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 世间最朴素的笑容——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敏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一四 世间最朴素的笑容——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敏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无法忘记的日子。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波及的四川、陕西、甘肃毗邻地区,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地震中那些让人心灵感动的情景,在抗震救灾中那些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普通人闪光的心灵,也感受到我们支撑着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和大义。

    王敏是陕西省宁强县黄坝驿乡中心学校的一位26岁的年轻女教师。在震波突然袭来的那一刻,她像无数个平常日子一样,走在校园里,准备走进教学楼,登上自己的讲台,用朴素而温和的笑脸面对自己的学生。但是突然降临的灾难打破了生活的宁静,就在那一刹那,她冲向了教学楼……事后所有的人都在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学楼即将垮塌,楼上的碎砖烂瓦不断砸落下来。王敏冲上被碎砖烂瓦堵塞的楼梯,救出了20多个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返回安全地带之后,她又发现楼梯上还有两个吓坏了、不知所措的孩子!王敏就是在那个时刻又一次冲进即将垮塌的教学楼里,忘记了自己置身危险之中……她无法回想当时想些什么,事实上在那样的时刻,她只有一个念头:“把孩子救出来!”

    两年之后,当我见到王敏,她秀丽的脸上有几个淡淡的疤痕,那是那次事件给她留下的。但是她脸上阳光般的笑容让我难以忘记。这是一张年轻的脸,洋溢着最朴实的笑容——像是风雨之后干净的天空,像是春天里一汪清水,平静而美丽,朴素而让人亲近。

    这就是王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名字了,但是对于众多新闻媒体来说,它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在网络上,这个名字与一系列闪光的荣誉联系在一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英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三八红旗手……

    像平淡中的一缕清风,她的笑容,让青春充满热爱

    王敏在这所乡村学校工作了七年。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七年的乡村教师生活,使她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教师。

    她是2001年从汉中师范学校毕业的,那年夏天她从繁华热闹的城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陕西省宁强县,地处秦巴山地,与四川省广元市交界。这是一座美丽的山城,王敏从小生活在县城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熟悉的记忆。那年她十九岁,正是如花的年龄,四年的师范教育,使她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充满了憧憬。

    她被分配到黄坝驿中心学校。这是距离县城几十里路的乡村学校,从这个山区小平坝四面望出去,都是重重叠叠山的影子。穿越秦岭巴山的公路从这座小镇边延伸过去,直入大山之中。沿着这条公路前行,不到几十里路即达川陕交界处。就像她那些普普通通的同事,王敏就是在这样一个花季年龄被分配到这所乡村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她是一个温和善良的女孩儿,脸上时常挂着笑容,来到这样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她豁达而又随遇而安,对于自己的职业充满了热爱——无论学校的同事还是班里的学生,都对她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似乎,她天生就适合做这个职业。

    黄坝驿学校是一座九年制学校,由于山里师资力量的欠缺,本该教小学的她,却教上了初中的课程。乡村学校的教师往往都是身兼数职,一个人干着几份工作。王敏也是这样,学校安排她担任初中课任教师,她就一头扎进了初中的课程中,虽然在学校里她是优秀学生,功课自然扎实过硬,但是毕竟中等师范学校不学习初中课程教育,所以她得耗费大量的业余时间,钻研这个新的业务。事实上,她做得非常好,受到学生的喜欢,也是学校同行公认的优秀教师。

    生活中的王敏是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儿,在师范学校学习时,音乐美术舞蹈是必修课,她热爱这些艺术课程,自己能歌善舞。因为有着这些特长,刚进学校工作,她就被任命为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

    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她总能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别出心裁地把校园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歌舞、小品、体操、诗朗诵……年年都有新内容,每次都有新花样。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富有创意地工作,她总是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称赞。她组织的“六一”文艺节目,获得县上的中小学文艺调演组织奖;她在全校组织了少儿书画展,为小学生提供才艺展示平台,让那些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文艺特长。作为一个教师,她最朴实的梦想,就是要把大山里的孩子培育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山沟里的凤凰,长大后能飞出去,能展翅翱翔。

