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的礼物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萨苏 本章:侯宝林的礼物

    萨幼年的时候,住在北京东四的一条胡同里。

    东四胡同的房子都很老,很讲究的,院子都是高门楼,门口有雕刻狮子或者葵花的门墩,一个院子都是好几进。可惜既是文物,又要住人,加上知识青年返城,大搞搭小平房运动,每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都给搞得不伦不类。往往一个滴着灰油的烟筒嘴边,就是一幅前清时候的花鸟画,精巧的砖雕让洋灰抹了半截。

    这个地方的人也是一样,参差不齐,藏龙卧虎,不起眼的地方就有些颇起眼的人物。满清贝勒爷的后裔自不必说——我有个同学就是那样的家庭。去他家那规矩可多了,举个例子来说,您要是想走人,可不能拍屁股就走,要面对主人,一边寒暄着,一边退着出去,要是让人家看见后背,就要笑话您没教养。他家的院子里地震以后堆了好多木料,他就在木料里头养兔子。老太太信佛,只让喂不让杀,兔子们便把木头当森林,在林间空地大修防空洞,到最后他家自己都不知道院里边藏了多少兔儿爷。贝勒世家的老爷子往椅子上一坐大马金刀,那个派头可不是端的,后来看清宫戏,就老想起这位爷来,那时候他前额头发掉光了——好像是因为工作和放射线的关系——可是亮得冒油,目光锐利,就好像头上顶着一个太阳一样让人不能仰视。萨的观察,其实旗人多相貌俊秀,文质彬彬,修养很好的样子,不知道是不是多年提笼架鸟养出来的。他们的脑子都很好使,脑门正中有一条凸起的棱线,也许就是特征?

    胡同里头都是国槐,到了初夏满胡同都画满了绿色。我们的民族大刃无锋,槐树最能够体现这种民族精神。潇洒飘逸,又不那么剑拔弩张,从容端庄,又和市井很亲近,且随处都可生长,就如世界各地到处可以看到中国人一样。槐树能活很多年,比松树不差,潭柘寺甚至有唐槐。胡同里的槐树活不了那么久,但也都饱经沧桑,像下棋的老头儿一样傲视众生。不过胡同里下棋的老头儿,就是图个清闲,消磨时间,论水平都比较臭棋篓子。

    这些槐树底下,是一座座灰色的院落。当年,这可都是名人的府第,从我们家前面数,第一家墙外面有一排汉白玉的拴马桩。萨小的时候喜欢去拉里面拴马的铁环,有次被一只阴险的蝎子狠狠地打了伏击。那是抗战前热河督军汤玉麟的办事处兼私宅,后来住过日本兵,解放军进城一下子就占了它,改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八一大院”。胡同里的小孩有个规矩,不跟八一大院的孩子打架,因为他们遗传了父辈的军人秉性,打起架来玩命,而且非常团结,不像其他的孩子如乌合之众一触即溃。第二家呢,是军统大特务马汉三的宅院,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精巧的花园痕迹。现在住了有七八家人家,变成一个大马蜂窝,连门房都住了一户。据说马选中这里是因为此宅风水很好,而他刺杀戴笠巨案发作,落得个枪毙的下场,其眼力十分可疑。加上东城区人民政府正好在他门前修了一座老式的公共厕所,夏天的时候恐怕可以把一切神灵从院子里熏跑,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

    转过来向后街走,拐弯的地方有一座也很漂亮的四合院,它的风水大概也不错。我的姑姑们经常到那院里找一个巧手的“小姐姐”学做活儿(北京土话,缝纫的意思),我的姑姑们出嫁时都有一手好手艺,一半来自萨的祖母,一半大概也来自“小姐姐”的指点。姑姑们出嫁了,“小姐姐”呢,自然也要嫁人。她嫁给谁萨不太清楚,倒是她的儿子经常上报纸,还去了德国。在那儿,大伙儿叫他“中国杨”。萨的祖母是个十分现实的老太太,她看到杨晨的报道,对我们说,他家的孩子不愁找对象了。

