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鳝鱼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巴陵 本章:宝塔鳝鱼

    宝塔黄鳝是大梅山新化一道名菜,因外观看上去黄鳝一条条卷曲起来像宝塔一样呈螺旋状,所以命名宝塔黄鳝。在大梅山深处,山民的饮食习惯有其独特性,吃得原汁原味,吃尽各色物种,吃得茹毛饮血,宝塔黄鳝就是其代表作。

    西汉时期,长沙地区的饮食已经有百多种名贵菜品,炖焖煨烧炒熘煎熏腊等烹调方法已经齐全。大梅山的深处,饮食制作还很原始,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直到宋神宗时期,梅山才置新化、安化两县,先进的烹饪方法和中原文化才进入梅山,饮食习惯开始慢慢改变。

    梅山地处湖南中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丘陵、盆地、山林交界处。家牧副渔发达,梅山人饮食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溪中河鲜和田中水产备受梅山人喜爱,泥鳅、黄鳝、虾米常见于餐桌,所以饮食界称他们为猫食族。而梅山人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抓到泥鳅、黄鳝的。他们要在春种之后,泥鳅、黄鳝开始越出泥巴,游弋于溪水、水田中,农民在犁田、除草、施肥、打药、收割的过程中,在农田里都会撞上泥鳅、黄鳝,农民不会放过抓泥鳅、黄鳝的机会。只要逮到一条,就在田埂上找根草藤,穿着泥鳅、黄鳝的腮帮,挂在农具上,劳作完带回家,满足孩子们的腥食味。家庭主妇不会为了一条泥鳅、黄鳝去做一锅菜,还是把抓来的泥鳅、黄鳝在铁锅上煎熟,用碗盛着,储存起来,等待其他的泥鳅、黄鳝一起做菜。几天的劳作,一般可以搞上十多条甚至数十条泥鳅、黄鳝,就可以做一碗好菜,改善生活。

    春夏之交,梅山雨季来临,调水的泥鳅、黄鳝聚集在田坎和跘水,是山民抓泥鳅、黄鳝的好季节,只要到田坎、跘水去溜达,总有收获。

    抓鳝鱼最好的季节有两个,一是春种时候,山野开始发动,农田在冬浸后灌满了水,鳝鱼感觉到水暖天燥,晚上出来歇凉,农民点着松明或者煤油灯满田坎转,这就是山民在抓黄鳝。一是收割季节,稻谷已经金黄,农民放干农田里的水,等待收割,鳝鱼就在田垄边打洞,躲在里面。等收割完稻谷,小孩找到这些小洞,用一个指头沿着洞穴找下去,鳝鱼从另一头逃出来,很容易就抓住了,成了孩子们的奖赏。这样抓鳝鱼,一天抓的量不少,足够一家人美餐一顿。孩子们就会吵着要母亲做宝塔黄鳝吃,母亲也会高兴地做起宝塔黄鳝这道美食。

    做宝塔黄鳝,最好选择中等个儿的黄鳝,大小如小拇指,在盐水里养两三天,黄鳝排泄干净体内杂质,再用清水养一天,鳝鱼的体型变得瘦小起来,游水的性情却很暴躁、迅速。

    做宝塔黄鳝时,要把菜锅洗干净,稍微加点清水在锅里,放入鳝鱼,盖好锅盖,再生大火,火越来越大,锅里的水马上沸腾,很快就烧干,鳝鱼开始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窜,在锅里打得噼噼啪啪乱响。锅内的温度继续升高,鳝鱼开始翻滚、跳腾,身体扭做一团,形成一个螺旋状,黏液自然去掉。再焖几分钟,鳝鱼就成形,有些宝塔样,就可以揭开锅盖,退去明火。

    山民抓到的鳝鱼,与城里的不一样,有大有小,没有定数。在制作宝塔黄鳝的时候,一般要去除内脏。厨师从锅里取出黄鳝,把头、尾去掉,再去除内脏。也有简易的方法,就是把嘴巴张开处撕开,黄鳝就分为两部分,内脏自然裸露,去掉内脏,拧下头,剪了尾,成了美食的精华。梅山的大鳝鱼,有的有半斤一条,长约两尺,粗如棍子,那就要去掉骨头,把鳝鱼肉撕成多块。在撕掉内脏后,还要撕开背脊肉,一线一线撕下来,只剩骨头。这些只是粗加工,还没有开始做菜。

    做宝塔黄鳝,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煸炒,直接炒干鳝鱼,吃起来肉嫩滑爽。一种是油爆,把黄鳝炸干,加辅料炒,吃起来肉质紧促酥脆。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好转,油爆宝塔黄鳝越来越受农民喜欢,山民对口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厨师洗净铁锅,烧上半锅植物油。农民炸东西,喜欢用植物油,也有直接用猪油去炸的,冬天冷了就不好吃。油烧开后,把去掉内脏的鳝鱼轻轻地丢进油里,就听到呲呲的叫声,油锅上马上冒起一层白雾,缥缥缈缈,雾水渐渐减少,用菜勺翻动黄鳝,不让其粘锅炸焦,更要鳝鱼炸透、炸酥、炸脆,等白雾很少时,可以捞出黄鳝,沥干油汁。另外起锅,放少许油,放姜、大蒜瓣、辣椒爆香,再加鳝鱼爆炒。黄鳝外皮爆开,油水浸入,焦黄色或者漆黑色,宝塔形状有弹性和定型,就起锅。盛入菜碟,加葱花,红、白、黑、绿多色杂呈,香味飘逸,让人垂涎欲滴。