    她有着自己的青春,有着自己的热情——这青春、这热情,她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

    如今王敏调任一座幼儿园工作,我去采访她时,她正在一群孩子中间穿梭,帮着教练广播体操的老师纠正孩子们的动作。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在这座充满着清新气息、沐浴着温暖阳光的校园里,我看到了王敏。年轻的她,活跃在一群花朵似的孩子中间。她的脸上是依然是那样温和的笑容,让人感觉到朴实而亲近,她招呼我坐进她的办公室,我们听着少儿广播体操的音乐交谈。

    我们的交谈并没有从那场让人心痛的大地震开始,虽然她是一位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但是我更愿意和她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交流。毕竟,在我的心目中,每一个懂大义有德行的人,都是来自于普普通通的人群中,每一个事后看起来惊天动地的行为,不是突然的技术性事件,而几乎都是某种下意识的举动,这下意识的举动,是偶然性的,但是这偶然却是隐藏在必然之中,这个必然,就像阳光和空气,是深深的渗透在她个人生活无数个普通的时时刻刻中。

    我们说到那所乡村学校,说到她的教书生活,说到她的家,在这样平平静静的交谈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所经历的一切,对于她的人生来说,不过是一些短暂的瞬间,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尽到了自己的本分,用合乎职业操守和为人大义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中国青年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她喜欢孩子。从走进学校踏上讲台的那天起,她热爱上了这份职业。在讲台上,你看到的是孩子们闪亮的眼睛,那是天真无邪的;在校园里,你看到的是活泼的身影,那让人想到了春天般的美丽。她回味着许许多多的日子,自己的青春年华给了这个职业,她是欣慰的,也是满足的。

    刚工作的前两年,受学校条件限制,教室里没有供学生饮用的热水,往往学生喝药用的都是冷水。她总是叮嘱学生喝水就去她房间。但一周下来,并没有太多的学生来喝水,她知道有些学生和她还不很熟悉,有的学生怕用完了老师没喝的。于是她就找来三四个热水瓶,每天打满开水拎到教室给学生。

    有学生在学校生病了,只要她知道,就一定要送到医疗所去看病。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抽空会与他们交流,解除他们的疑惑和顾虑,鼓励他们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们看到她关爱的笑容,感受到一份亲情和温暖。她还经常将自己买来的水果、零食分给这些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乡村孩子很多都比较内向,和她在一起,渐渐地,原来内向的学生喜欢说话了,变得开朗活泼了,愿意主动和这位像大姐姐似的年轻老师主动交流了。学校同事都说王敏跟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王敏给学生上数学课,数学课被大多学生认为枯燥和乏味,然而王敏却把数学课讲活了。学校的校长夸她,说她总是能想出办法让学生都能学懂。她带的数学课是跟班走的,从初一到初三,不论是期末考试还是中考,学生的数学成绩都不错,她多次被学校评为“教学能手、优秀教育工作者”。短短几年,她成为了一名成熟老练的教师。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王敏是用自己的热爱和辛劳来书写的。

    “王老师很大度,为人和善,她总是为别人想得多,我带的初一语文,有时需要调课,不管她有没有困难,都爽快答应。”这是她的搭档同事对她的评价。听说她在地震中为救学生受了重伤,她的学生给她发来短信——“王敏老师:还记我得吗?在网上看到你的英雄事迹,我热泪盈眶,同时很为你骄傲,我可以很自豪地对同学们说你是教过我们的老师……但看到你脸上的伤,心里难过!不好意思给你打电话,就发条短信祝福一下,希望你快快康复,你永远都是我们最可爱的老师!”;“您太勇敢了,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祝福您能早日康复,永远年轻美丽!”……

