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 灿如阳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卢加胜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一三 灿如阳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卢加胜

    灿如阳光——我用它来形容一个人的笑容。说的是他笑时的样子,也是他笑起来给人的那种感染力。这个人叫卢加胜,31岁,是解放军某部装甲A师的一名四级军士长。

    2001年4月13日,解放军报《文化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穿军装的英雄,你们在哪里?》。这篇压有大幅题图照片的文章发在头版头条,目的是帮助武汉铁路分局寻找在一起颇为轰动的特大列车抢劫案中,与火车乘警携手同心勇斗歹徒,之后却悄然离去的几位军中英雄。文章最后列出了一个寻人名单,排在名单第一位的就是这个卢加胜。但是直到这件事在国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去,卢加胜也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

    当我带着任务从北京出发去卢加胜所在部队采访的时候,距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已过去整整9年。期间,他先是在销声匿迹了多年之后,意外地被人发掘出那一次被他隐藏多年的英雄义举,让大大小小的媒体着实地宣传了好一阵子,感动了无数国人。接着又在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和“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就是说,我所知道的卢加胜已是一个轰动华夏的名人。

    第一次见面,他叫我首长,并恭恭敬敬地给我行了个军礼,从军阶上说,这是没错的。可我知道,一个面对持刀歹徒毫不畏惧的人,必定是有大勇气的人,尤其是一个身高1.62米、体重不到100斤的川娃子,在这样的人面前,所有的人都应该向他举手致敬。

    不管怎样,我首先喜欢上了他的笑容。我不知道9年前他笑起来是什么样子,不过我见到他时,他的笑就给我灿如阳光的感觉。

    <er h3">一

    9年前,卢加胜还是一个二级士官。

    那年春节刚过,在四川老家休假的卢加胜给部队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是打给他的直管领导、团车管站站长周斌的。周斌告诉他,部队很快要到福建参加海训了,这次出动的车辆比较多。当时卢加胜是车管站的检查员,负责全团车辆的技术检查。按规定他有40多天的探亲假,此时刚刚休了不到一半。他决定中止假期,提前归队。

    那天晚上9点多,他登上了从成都开往武昌的K148次列车到武汉转车。正是春运期间,外面大雪纷飞,而车厢里人满为患,如同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

    大约10点多的时候,一个身穿警察服装的人如同红军过草地般地艰难地穿过杂乱的人丛直奔他们而来。走到近前,那人轻轻地拉了拉卢加胜的衣袖说:“解放军同志,请到8号车厢来一下。”那人的胸牌上赫然写着三个字:乘警长。

    8号车厢是餐车。卢加胜他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有了十几个军人和几名警察等在那里。

    乘警长叫刘鸿,他向大家通报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情况:据乘客报告,4号、5号两节硬座车厢有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在闹事,他们强行买卖座位、殴打乘客、调戏妇女,为非作歹。他们身上大都带有刀具,已经有多名乘客被砍伤。刘鸿说:“必须制止他们!但是我们警力有限,请你们给予支援。”

    卢加胜一听,神经立刻就绷紧了,居然有这种事!他当即站出来说:“警长,你放心,我们全力配合你,需要怎么做你说吧!要不现在就过去把他们全抓了!”他的话一下子把大家的情绪都带起来了,纷纷表示赞同,这让乘警长刘鸿十分感动。

    经过简短的商议,在场的24名军警临时分成四个小组。在军人中,卢加胜是个老兵,又最积极踊跃,就由他、刘鸿和另外一名叫王维江的来自湖北咸宁的警官作第一组,率先前去与闹事者接触,其他人随时接应。同时,由列车长疏散餐车的旅客,以备后用。

