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沈从文先生有一本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叫作《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小说家就是小说家,除非你一个字都不许他写,只要落笔成文,感性本能和文字功底就藏不住。我当初就是为了这个书名,买了这本书。

    曾经以为,可以公开表露对花花朵朵的热爱,是身为女子的特权之一。可是读古人的诗,才知道这是我的“妇人之见”。

    三曹的时代,确实是大处着眼的,写沧海,写宇宙,写悲风,写日月,细处最多写骏马,写飞鸟,对于植物往往笼统——“百草丰茂”、“嘉木绕通川”之类一言以蔽之。

    到了元气淋漓、血脉酣畅的唐代,开放时代和尽情尽性的光辉照耀之下,花花朵朵在诗歌中复活了,而且活得从来没有过的鲜润、艳丽、恣肆。

    先看国色天香的花王牡丹。咏牡丹的有白居易的《买花》、《白牡丹》(数首)、《惜牡丹花》、《牡丹芳》,李商隐的《牡丹》、《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刘禹锡《赏牡丹》,罗隐《牡丹》,令狐楚《赴东都别牡丹》,王建《题所赁宅牡丹》,徐凝《开元寺牡丹》……刘禹锡对牡丹的评价很有代表性,而且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民间的桃花如何呢?《洛阳女儿行》第一句就是:“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李峤写了一组《桃花行》,李白有《桃花开东园》。倔强可爱的刘禹锡贬官之后回长安,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导致再次被贬,真是最不好玩的“命犯桃花”。但是十几年后他被召回,马上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更显倔强,是未被毁灭的智者唇边的一朵嘲讽的微笑。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则是一个绮丽的爱情故事了。

    荷花开了满纸。李商隐有《赠荷花》,赞美荷花“舒卷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陆龟蒙的《白莲》则感叹“此花真合在瑶池”。“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既写了荷花也写了采莲女,花即是人,人即是花。

    桂花香染衣襟。“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卢照邻),在这里桂花香和“年年岁岁一床书”的书香一起,衬托的是不慕荣利的高洁人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只有表里俱静,才能听到桂花落的声音吧,如果“喧喧车马度”,那只能是看牡丹了。好在“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自有风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不说梅花、菊花这些花中君子,还有梨花、李花这些春天使者,连飘零的红叶,都会催生一段爱情传奇,“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宫人韩氏《题红叶》)红叶题诗,顺水飘出宫外,最终成就了姻缘。

    当然广义写花的名句也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在唐人眼中,连草都是那么可爱。“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似工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则是写意,将嫩草绿意、一抹春色写得十分传神。他们甚至关注一些比较冷僻的植物:“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他们连微不足道的苔藓都没有错过:“山碧沙明两岸苔”(钱起),“水多菰米岸莓苔”(杜牧)。

    因为有诗,“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并不“都付与断井颓垣”(唱词)。在诗中“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那么现实的生活虽然曲曲折折不遂人愿,是否仍可以“酸酸楚楚无人怨”?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