    像风雨中的一抹阳光,她的笑容,让生命承载了分量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王敏走在熟悉的校园中。

    这是多少个日子重复走着的一条校路。阳光照耀着校园里的花草,天气渐热,校园里刚刚放过午间操广播,上课预备铃响过,学生们回到教室里,喧嚣归于宁静,正是下午准备上课的时刻。就在这一刻,大地震颤,山摇地动,离此不到三百公里距离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地震波及全国,由于王敏所处的宁强县与四川省青川县接壤,青川又是地震的中心地带之一,所以这里受到地震波及的强度前所未有。

    王敏出生于1982年,她和她那些生于80年代的年轻同事一样,从小到大没经历过任何地震。1976年发生的那场惨烈的唐山大地震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根本没有任何的记忆,那只是个传说。

    那时候她刚刚走进教师宿办楼,上到楼梯口,突然看到阳台栏杆在震颤摇晃。身下的楼梯在颤抖,王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下意识地返身跑下楼。这时候,脚下大地在颤动,眼前校园里的树木剧烈地摇晃,她感到一阵阵的眩晕。

    在天旋地转之中她一抬头,看见了对面的教学楼,那是学校里一座陈旧的楼房,离她有30多米远。旧教学楼的楼梯口,有20多名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学生正拥挤在那儿,这些孩子太小,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忙乱无措,吓得哭喊着挤成一团。这是楼梯口唯一的平台,20多个小孩子挤在一起,房屋上破碎的瓦片,正像下雨一样,不停地下飞落着。王敏一下子冲过去,冲上楼梯,通向二楼的楼梯上,已经满是掉下来的瓦砾,她上了二楼,来到孩子们身边,喊着“别怕,赶紧跟着老师,顺墙角下楼”,组织孩子们沿着墙角,迅速往楼下跑,她也顺手抱起两个孩子,往楼外撤离,把这些孩子带到楼下安全地带。

    在教学楼下空旷地带,一边安抚着被带出来的孩子们,一边大口地喘息。一瞬间王敏回头一看,却发现二楼楼梯口还有两个小女孩,她们吓得浑身发抖,缩在楼梯旁不敢动。此时,屋顶落下的砖瓦更加密集,楼房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王敏一转身,冒着空中跌落的砖瓦,再次冲进教学楼。

    “叭、叭”,房上的瓦片不断地落到地上摔成碎片,在滚落的砖瓦和飞散如雨的墙皮粉尘中,王敏冲到两个孩子面前,一手抱住一个,转身就往楼下跑。她用双手护着两名孩子的头,房顶不停崩落的瓦片砸向她的头、划过她的脸。她抱着两个孩子跑到一楼楼梯口,眼前就要脱离险境了,突然间,一大堆瓦砾哗啦啦倾泄而下,纷纷砸在她的头上、背上,她勉强朝前走了两步,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在那一瞬间,王敏下意识地将两个孩子紧紧护在自己怀里……

    组织学生安全撤离的校长和其他老师赶过来,顶着纷飞的瓦砾,冒着旧教学楼随时垮塌的危险,把王敏和两个孩子从瓦砾堆中救出来。当时王敏紧紧地护着身下的两个孩子,浑身是瓦砾和粉尘,头上脸上都是碎石砸出的血口子,血流满面,一位老师情急之下抓起一块抹布捂住王敏头顶的伤口,鲜血把脏乎乎的抹布都浸透了。

    老师们背着她,把她送到了离学校最近的镇计生服务站,经过简单包扎后,又把她送往离学校十多公里外的县医院。就在医院全力抢救的时候,余震发生了。医生冒着生命危险,给她缝合头上的伤口,去掉了几绺头发,剪掉了额头上外翻的皮肉,清理出她鼻孔、嘴里的沙土和血块。

    她醒过来问同事和校长的第一句话就是:“那两个娃怎么样了?”电话一直打不通。四个小时后,她终于得知自己救出的那两个孩子只擦破了一点皮;全校四百多学生在校长和老师们的疏导下,及时撤离到了安全地带,也都没事。听了这话,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