    因为车厢里有大批乘客,刘鸿要求大家保持冷静,尽量稳住局势,一定要保证无辜旅客的安全。最后他向大家了通报他的全部警力:加上他一共4名乘警、两副手铐、一支短枪。

    此时,列车已驶近四川达县。

    一走进5号车厢,卢加胜就有点按捺不住了。

    这是一群真正的歹徒。十几个衣着怪异、满脸匪气的汉子,几乎霸占了整节车厢,而原本拥挤不动的旅客都被赶到了车厢的一头,像堆菜似地堆在一起。那伙人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酒划拳,啤酒瓶堆得到处都是;有的以卖座位为由,正在恶声恶气地从旅客身上搜罗钱财,还不时地对女乘客动手动脚。

    卢加胜告诉我:“看到我们去了,很多老百姓都往我们后面躲,那是真的害怕。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一个满嘴酒气又高又壮的家伙显然是这群人的“老大”——后来听他的同伙就是这么叫他的。在卢加胜看来,那家伙起码有18米高,体重得有200多斤,长得虎背熊腰的,在他面前的茶几上还摆着一把明晃晃的大砍刀。这时候,他正志得意满地清点着从旅客手中搜罗的钱财。见卢加胜他们进来,他毫不在乎,一副懒得正眼瞧的样子,其他人也十分嚣张,冲卢加胜他们大声嚷嚷:“别没事找事,识相的离远点!”“当兵的,一边待着去!”

    卢加胜觉得血往上涌,拳头不由得攥紧了。可是乘客们眼里期盼的目光反而让他冷静下来。他是一个勇敢的人——这一点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但他也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这一点后面我将会说到。为了稳住局势,避免伤及无辜,他和乘警长互相交流了一下目光,就走上前去对那个“老大”说:“兄弟,这里人多,你们在这不方便,你有什么要求,咱们去餐车商量,我们会尽量满足你。”

    见卢加胜说得很客气,也很有礼貌,有人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挑衅起来:“有好酒吗?有好菜吗?有小姑娘陪吗?”或许是被卢加胜的态度迷惑了,也或许是听到餐车的字眼肚子真的有点饿了,“老大”犹豫了一会儿,就站起身来,吆三喝四地叫了几个同伙跟他一起去餐车。

    据卢加胜观察,这几个人居然都带着刀,除了拿在手上的,有别在腰上的,还有插在靴子上的。

    到餐车以后,卢加胜依然以理相劝,话也说得苦口婆心,意在劝他们遵纪守法,好好坐车,不再骚扰其他旅客。他甚至将心比心地说:“假如你老爸老妈、弟弟妹妹在车上,你这么干能行吗?”可歹徒们一直骂骂咧咧的根本听不进去,还威胁说:“没那么多废话!赶紧把好酒好菜拿出来,小心砍你们!”

    卢加胜说:“你们光天化日之下为非作歹,不要说老百姓不同意,我们当兵的也不会同意的!”

    “当兵的怎么了?当兵的我又不是没砍过!”说着有人抓起餐桌上的花瓶就砸过来。

    这一下军警们可就忍无可忍了,毫不客气地动起手来。歹徒们手里的武器主要是刀,长刀、短刀还有匕手。卢加胜他们没有武器,但餐车里有酒瓶子,有厨房做饭用的大锅铲和煤钩,甚至连桌子椅子都用上了,反正也不论什么操起来就是武器,和歹徒们搏斗起来。

    卢加胜说,那“老大”手里的刀有1.2米长——这是事后武警们用尺子量过的,这把刀就被那家伙抡着在卢加胜的面前呼呼作响。可卢加胜说了:“我们的大锅铲和煤钩比他的刀长啊!再说我们当兵的里面,有野战军的,有武警的、空军的,还有海军陆战队的,加上我们人多,可以两三个对付他们一个。”结果几个歹徒很快就被拿下了。

    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在这几个歹徒中,有他们的“老大”和“老二”,据他们交代,在这趟列车上,一共有他们七八十个同伙!