    不过,街坊里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侯珍女士。侯珍女士是侯宝林先生的女儿,有和她父亲相似的眉毛和嘴巴,为人热情而厚道。侯耀文兄弟现在誉满神州,可是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侯珍女士。她那个时候也是这样,不显山,不露水。如果没有侯先生来看女儿,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她有这样有名的父亲。在侯珍女士的院子里,萨曾经见过几次侯先生,记得他的形象是褐色的鸭舌帽盖住头顶,穿着格子的比较长的大衣,因为见到他都是在院子里,没有看到他脱了外套是什么样。他的脸比较长,眉毛也很长。不过侯先生在生活中并不是爱说笑的人,从不记得他给大家讲过笑话。他来,家里就像没有人一样,连收音机的声音都很小,因为院里有一家工人上夜班的,怕吵了人家。他是很慈祥,很有文化的那种类型,简单地概括,是一个典型的忠厚长者形象。

    侯珍女士说,她父亲做艺和做人一样认真,不是那种天生的笑星。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从事文艺工作,而希望他们能够从事科技方面的行当。侯珍女士擅长医学和绘画,但是更令她父亲满意的是大儿子侯耀华,他是个成绩很好的化学工程师。至于他后来忽然走火打进艺术圈,一变比他弟弟还火,老爷子大概根本没有思想准备。

    1966年“文革”开始了,这股野火把东四胡同里的门墩、狮子破得面目全非,今天走在那些幽深的胡同里,您可以看到几乎没有一个狮子是完整的,红卫兵留下的斑驳的斧劈刀痕,诉说着一个荒唐的时代。

    石头狮子不能幸免,肉身的人又怎么能够逃脱呢?萨的祖父也被批斗了,理由是来抄家的红卫兵搜出了几匹上好的布料,如获至宝地审问老人剥削的历史和变天的阴谋。我的祖父浑身颤抖,两行清泪。红卫兵在院子中点火把几匹布付之一炬。我的祖父是15岁坐在火车顶上闯关东的硬汉子,大概这是他成年后唯一的一次流泪。祖母讲这件事的时候也是浑身颤抖。当初公私合营时,弟弟到法院告他,劳改到老爷山,在人家看管之下管果木,我的祖父都不曾想不开。可是对这几匹布他要流泪。因为家道完了,而我有三个姑姑,这是我的祖父想方设法给女儿留下的嫁妆。飞腾的火焰可能在告诉我可怜的老祖父,用什么送女儿们出嫁呢?写到这里,就想到网上时不时看到“文革”红卫兵们的回顾,他们津津乐道当时的派别,让我们知道有新红卫兵、老红卫兵,还有当时的纯洁与冲动。而在萨这个普通中国人的眼里,无论是新的还是老的,一个也不想原谅。

    侯先生知道了。

    有一天就来了个小伙子,说是侯先生的徒弟,侯先生让他给我的祖父送来一棵树。祖父看看,是一棵小树苗。还有一封信。大概的意思是:您院子里还有地儿吧,送您棵树吧,桃三杏四李五年,我的这棵是桃杏,您试着种种,看看是三年能结果呢,还是四年?字里行间,没有一个安慰的字儿。我小的时候对这个很不理解,长大了才明白这树苗代表的含义。无论三年还是四年,它代表的意思都是一样。

    那就是——希望。

    有了希望,不论三年还是四年,都过得很快。我的祖父把它种在了跨院里。不知道是三年还是四年,我小的时候,就是吃着这甜甜的杏子长大的。萨的眼里,没有比春天杏花盛开时更美的季节了。侯先生没有骗人,这真的是一棵桃杏,果子特别大,特别蜜。我的祖父活到86岁,他去世的那年,侯先生已经走了好几年了。

    侯先生走得很安静。那时候我的祖母去探望侯珍女士。侯珍女士告诉她,老爷子临终的时候,拉着侯珍的手不松开,好像有心事。末了儿,等没人的时候,说,我求你个事儿。爸爸对女儿这样说,显然是非常罕见的了。等侯珍女士答应了,老爷子才说,菜市口东街原来有个饭馆,我当年说相声的时候穷,家里人口多,就借了人家两袋面。这么多年了,你去看看,那家人家还住在那儿么?或者访访人家的后人,替我还给人家。侯珍女士说着就流泪,说,那年头,什么借啊,其实就是拿啊。老爷子脸皮儿薄,就一辈子背着这个债。老爷子说,生前不好意思说,死后,要还了这个债,他在那边儿才心里安生。

    后来萨走南闯北,碰上过好多次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想起侯先生这句“心里安生”,就有了答案。

    某天和北京的祖母通电话,说起来侯珍女士,就想起了侯老先生的故事,也想起了东四的胡同……


如果您喜欢,请把《北京段子》,方便以后阅读北京段子侯宝林的礼物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北京段子侯宝林的礼物并对北京段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