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辣椒鱼头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巴陵 本章:剁辣椒鱼头

    做剁辣椒在湖南地区的秋季是件很普遍的事情,老少兼爱,男女喜欢,也是湖南人储存新鲜辣椒的一种传统方法和普通吃法。用剁辣椒去蒸鱼或者鱼头,确实是湖南人的一大发明和贡献。剁辣椒蒸鱼,有名的是浏阳蒸菜里的手撕鱼,常见的是豆豉辣椒蒸鲫鱼、清蒸鳊鱼等,最有名的是剁辣椒鱼头。剁辣椒鱼头即发挥了剁辣椒的辣味,吸收了剁辣椒的酸味,也弘扬了鱼肉的鲜味,去除了鱼本身的腥味,使两种味道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了鱼头的至味。

    剁辣椒鱼头起源于湖南湘潭,在长沙发展壮大,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成为湘菜的代表。湘潭属于湘江流域饮食带,以河鲜闻名于世,与衡阳、长沙的餐饮齐名,并同属一带。因为湘潭迟班椒的出现,改变了湘江鱼类的吃法和味道,形成了剁辣椒蒸鱼等系列菜,湘潭的鱼头也变得有理想和方向,终于走出了一条剁辣椒鱼头的崛起之路。

    剁辣椒鱼头在湘潭本地又叫鸿运当头、开门红,象征着一种红红火火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火艳艳的剁辣椒覆盖在白嫩嫩的鱼头上,红白区别鲜明,却又完全融为一体。当还冒着热气的剁辣椒鱼头端上您的餐桌,摆放在您面前,那股清香飘逸的鱼香味迎面而来,刺激着您的欲望和吃性。剁辣椒的酸味渗透在鱼肉里,鱼的鲜香保留在肉质中,辣味催生出鱼肉的鲜甜,充满味道的诱惑。从鱼头的腮下挑开腹部的鱼肉,鱼肉晶莹剔透,细嫩如凝脂,剁辣椒的汤汁娇艳欲滴,红亮透明,浓浓的肉香和鱼鲜来回飘荡,有种夸张的感觉。当您温文尔雅地送进嘴里,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口感软糯、鲜辣可口,虽有小小的鱼鳞咯齿,却不用细嚼,慢慢吸食鱼肉,如豆腐脑缓缓流入喉咙,鲜香辣一起涌向味蕾。

    清朝雍正年间,湖南新化的数学家黄宗宪先生为了躲避残酷的文字狱,逃到湘潭郊区。借住在一户农家,农民家穷,买不起肉菜来招待鸿儒,农户的儿子在溪水里打捞到一条河鱼,女主人加盐、辣椒剁与鱼头同蒸,作为款待黄宗宪的主菜。爱吃辣椒的黄宗宪吃了剁辣椒鱼头觉得味道鲜美,非常感激房主。从此,黄宗宪对那道剁辣椒蒸鱼头十分想念,又无法吃到这道美味,只能在记忆里回味。避难结束后,他让厨师到湘潭农家学习剁辣椒鱼头的制作方法,并进行了适当的改良,成为我们今天的绝味剁辣椒鱼头。

    鱼头不仅味美,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容易被人体吸收。鱼肉中脂肪酸有降糖、护心、防癌的作用,鱼肉中维生素D、钙、磷有抗衰老、养颜的作用,有利于血液循环、开胃、滋补、防止肿瘤。剁辣椒味酸,有开胃消食、暖胃驱寒、止痛散热、肌肤美容、降脂减肥、抵抗癌症、保护心脏,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等作用。两者的结合,更符合营养学的要求。

    剁辣椒鱼头可选用草鱼、鳙鱼、鲢鱼等鱼头,我们在餐桌上最常见的鱼头为鳙鱼头,个头大,且肉质细嫩,剁辣椒容易入味,蒸后极鲜。做剁辣椒鱼头,并不是只要单纯的鱼头,还要与鱼头连接的鱼身,一般与鱼头等长。切掉鱼尾巴时,多采用斜切法,多留点鱼腹肉,摆盘就成为优美的扇形。鱼头去除内脏,洗净切成两半,背部相连,鱼头放在巨大的盘里,像把打开的扇面,抹上蒸鱼油,撒上剁辣椒、姜末、盐、豆豉、料酒等作料。待锅中冷水烧沸,将鱼头连盘一同放入锅中蒸熟,约十分钟,将蒜蓉和葱碎铺在鱼头上,再蒸一分钟。而现代餐馆采用的是高温蒸箱,更加方便。从锅中取出鱼盘后,再将炒锅置火上放油烧至十成热,铲起油淋在鱼头上即成。鱼头洁白如银,鱼肉挺实鲜美,鱼皮胶质颤动,鱼脑晶莹剔透,辣椒红莹鲜亮。

    随着剁辣椒鱼头的广泛传播和21世纪饮食之风的盛行,剁辣椒鱼头开始升级换代,从制作和用料上都有所改良,剁辣椒在蒸的过程中会物化部分,剩下的是辣椒皮,颜色没有那么鲜艳可爱,剩下的辣味并不完全可以满足湖南人对辣椒的需求。有人开始采用衡东县的黄贡椒,把它切碎,放在鱼头上一起蒸,辣味更浓,辣椒保存完好。从此,慢慢诞生了双色鱼头,在鱼头两边,一边用红色剁辣椒,一边用黄色黄贡椒,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鱼头吃出两种风味。更有甚者,黄贡椒改为小米辣椒,不再是普通剁辣椒鱼头,而是小米辣椒鱼头。现在到餐馆吃剁辣椒鱼头,其实就是小米辣椒鱼头。

    湖南人在一起聚会吃饭,必然会点一道菜,那就是闻名的剁辣椒鱼头。在长沙,市民对酒楼、饭店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是以剁辣椒鱼头做的好坏为标准。大家在一起吃饭,吃得满头大汗,还不停歇,继续吃他们的至爱剁辣椒鱼头。吃到最后,连一点剩鱼汤也不放过,他们要煮一碗白面,下到鱼汤里,把汤汁吃掉。面条在小米辣椒鱼头汤的浸泡下,即有鱼鲜味,又有辣味,虽然辣味被冲淡,吃起来还是很辣。湖南人却每人瓜分一碗,作为最佳美食,撑起圆圆的肚子的最后角,才满意地摸着肚子,心甘情愿地离开酒店。


如果您喜欢,请把《食全酒美》,方便以后阅读食全酒美剁辣椒鱼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食全酒美剁辣椒鱼头并对食全酒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