    “啊!?这么多!”不光卢加胜被惊住了,在场所有的人都被惊住了。

    4名乘警、20名乘客身份的军警官兵,加上两副手铐、一支短枪,要对付这么多持有凶器的歹徒,力量之悬殊显而易见。一旦餐车里的消息传到其他车厢,歹徒们串联起来,他们二十几人暂且不说,车上1千多名旅客的人身安全将难以预料。乘警长刘鸿和王维江是两个十分老练的警官,他们当即向所属武汉铁路公安指挥中心汇报案情,请求支援,同时决定封锁餐车,阻断人员流动,关闭窗帘,这样即使遇站停车,外面的人也很难知道里面的情形。

    指挥中心很快有消息反馈回来,鉴于案情重大,铁道部联合公安部做出决定:为保护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紧急调集防暴警察在前方宣汉站登车支援,坚决将歹徒绳之以法!

    这个消息对军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此时距宣汉站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打算无为地等待。将一片狼藉的餐桌椅简单地清理了一下,堆在车厢的一角,然后继续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另外几个歹徒头目分批引至餐车,一一制服。

    行动结束的时候,军警们从火车上清理抓捕歹徒76人,收缴各种刀具凶器240多件。当卢加胜组织官兵们整装列队,豪放地喊着“一二三——四!”准备登车继续旅程的时候,车上的旅客们纷纷鼓掌向他们致谢,有的还高呼起:“解放军万岁!解放军万岁!”

    卢加胜对我说:“事后想想,当时很冲动,如果真的直接跟他们冲突起来,后果不堪设想。”但他们胜利了,而且得到了群众认可,这一点让他感到很自豪。这种自豪感是否会与他今后的生活始终相伴呢?我想会的。

    火车继续向武汉开进。再次回到火车上,他们受到了英雄的礼遇,列车长专门为他们安排了卧铺车厢。至于后面的旅程,铁路部门向他们承诺,他们要到哪里,就送他们到哪里,绝不要他们花一分钱。卢加胜身上的伤也经随车医生尽可能地做了处理,包扎起来。

    但这时候,卢加胜开始头晕了。他流了太多的血。他身上一共4处伤,头上和小腿上是刀伤,手上是咬伤,唯一一处不流血的伤口是右眼。那只眼睛挨了极重的一拳,此时乌青乌青的已经肿得睁不开了。而最明显的一处刀伤,在额头上。他觉得浑身都在疼,钻心的疼,唯有手是麻木的。这双已经没有感觉的手是如何把那些高大于他、强壮于他的歹徒按倒在地的,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

    车到武汉后,卢加胜被送到离火车站最近的武汉大学附属医院治疗。10天后,伤势刚有好转,他就悄然离开了医院。他没有接受铁路部门真诚的许诺,也没有留下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他甚至自己付清了2千多元的医药费,然后自己买了一张返回部队的火车票,独自消失在初春料峭的寒风里。那个后来登载在《解放军报》上的姓名和部队番号,是按铁路公安的要求,作为证明人签名写在一份记录事件经过的证明材料上。

    回到部队,卢加胜很快随部开赴东海,参加了为期4个月的全封闭式海上集训,对此事却只字未提。

    这起事件,后来被公安部定名为“211特大抢劫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中国国防报》、《光明日报》、《长江日报》、《杭州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这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最大的列车抢劫案,以及军警们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军报》那篇寻找英雄的文章,也在其列。当卢加胜结束集训返回驻地的时候,他看到了那些热闹的文章和报道,也知道和他一起参加战斗的军警战友,大部分荣立了一等功、二等功,有的被评为全军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有的成为《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还有的当选为人大代表,但他还是选择了缄默。

    在此后6年的时间里,当年的那场战斗,除了在他身上留下了4处永远无法消除的伤疤之外,仿佛从未发生过。即使在两次提干未果的情况下,他也从未提及此事。直到2007年3月,师政委白吕到连队检查工作,偶然发现了他额头上的伤疤,担心有什么重大隐情,反复追问伤疤的来历,卢加胜不得已才说出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为了慎重起见,白吕政委专门派出一个5人调查小组,前往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终使一切真相大白。正像乘警长刘鸿在6年之后再次见到卢加胜时说的那句话:“老兵,你终于出现了,我们找了你6年啊!”一时间媒体哗然,国人哗然。

    “动手反击那群歹徒的时候,他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他是真正的英雄!”咸宁警官王维江作证说。

    记者不解,问卢加胜:“立功受奖是你应该得到的荣誉,你为何不声不响就放弃了呢?”