    她用身体救护的两个小女孩是两个学前班的学生,一个叫谢怡欣,一个叫王小小。事后当人们问到小怡欣,她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惊魂未定,这么小的孩子,经历了这样恐怖的灾难,她记住了王敏老师,那是让她感到温暖、感到安全的名字,她说:“那天我们很害怕,不晓得咋办,吓得直哭,王老师把我们弄下楼,等我们回过头看王老师时,她已经被我们校长扶着,满脸是血。”王小小的妈妈也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师由衷的敬意:“王老师是我们娃的救命恩人,她是个好人,我们会感激她一辈子……”

    2008年5月12日以后,陕西省宁强县遭受地震波及、损失严重的消息传遍省内外。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纷纷深入到灾区一线,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那些英勇事迹感动着他们,也让他们把这种感动传遍了全国。大地震过后,四川青川县和陕西宁强县,连续发生余震,宁强县城居民和机关都进行了疏散。医院也疏散到了临时的抗震棚中,在这里,记者们看到了受伤治疗的王敏。由于被碎砖烂瓦砸伤,王敏的头上脸上一共留下了四处伤痕,缝合了九针。她姣好美丽的面容上,留下了醒目的伤痕。面对这位年轻的“80后”,同样年轻的记者们深受感动,他们到处传播着她的事迹,而她,却躺在帐篷医院里,带着脸上的伤痕,盼望着早日伤愈,回到她的讲台。

    地震发生的时候,王敏在上班,孩子离自己咫尺之遥,由学校旁边的阿姨帮带着,但是王敏当时没顾得上孩子,她当时看到了那二十多个孩子挤在楼梯口,惊恐万状,哭成一团,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救出了那些孩子,又被砸伤,躺进了医院,那时候,她忘记了自己的孩子也在危险中,他才两岁多。

    第二天,婆婆抱着两岁的儿子到医院去看她。一进门,看到她头上脸上缠着绷带,儿子哇的一声就哭了,一个劲地往奶奶怀里钻,好久也不肯叫妈妈。她拉着儿子的手,把他搂紧怀里,对他说:“妈妈生病了,等妈妈好了,咱们就回家”。儿子一听回家,惊慌地说“有地震,不回,不回!”听了儿子的话,她心里一阵酸楚。地震发生的时候,他就在离学校不远的阿姨家。听阿姨说,地震时儿子受了惊吓,哭着闹着,不停地叫:“妈妈,我要妈妈。”

    几天后,医生拆掉了她头上的绷带,天真可爱的儿子用他嫩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妈妈满脸的血痂,小声说:“妈妈,去洗脸,洗洗脸就好了。”

    这个时候,王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儿子,她没照过镜子,不知道自己的脸会是什么模样儿。地震顷刻间改变了生活,她手边连一面小镜子也找不到。在丈夫扶着她去换药的时候,她对着医院大门的玻璃,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受伤后的脸……她难过地捂住了眼睛,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是啊,和所有的女性一样,谁会喜欢脸上有几道疤痕呢,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年轻的女子。但是看到自己天真可爱的儿子,她笑了。她想起了那些被自己救出的孩子,那两个被自己护在身下,没有被瓦砾击中的孩子,她们是安全的,她们没有受到伤害……这是多么让她感到欣慰的事。是的,她脸上疼,但是她心里安然。面对着玻璃中映出的面容,望着自己脸上的疤痕,她坦然地笑了。

    像繁华中的一片朴素,她的笑容,让生活充满了善美

    她是那么普通的一个人,走在人群中,你无法将她和“英雄”两个字儿联系起来。但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却充满了朴朴实实的感动。

