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主任在深夜给秦代杨总编打了个电话确认婴宁可以去文化新闻部上班。
秦总编倒是没有太多的意外感觉,对于黎明的个性他还是相当了解的。
黎明有种典型的旧式文人个性,表面上看来是个老好人,对任何人讲话都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是他骨子里的傲气和偏执那是谁都休想用任何利益来改变的。
秦代杨看过婴宁的文字习作,感觉还有点小才情在里面,文笔在他们这些老辣的报社文人看来还是稍显稚嫩,但是这种小才情里面居然透着一股灵气。
有才气的年轻人很多,但是真正有灵气的其实比较难找,打比喻说就像是同时的一批长势良好的小树苗,开花挂果都指日可待,但是能不能长成真正意义上的参天大树,那还是要看小树苗自身基因优势的。
灵气这种东西对于以文字为生搞创作的人而言是不可能通过学习来得到的。
它只能是天赋的能力,就好像是每个创作者自身携带的基因一样。
2003年的成都新闻界完全是纸质媒体的天下,所有成都人每天的家国大事和八卦新闻来源都是通过一张又一张的报纸来完成的。
每天凌晨i西五点钟,各个报社的发行车就开始忙碌起来,把一车又一车散发着新鲜油墨味道的报纸送达各个投递点,各个投递点再把这些报纸投送到成都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各个小区的千家万户中。
成都人酷爱读报纸,尤其喜欢那种热辣滚烫的新闻信息带来的刺激感,这种刺激感觉就像成都的火锅一样让他们一口入魂,欲罢不能。
2003年的成都,任何一个到成都来旅游的外地人都会看到各种年龄段的成都市民们在街头巷尾拿着各种版本的成都本地的市民报纸津津有味地着。
甚至连路边修自行车的大爷和九眼桥望江公园里退休的川大老教授们都无一例外。
一张张印刷着新闻的报纸下是成都人这些五花八门的新闻而呈现出的各色各样表情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