    他笑了笑说:“当时看见歹徒霸占座位,抢夺财物,我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把这帮家伙拿下,根本没去想可能获得多大荣誉。”

    这样的回答无疑是过于简单了,简单得让人有点失望。卢加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er h3">二

    卢加胜在部队的职务是高级装甲修理工,专攻装甲底盘修理。

    他的战友罗辉告诉我,只要是装甲类战车,没有哪个底盘是他对付不了的。他有一些保障“绝活”很是出名,比如,闭着眼睛,对装甲底盘的每个部件能一摸就准;靠耳朵听,就能准确判断装甲车运行时的故障点。

    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

    一次,一辆两栖装甲车从他面前轰隆隆地驶过,卢加胜急忙让驾驶员停车,说这辆车油路有毛病。驾驶员不信,下车仔细一查,果然发现是高压油泵喷油嘴供油角度错乱,如不及时排除,将导致马力不足,甚至会造成发动机损伤。驾驶员翘着大拇指对他说:“老兄,你真神了!”

    卢加胜本来就是作为技术骨干调到A师的,当时,A师要由摩托化步兵改制为装甲步兵,急需装甲人才。在此之前,他是S师非常有名的技术尖子。这是2000年底的事。

    卢加胜到A师以后,颇有建树。他在A师先后调了4次岗位,每个岗位都跟装甲有关。基本上他每到一处都是从零开始干起,传授技术,理顺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到他走时,已是各方运转正常,秩序井然。

    在A师1团修理连,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岗位,一干就是10年。10年里,他从班长干到代理排长,不但自己成了A师无人能比的底盘修理专家,还带出了一批修理能手。

    他经常带着他的兵参加各种技术比武,有师里的,集团军的,还有军区的。他喜欢比武,喜欢跟高手同台竞技,尤其喜欢那种高难度的对抗赛。战友们都知道,只要他一上场,“第一名”犹如探囊取物。比武是为荣誉而战,为师里的荣誉、团里的荣誉,也是为了修理工的荣誉!当他带着他那些满身油污的战友们出战在各级比赛场上的时候,他表现得坚定自信而又充满豪气!那时候他的内心比一般人更加热爱部队,更加热爱为他提供这片展示才华和光荣的天地的团队。

    2007年10月,集团军在皖南地区组织了一场近似于实战的“红蓝”对抗演习,扮演红蓝军的正是A师和卢加胜的老部队S师。演习期间,双方将举行一次专业技术比武。A师装备部长亲自点将,由卢加胜组织比武训练,要求是只能第一,不能第二!而这时距离比武还有一周时间。卢加胜说,那没关系,我上!

    比武科目叫“同步器与7216轴承精度调整”,要求精确到001毫米。

    7216轴承由两个锥形轴承组成,其精度调整主要靠之间的一个基准垫和若干调整垫。

    以往这个科目的训练,主要强调调试时的手感和力度,调试过程没有标准,只能边调边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几代修理工全是这么干的。能不能找到一个既节省时间,又精准到位的方法呢?