    她有着一颗爱心。2007年秋季,她听说县城北关小学何楠楠因白血病而缺乏治疗费,回校后她立即发动师生捐款1000多元,连同自己的捐款一并送到何楠楠手中。

    她牵挂着那些贫困生。她生长在县城边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没经历过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日子,但并不富裕的家庭使她在求学路上做了取舍。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她,中考时选择了汉中师范学校,放弃了上高中也就放弃了上大学。因为她们家姐弟三人,都要上学,她只能走花钱少而又能早点工作的路子,以便弟弟妹妹能够继续上学。工作后,她对贫困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国防科工委在黄坝驿捐建的科航希望工程,她承担了“一对一帮扶”工作。为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她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学生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在黄坝驿村六年级学生颉露的家中,王敏知道了瘦小的颉露自幼失去母亲,生活来源仅靠父亲耕种一点水田。她把这一情况及时汇报给学校领导,并积极向科工委提供颉露的详细家庭情况,最后为颉露争取到“一对一”扶贫指标,每学期资助100元。为了全校50多名贫困生能够得到“一帮一”扶贫,她费劲了心血和汗水,每个贫困生的档案都是她亲自跑回来的,她踏遍了这个乡镇的每一个村组,对那些沟沟坎坎、山山岭岭了如指掌。每年她都要精心组织捐赠仪式: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在捐赠现场由帮扶人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可捐赠的现金都要由她亲手交给学生家长,那些路途遥远的,她就利用星期六给送过去,还向家长们叮嘱,这些钱一定要用在孩子们的学习上。

    王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她上小学时,曾寄住在别人家三年,现在她把当年照顾她的叔叔阿姨当父母孝敬。她一直都在教育她的学生学会感恩,不论接受哪种方式的受助和捐赠,她很快就组织受助学生给捐助者写感谢信。逢年过节,她都要组织受助学生给国防科工委的同志寄去明信片。

    国防科工委的同志都夸她是个有爱心的人,她说:“7年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有了与他们交流的机会,慢慢就和他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困难就是我的牵挂。”

    她用最朴素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爱心,她用最朴实的行为传达自己的感恩。

    道德是什么?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它是个很难以说清的词汇。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把这两个字儿写在脸上,道德,是渗透在我们的生命血液中的,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时每一刻的生活,它都无处不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未必是能说得清这个概念的人。

    王敏是一个“80后”。许多人认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长在一个国家走向强盛富裕的年代,又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的顺利无忧,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一代人往往是缺少道德感的。我和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探讨这个问题,她是王敏的同龄人,同样属于“80后”。这位老师正准备给学生上这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小故事:

    一天,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学校,找来三个小学生,这三个孩子互不相识。教育家拿出一个瓶子,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小孩子,让他们拿着绳头,先后把铅锤放进瓶子里。他对孩子们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三个小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然后,他开始朝瓶子里灌水,一边灌一边对孩子们喊:“快,危险!快上来,一……二……”三个孩子中的一个女孩儿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教育家刚数到三,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教育家惊讶地问那个女孩儿,刚刚对同伴说了什么,女孩儿告诉了他。教育学家很欣喜地说,他走遍许多国家,这个试验从来没成功过,为了抢着把铅锤拉出来,孩子们往往争抢,结果铅锤卡在瓶口,一个都不能出来;唯独这一次,孩子们成功地把铅锤拉了出来。

    我和这位年轻的教师探讨这个故事。她要给孩子们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故事结尾,那个指导同伴拉铅锤的女孩儿对教育家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在教育家看来,孩子是有智慧的,所以他惊讶。

    到底是智慧问题还是道德问题?我和这位年轻老师探讨这个故事的含义。

    面对危险,你有智慧吗?多数人会下意识地说没有。那么你有勇气吗?多数人会下意识地说有。中国人自古把智勇双全的人视为英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离英雄是有距离的。你无法要求每一个人都是智勇双全的,特别是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勇者争先,勇气压倒了智慧,下意识的举动往往成就了义勇之举。故事中的小女孩儿,交给同伴方法,是急切之下有了勇气,这种勇气使人临危不惧,变成了智慧。