    梅山人吃着美味的宝塔黄鳝,食欲大增,辣味浓烈的宝塔黄鳝,咬上去脆稣可口,又辣味十足,咸咸的鳝鱼肉,非常下饭,一家人争相吃着美味的鳝鱼,辣得嗦嗦的声音不绝于耳。

    山民有的图简单,做菜时没有去掉内脏,在吃的时候再来撕掉内脏。这些人一般都是喜欢吃腥味的人家,不愿意放过一条泥鳅、黄鳝。他们吃宝塔黄鳝,有自己的妙法,直接用手抓起鳝鱼,两手掐住鳝鱼的上下嘴唇,用力撕开,内脏直接掉到地上,鳝鱼肉放回自己的饭碗里,再慢条斯文地来品味,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稍微斯文点的人家,把手改用筷子和嘴巴,用筷子夹住黄鳝头部或颈部,用嘴咬住鳝鱼背脊肉,轻轻用力,就撕裂了鳝鱼背脊肉,一线一线地撕下来,露出背部的脊骨。再用同样的方法,撕下腹部的肉,鳝鱼就只剩脊骨和腹腔内的内脏,看去白骨森森,有些惨烈。

    梅山俗话说“夏吃一条鳝,冬吃一支参”,所以梅山人特别喜欢吃黄鳝。现代医学表明,鳝鱼的营养价值像人参一样,每一百克鳝鱼肉含蛋白质18克、脂肪1.4克,还有磷、钙、铁多种维生素。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食补。中医典籍记载:其味甘、性温,无毒,入肝、睥、肾经,能补虚损、除风湿、通经脉、强筋骨,主治痨伤、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下痢脓血等。

    我外公特别喜欢吃鳝鱼,他还发明了许多稀奇的吃法,最常见的是把吃剩的宝塔黄鳝用来煮面条吃。我跟外公吃过几次,面条的味道非常鲜美,越煮越甜,面条柔润、滑爽,轻轻吸一口,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入胃里。

    梅山人离开家乡,漂泊他乡,怀念的第一道菜就是自家的宝塔黄鳝。我在长沙生活了十多年,每次遇到老乡,聊起家乡的美食,都想起了母亲的宝塔黄鳝。其实,在长沙这个美食之都,也有宝塔黄鳝,只是它的名字不一样,长沙人习惯把它叫做太极图。

    长沙人对宝塔黄鳝进行了一些改良,在菜市场,鳝鱼分大小饲养,按大小论价,为做宝塔黄鳝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筷子粗细的黄鳝是做宝塔黄鳝的理想食材,用清水加几滴菜油喂养两天后,用开水烫死鳝鱼,无需清除内脏,整条放进油锅里炸就可以了。边炸边翻,黄鳝自动蜷缩成罗盘形,撒上盐、酱油、白酒、姜丝,盖锅焖透,装于盘碟或海碗内。吃时咬掉头,也不必撕去内脏,因为在炸透、炸枯之后,内脏已经没有异味,吃起来更有韧劲。

    太极图是道家思想理论图形,湖南道县的理学泰斗周敦颐,用理学的观念对太极图进行了解说。理学思想在长沙岳麓书院生根发展,深入民间。理学之士见黄鳝蜷缩的形象恰似太极图中阳动阴静的形状,于是以太极图命名鳝鱼,并摆上长沙人民的宴席,让饮食文化多了一些古风雅趣,让长沙人民多了些食兴。

    我在全国各地行走,鳝鱼做的美食不计其数,特别是江南一带,各地吃法不尽一样。知名的鳝鱼菜肴有双仙烧黄鳝、生蒸鳝段、酱爆黄鳝、火烧黄鳝、炒黄鳝丝、红烧马鞍桥、太极鳝鱼等,都非常美味可口。

    在云南的红河县和通海县,有着宝塔黄鳝的同宗异法。

    红河县彝族支系卜家人,有道非常奇异的美食叫火烧黄鳝,用烧熟的黄鳝做菜,味道麻辣干香,鲜美爽口。卜家人收完早稻,翻田搭埂,每当夜晚,黄鳝从泥巴中钻出,卜家青年腰系鳝箩,手举火把,用竹钳捕捉黄鳝。黄鳝捉回家,放入火塘的子母火中,活生生地烧成圆圈状,再串在竹竿上,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成为首选荤菜。

    通海县的兴蒙渔村,居住着正宗的蒙古人,他们是七百多年前元朝入滇的后裔。蒙古兵在曲陀关驻扎时,常到通海境内的杞湖畔牧马,掌握了逮黄鳝的本领,蒙古人抓到黄鳝,没有向汉人学习吃法,还是用荷叶包着、涂上泥巴,投到火堆里烤,烤熟后奇香无比,鳝鱼全部曲蜷成圈,像太极图案。

    太极图案在滇南民间是能够驱妖避邪的镇宅之宝,凡是生活中厄运连连的人家,总能想到这个图案,在门楣上方插青松毛,请人绘制太极图,并书上“姜太公在此”。太极鳝鱼色香味美,还可以给食客带来好运,冲掉身上的晦气。

    我虽吃过不同的鳝鱼及近宗的宝塔黄鳝,却还是忘不了家乡的宝塔黄鳝,更希望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宝塔黄鳝。


如果您喜欢,请把《食全酒美》,方便以后阅读食全酒美宝塔鳝鱼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食全酒美宝塔鳝鱼并对食全酒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