    基准环的厚度是变化的,如果先测量出基准环的厚度,再选择相应的调整垫,是否能一步到位呢?他发现在基准环和调整垫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连几天卢加胜都泡在训练场,觉也很少睡,连饭都是战友们帮他带的。经过无数次推倒和测算,他终于得出一个简单明了的测算公式。

    比武那天,他采用了这种新的调试方法,只用了13分钟就高质量地完成了通常需要四五十分钟才能完成的比赛科目。在现场监考的军区坦修大队的何高工感到十分费解,问他是怎么做的。他就把原理毫无保留地讲给高工听,高工非常惊讶,当即向在场的军区首长赞扬道:“小卢绝对是动了脑子的,在我们坦修大队能调到他这个精度都比较少!以前还没有人像他这样去思考的!”高工还找卢加胜要了一份测算公式,说要带回军区好好看看。

    卢加胜是当之无愧的冠军,A师就是当之无愧的冠军!装备部长非常得意:“这可是我们小卢的专利哦!”

    年底的时候,A师特别嘉奖卢加胜,给他立了个二等功。这一年也是卢加胜收获荣誉最多的一年,他同时还获得了四总部颁发的“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被军区授予“爱军精武标兵”,所带排荣立集体三等功。

    在高级工程师周斌眼里,卢加胜是一个不但肯动脑筋,而且很善于动脑筋的人:“他不是说你交给他什么事,他就干什么事,而是你交给他一件事,他在干这件事的同时已经干了好几件事,远远超出你的期望。”

    2008年,他的一项技术革新的确超出了众人的期望。

    这件事,跟海训有关。

    卢加胜是部队海训不可或缺的人物。每次海训回到驻地,他的神经都会被一种刺耳的声音所折磨,那是从车炮场传来的“咣当!咣当!”的敲击声。那是战士们在用大铁锤和钢钎拆解履带板发出的声音。

    每次海训之后,战士们都必须做一项烦琐而又艰苦的工作,对装甲履带进行维护保养,就如同机枪手每次实弹射击之后都要擦拭保养他的枪一样,那是他作为枪手的必备功夫。尽管装甲步兵们的“枪”体积过于庞大了,但是程序却是一样的。在对整车进行保养之外,他们要对被海水浸泡过的装甲履带所有的部件,一节节地进行分解,逐一清洗、擦试、润滑、组装,以防生锈。

    在所有的环节中,最难的就是拆解履带板。通常是一个战士扶钢钎,一个战士抡大锤,将一块普通三角铁锲进关节里,将履带端连器强行解开。这叫做断履带。于是,每到这时,车炮场就形同一个巨大的铁匠铺,金属的撞击声不绝于耳。

    看到战士们一个个抡着大锤砸得满身大汗,稍有不慎,或是砸在手上,或是对履带造成损伤,卢加胜就有点心痛。而且每次作保养,装备部门都要事先买回一大堆三角铁,事后砸坏的三角铁又是一大堆,十分浪费。

    卢加胜想,能不能做出一件这样的工具,它一可以使战士们免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二操作方便,三便于携带,不但陆地可用,海上也可用。

    他又想,用大锤敲打三角铁用的只是一个力,如果能使几种力同时作用,岂不轻松?他开始按照这个思路构思,于是,一个能够将平衡力、推力、拉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的手动机械体在他的脑海里初具雏形。

    设计图纸很快就完成了。可是他揣着图纸跑遍驻地所有加工厂,却没有一家愿意跟他合作。原因是他的设计工序复杂,制作起来误工误时,若是成批生产还可以,只做一件样品,不干!最后,他好不容易才在距驻地几十公里的一个地方找到了一家私人加工厂。

    他开始一趟趟地跑加工厂。因为履带板新旧程度不一,大小内径也不一样,为了找出一个可以通用的中间值,每次去他都要挑出几块不同的履带板,装在麻袋里带到工厂去做试验。一个人拿不动,就找个助手抬着去,两人每天早上去,晚上回,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这样整整跑了两个月,终于把样品做出来了。

    那是一个一尺多长,2公斤重,一只手即可携行而去的小家伙。卢加胜给它取名叫“多功能履拔器”。用时将履拔器固定到位,只需轻松地旋转一下把手,以往牢不可破的履带销,如同中了魔法一般,轻而易举地就被分解开来。