    这就是德行的潜在力量。人人自私,势必你争我抢,把一场逃生变成了自杀;人人畏惧,则畏葸不前,必然导致形势纷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我和王敏谈到当时的情景,她淡淡一笑,说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想救出在危险中的孩子们。她当时被掉下的碎砖烂瓦砸伤了,晕厥在瓦砾中,还护着那两个孩子。

    说到那场地震,说到自己的教师同行,王敏充满着感动:是啊,经历了这么大的一次灾难,有多少灾区的老师再也不能登上他们心爱的讲台,再也不能与亲人团聚欢笑;特别是在四川重灾区,无数英雄老师为了抢救学生英勇牺牲。在生死关头,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与他们相比,我只是受了一点伤,我只是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

    这个弱小的女子,说到那一刻,自己很平淡,但是却让听者动容:

    “我是胆小的人,在家里提一桶水都吃力,白天一个人也不敢在山林里走路,地震那一刻,是学生一声声‘老师,老师’的呼喊,唤起了我的勇气,给了我力量,让我一下子冲进随时可能垮塌的教学楼,一手抱着一个孩子冲了出来。”

    是的,在那一刻,她有了超然的勇气,这勇气使她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勇者之举,却更显示了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是渗透在她平凡的人生之中的,来源于女人天生的母爱,来源于长期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师生感情,来源于教师职业赋予她的神圣职责。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她把“老师”这一神圣的称号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王敏——

    一个普通的教师,一个年轻的“80后”——对于“道德”二字最朴实最形象的注释。

    2009年,王敏获得了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授予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上,当主持人介绍到这位矮小瘦弱的年轻女教师时,台下掌声雷动,主持人怀着敬意讲到: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陕西省宁强县黄坝驿乡中心学校教师王敏——为抢救20多位小学生,王敏两次冒着飞泻的砖瓦冲进教学楼,将孩子们全部带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飞落的砖瓦击中头部,姣好的脸庞永远留下3处疤痕。人们称她是“大巴山深处最美丽的女教师”。

    掌声经久不息。此刻全中国亿万观众,在电视荧屏前,注视着这位勇敢的年轻女教师:她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个普通人。这一刻,人们念叨着这个名字,把她当做了我们中的一员,与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公民联系在一起,她是我们中的一个,她又是千千万万个有德行、有善举、有操守的人们中的一个——象征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分子,她用自己的行为,阐释了文明、道德、公民、价值这些含着重量的词汇。

    在我们普通人的想象中,荣誉是一串光环,容易把一个人过分美化,让她变得与我们距离遥远,十分陌生;荣誉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容易把人的生活变得没有了分量,让人的心理上承载过多的压力,过多的荣誉往往改变人的命运,这种事,过去发生过很多。没见到王敏的时候,我心里上自然而然有这些忧虑。

    采访王敏,见到王敏,却是让我感到温暖的,她是一个名人,却又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她是一个英雄,却又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她头上戴着一串串的光环,却永远保留着这份质朴。这份质朴,让人感到温暖,让人心里充满阳光。

    在她脸上,似乎永远带着笑容,无论是灾难降临使她身体受伤,还是灾难过后她躺在临时医院的帐篷里;无论她站在抗震救灾巡回演讲的讲台上,还是热闹过后她回到了一个普通教师的岗位上……这温暖的笑容,永远挂在她的脸上。

    这笑容,让她更美——很多人听过王敏的事迹报告,多少人为之留下感动的泪水,在善良的普通人的心目中,她是一位英雄,但她更是普通人群中的一员,人们怀着敬意和善意,愿意她永远美丽,人们记住了她脸上的笑容,那是可以温暖人、感染人、鼓舞人的。

    这是人世间最朴素最美丽的笑容。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方便以后阅读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一四 世间最朴素的笑容——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一四 世间最朴素的笑容——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敏并对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