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深未解悲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秋深深未解悲秋”

    在胡乔木家的客厅,我听谷羽和木英叙述着胡乔木最后的那些日子……

    胡乔木总是那么瘦削,那是长年累月在毛泽东身边,昼夜颠倒,工作又高度紧张,落了个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不过,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大病,所以步入晚年时,身体还算可以。1989年春夏之交,他和夫人谷羽还应邀赴美,双双作为客作教授讲学,七十七岁的他尚能适应长途旅行和种种社交活动。

    从美国回来之后,胡乔木打算回老家江苏盐城看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思念着故乡,而故乡的朋友们也一次次邀请他回乡一?。

    1990年5月,趁春暖花开,胡乔木携夫人谷羽离京南下,取道南京,准备返梓。在南京,忽地发现便血,不得不改变了行程。去南京的医院检查,大夫查明他的直肠有硬块,主张马上动手术切除。他和夫人商量,征求保健处的意见,决定还是回北京再检查一下。

    就这样,胡乔木未圆故乡梦,不得不半途而返,打道回衙。

    在北京医院一检查,查明是肠息肉,即转三0一医院动了切除手术。手术做得不错。不过,大夫注意到,有癌症的征兆,嘱咐注意休息、观察。

    胡乔木患前列腺肥大症。这本是老年男子常见病,他每年都要进行检查。9月,在例行的检查中,大夫发现他有前列腺肿块。大夫怀疑那是癌肿,举行了会诊。一个多月后,确诊那是癌症。

    于是,胡乔木又进医院,在1991年1月做了切除手术。手术后,在用X光透视时,大夫发现他的趾骨上有斑,断定癌已转移。医嘱静养。

    他无法静养。中国共产党的盛大节日——建党七十周年即将来临,由他提议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正由一个写作组紧张地在北京玉泉山写作。他要过问、审定这本将向全党发行的重要史着。他是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不能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作好这些“修史”工作——因为像他这样起草过中共两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深知中共党史的老人,已经不多了。

    病中,他又帮助薄一波修改回忆录。因为薄一波也和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一样,把文章送去请胡乔木看一下,改一下,已成了“惯例”了。

    很多人劝胡乔木写一写自己的回忆录,他一直摇头。大抵他已自知馀日不多,此时终于同意写回忆录。一个工作班已建立起来了,他要不断地跟他们谈话。不过,他的回忆录,几乎不涉及他自己,他所回忆的是毛泽东走过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

    虽说癌已转移,胡乔木贾其馀勇,仍在紧张工作,度过了忙碌的1991年。

    1992年初,胡乔木突然感到腿疼。经大夫检查,大腿小软骨骨折。大夫警告,他的骨质已很疏,随时可能发生大的骨折,即使在家中也必须拄拐杖。这样,他成了“拄杖老人”。诚如一位哲人所言,人的一生倘若缩成1日,那么在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傍晚三条腿。胡乔木多了一条“腿”,自知已是“夕阳近黄昏”了。

    服用治癌药剂,胡乔木头晕、呕吐,种种副反应折磨着他。听说上海华东医院有一种副反应轻、疗效不错的治癌药物,3月,他去一趟上海。4月,当他从上海回来,副反应明显减轻了。不过,癌症的阴影依然难以驱散。遵医嘱,胡乔木在家中坐上了轮椅,以防骨折。

    虽说胡乔木自我感觉良好,但家人已从大夫那知道他患病的实情,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在1992年6月1日,胡乔木八十寿辰那天,亲属们为他祝寿——他本人向来不作兴这类事。

    那天,最使胡乔木高兴的是,人民出版社派人特地给他送来了“寿礼”——赶印出来的《胡乔木文集》第一卷。书中收入他1941年6月到1986年2月的政治评论一百一十四篇,共四十四万字。这些政治评论,当年大都是以《解放日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的,如今头一回透露了作者是谁。胡乔木一辈子为这为那编文集,现在才出了自己的文集。文集共分三卷,胡乔木生前只见到这第一卷。抚摸着灰绿色皱纹纸封面的文集,胡乔木的瘦削的脸上浮现了笑容。这本文集也是他在病中编成的,耗费了不少精力——要查阅各种报刊,要从中央档案馆调阅原稿,要标明毛泽东、刘少奇修改过的字句,要写序言。……那序言先写了一稿,不满意,又重新另写了一稿。

    病中的他,已无诗兴。十年前,他七十岁生日那天,曾写《有所思》一诗,回顾那崎岖的人生之路: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方便以后阅读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秋深深未解悲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秋深深未解悲秋”并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