    师装备部很快认可了他的小发明,立刻去工厂联系定做,为每个作战单位配发了10套。同时上报总部参评“士官优秀人才奖”,在评奖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最终获得一等奖。如今这项成果正在申报全军科技进步奖。几代装甲人用大铁锤、钢钎和三角铁拆解履带板的历史,在一名军士长的手上画上了句号。

    而他在一年前的另一项科研成果“中心线快速校正和拆装架”,则大大缩短了修理时间,提高了战场修理效果,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当专家们得知这一成果出自一位普通军士长之手时,亦是举座惊叹。

    卢加胜不但修理技术炉火纯青,他还自学了装甲车驾驶、装甲通信全部课程,考取了等级证,是团队少有的全能人才。他入伍15年,革新发明了15件保障器材,4次在军师抢修专业比武中夺魁。他先后写下了1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编写了《野战车场规范设置》、《底盘故障分析手册》、《海训车辆检查手册》、《新装备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多种实用手册,参与编写了装甲修理专业102个课目近120万字的教案材料。在他的履历表上,自入伍那年起,所获优秀士兵、优秀党员、优秀士官、先进个人、标兵等各种表彰、嘉奖一共25次。

    写到这里,我有些感动,为这位军士长所作出的这些骄人的贡献。卢加胜跟我说,15年前他当兵离开家乡的时候,曾在区里欢送新兵入伍的会上发过言,他至今记得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请家乡父母放心,我们一定在部队好好干,决不给家乡人民丢脸!”或许可以说,这正是他用来回报家乡父老的一种方式吧。

    “决不给家乡人民丢脸!”,这一点,毫无疑问他做到了。这就是他15年军旅生涯的全部注解吗?

    <er h3">三

    从字面上看“爱军精武标兵”,起码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爱军,一个是精武。把这个“标兵”授予他,实在是恰如其分。

    结婚前,卢加胜曾经交过两个女友,两个都以失败而告终。

    仔细想想,两次分手似乎都与他的军人身份、他的职业性质有关。

    后来经大哥大嫂介绍,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陶英。

    他是个军人,做他的妻子需要担更多的责任,吃更多的苦,他希望妻子能有所准备。结婚前一天晚上,他对陶英说:“我们签一份协议吧。”起初陶英以为他在开玩笑,说:“你一没房子,二没票子,签啥协议?”卢加胜就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协议书递给她看。

    结婚协议

    甲方:卢加胜(军人)

    乙方:陶英(社会青年)

    协议宗旨:在一起好好过一辈子

    协议有效期:九十年

    第一条:乙方要全力支持甲方在部队的工作,由于甲方工作原因常年不在身边,须由乙方承担起照顾家庭的一切重任;

    第二条:甲乙双方尊重孝敬双方父母,关心体贴对方;

    第三条:甲方决定休假和来队时间,两人在一起时,甲方要主动承担起工作的85%;

    第四条:遇特殊情况,如战争、抗洪抢险、演习对抗等活动,由甲方说了算,乙方必须积极配合……

    看完协议,陶英笑了:“你不就是要我支持你工作,不拖后腿嘛,我签!”

    但是,很快陶英就明白那份协议的分量了。

    卢加胜一年回不了一趟家,家中的老人和所有家事全凭她一人照料。她去部队探亲,没住几天,卢加胜就急着送她走,因为部队有任务了。女儿出生时,她难产,险些送了命,可卢加胜因为参加集团军装甲专业先训示范教学任务,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到家。

    可她没有责备卢加胜,因为她是签了协议的。

    卢加胜也很遵守协议。只要两人在一起,他总是想办法给妻子补偿。每次休假回家,他都使劲地干家务,洗衣、做饭、带孩子,什么都干。妻子怀孕的时候,反应得厉害,什么都吃不下,就想吃虾,他就去给妻子买了,做熟了,然后蹲在床边一个一个地剥给妻子吃,自己却一个也舍不得吃,尽管那是很小很小的虾。妻子就感动,就说他好,说他懂感情,说到哪去找这么体贴这么细心这么好的男人呢!跟妈妈说,跟妹妹也说。以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想他的好,想他对自己的细心照顾,再大的困难就自己挺过去了。

