,这种喜悦,因为和普天下苍生相联系,确实比春风得意大登科、洞房花烛小登科都广阔厚重。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厌倦官场污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终于辞职归田了。回归田园,满眼都是优美的景物,纯朴自然的人间景气,他的心情是那么愉悦、轻松,有一种笼中鸟回到树林、池中鱼回到江河的解脱感、归宿感。这是和《登科后》指向相反的喜悦,但是同样强烈,同样发自内心,因此有着同样强大的感染力。

    然而初唐时的喜悦不是这样的,那时是少年气象,生机勃勃,元气充沛的,那时的喜悦不会悲喜交集,而是单纯美妙,有时似乎没理由,甚至有点没心没肺,没有挫败的阴影,没有衰老的渣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何等豪纵不羁,何等挥洒自如!唐代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时代,这些歌咏游侠的诗篇都是开明时代在心灵上的投影。这样自然流露的喜悦,至今读来,还让人心生羡慕。到晚唐,王朝的气数将尽,纵然是满足,纵然是淡淡的喜悦,也带上了浓浓的暮色:“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喜悦之诗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喜悦之诗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