    卢加胜用协议坚强着妻子的精神和意志,也用爱和关怀温暖着妻子的心,就为自己能毫无羁绊地做一个好军人,就为让嫁了军人的妻子可以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牵手走过九十年的约定……

    战友们都知道卢加胜没有钱。他们还都知道卢加胜轻易不外出,原因是他怕外出花钱。卢加胜之所以怕外出花钱,是因为他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花钱。

    2006年,师里的调查组去他的老家走访。听说了他见义勇为的事,村支书就说,他那留着一些东西,不知是否有用。说着就去抱出了一摞灰扑扑的旧账本,翻给他们看:

    五组郭开能100元;五组陈新民100元;四组罗玉珍100元……一共五位,每一位名字上都按有红手印。支书说,这是卢加胜委托村里转给孤寡老人的慰问金。

    卢加胜的老家在四川营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经济比较落后,家里经常入不敷出。入伍前,家里有两间木架土坯房,后来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又无钱盖新房,父母只好住到哥哥家。入伍后,卢加胜除了要攒钱接济父母外,每年还要省出500元钱,寄回家乡,资助同村的贫困户。至今已坚持了12年。那账本上,还记着他几次为村里修路捐来的钱。

    除了家乡,卢加胜的钱还有许多别的去处。比如战友得了癌症,他送去1000元。偶尔走在街上遇到肢体不全的残疾人,他必要给上5块、10块。汶川大地震,第二天他就捐了2008元,后来特殊党费他又交了1100元……

    因为卢加胜很少外出,所以战友们就说,这使他火车上见义勇为的壮举具有了偶然性。那么必然性是什么呢?

    卢加胜至今记得少年时的一件事。那时他上小学二年级,因为中午要在学校吃午饭,每天家里就用搪瓷缸装一点米,再用玻璃瓶子装一点咸菜给他带到学校去,中午在学校的食堂把米蒸了,就用咸菜下饭吃。一天下雨,路很滑,他不小心摔了一跤,装咸菜的玻璃瓶子摔碎了,菜也洒了。到中午吃饭时,他捧着蒸好的米饭,却没有菜了。这时候,一个父亲过来给自己的孩子打了1毛钱的菜,他在一边看着,难免有点眼巴巴地,不想那位父亲看了看他,顺手又拿出1毛钱,对食堂的师傅说:给他也打1毛钱的菜。那一刻,他好感动,他感觉自己太幸福了!

    一个原本只能看着别人吃菜的孩子,因为在无助时得到的那一次关爱,从此铭记不忘。

    随着他的渐渐长大,他对“1毛钱的菜”的理解也渐渐长大: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哪怕是1毛钱1分钱,那都是一种力量。这或许可以算做必然性之一吧。

    后来有了妻子,他就常跟妻子说:我们吃干饭,也不能看着别人家喝稀饭。妻子很赞同他的想法。

    其实,妻子也是一个很节俭很要强的人。结婚后,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家庭开销加大。为了贴补家用,孩子刚满5个月,妻子就外出打工了。为了从工资中多省一点,妻子每天早饭是馒头和白开水,连碗5毛钱的稀饭都舍不得买。如今妻子带着孩子临时住在师部照顾的家属房里准备办随军,每天早上把孩子往幼儿园一送,自己就出去打零工。或是到药店帮人家卖药,或是到肯德基店做钟点工,到水饺店当服务员……结婚4年,卢加胜没给妻子买过几套像样的新衣服,送妻子最贵的礼物是一个900元的结婚戒指。但妻子还是赞同他。

    就在我采访他的那天上午,部队组织给南方旱灾区捐款,数额没有规定,捐多少都行,他就跟妻子商量了一下。他说,你看别人水都没得喝的,我们捐点钱给别人买几瓶水吧。妻子说,好啊。他说,因为要给父母寄一点,小孩子要用一点,那我们这个月就吃差一点吧,原来小孩一天喝一次牛奶,现在改成两天喝一次也可以嘛,我们就捐个“110”吧。妻子说,好吧。他就又捐了1100元。

    妻子总是赞同他,因为在妻子心目中,他是个好丈夫,也是个了不起的军人,嫁给这样一个军人,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后,几位军委首长分别接见了他。军委首长关心他,总是会这样说:“有什么困难可以跟组织上说……”

    他也总是这样回答:“首长,我没有困难!”

    “我才30多岁,有什么困难,什么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干出来!”这是他后来跟我说的话。我想,这或许可以算是他15年军旅生涯的另一种注解吧!

    卢加胜出名以后,不断的有人这样问他:“同是见义勇为,人家都立功受奖了,你除了几道伤疤,一无所获,难道一点都不后悔?”后来,妻子也问他同样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妻子:“你现在幸福吗?”妻子说:“幸福。”他说:“我也幸福。”

    其实感知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并非人人都有的能力。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在部队做出如此斐然的成就,自然会有他不同寻常的努力和天赋。但我觉得他最重要的天赋,就是他感知幸福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他总是积极的、快乐的。

    卢加胜不但专业技术好,军事素质也好。他在连里跑5公里,跑障碍射击,基本上不用训练,拉出来就能跑,而且他打着大旗跑,跑在全排最前面,只要能跟上他,跑下来绝对是优秀。

    妻子陶英说,有两种事卢加胜是非管不可的。一个是看到别人痛苦难受的事,他是必管的;还有就是看到无理和不平的事,他也是必管的。

    一次在东莞到惠州的长途汽车上,几个彪形大汉半路拦车,以查票为名上车敲诈勒索乘客。全车的人都噤若寒蝉,甘愿交点钱自保平安,坐在车厢尾部的他却站起来质问道:“你们凭什么查票?你们有工作证吗?”那些人毕竟做贼心虚,见有人干涉也就骂骂咧咧地下车走了。有人好心提醒他,驾驶员都不管,你何必得罪人?有人还庆幸说:“还好,就拿了我20块钱,花钱免灾啦。”卢加胜说:“要是我们大家都站起来一声吼,看他们还敢不敢!”

    他很赞赏与歹徒搏斗英勇牺牲的杭州22岁的大学生杨济源说的那句话:“男人可以没有才,可以没有钱,但是不能没有责任。”他说像这样的人要多一些,社会风气肯定会好起来!

    他说他很想发出一种倡议:当一个人伸张正义的时候,全社会都要站出来帮助他!他说:“为什么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会有那么多人牺牲,他们本来可以不牺牲的,就因为没有人帮他!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只能竭尽全力去做!但如果全社会都能这样,那就大不一样了!”

    我想到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卢加胜得到的荣誉太多了。他评上道德模范,上了中央电视台,在万众瞩目下接受领导人颁奖;他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建国60年大庆”,在人民大会堂吃国宴,在天安门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礼祖国60华诞大庆;春节的时候他会收到中央领导人发来的新年贺卡……他得到的荣誉似乎真的很多了。

    但我想,我们至少还欠他一枚军功章。这枚军功章可以不表彰他的见义勇为,也可以不表彰他出色的专业成就,但我们不能不表彰他奋发自立的强者精神,不能不表彰他正义勇敢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表彰他真挚坦荡的生活信念和阳光流水般自然天成的善良秉性。因为这样做,不但有益于我们澄澈心灵,传承美德,也有益于我们纯化信仰,福泽未来!

    灿如阳光——其实我要形容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笑容。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方便以后阅读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一三 灿如阳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卢加胜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一三 灿如阳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卢加胜并对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