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的美感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距离的美感

    现代人正在失去什么?除了唱和、鱼雁、手书的艺术,望远、思乡、等待的情怀,我们甚至失去了真切的“在路上”的感觉。只有出发和到达的旅行,可以用时间和价格准确衡定,除了空难和恶劣天气的延阻将毫无未知的旅途,那还是旅行吗?

    看看大唐的人是如何“在路上”的吧。

    多么深沉的时空意境,多么空阔的沧桑联想,这四十六个汉字给了灞桥灵魂。

    要出京城,可以沿着驿道出发。亲友相送,往西送到渭城,往东送到灞桥(又叫灞陵桥),在此折柳相送,依依惜别。“别时容易见时难”,难免黯然神伤,因此此桥又叫“销魂桥”。李白的《灞陵行送别》,第一句就是:“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李商隐则认为:“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然而,关于灞桥的千古绝唱,应该是无名氏(一说李白)的《忆秦娥》: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当时著名的桥还有很多,有赵州桥、天津桥、太阳桥等,有人文胜迹、“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的二十四桥(后来又被称为吹箫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

    长安、洛阳两都,都筑有自宫殿门直通城门的宽敞大街,因常有天子车马经过,故称“天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张十八员外》),“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王建《宫词》)写的就是都城御道。

    普通百姓出门就投宿旅店。不但有旅店,还有酒家、食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写的是行人细雨中赶路,想饮酒消愁的情景。唐代商业繁荣,商人往往远途贩卖,“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不辞千里甚至漂洋过海:“海客乘天风,将船行远役”(李白《估客行》)。

    关口通常设在地形险要之地,各处关口往往有各种地理和象征意义,各种人生境遇的人经过关口,不免触景生情,留下无数或激越或苍凉或愁怨的感怀。边塞诗中写到“关”往往是慷慨悲壮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到处是“关”:“更吹羌笛关山月”,“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有“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咏玉门关的名句还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等。咏阳关最著名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就是千古流芳的“阳关三叠”。蓝田关则作为心忧家国的深刻背景留在了韩愈的笔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陆上交通有车、骑、轿子等交通工具。旅途中可以找到星罗棋布的馆驿,馆驿提供官员因公出行时的食宿、交通工具和书邮传递。每三十里设置一驿,一驿就是一程。“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白居易)文人到了馆驿,旅思触动,多有题咏,而且就写在墙上、柱上,白居易对元稹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寻墙绕柱觅君诗。”可见馆驿题诗这种“发表”方式相当普遍。

    在唐诗里,那些前人至今在路上,在追寻着人生的三昧。那一路上的无限关山,风雨晴晦,那些距离所产生的美感,以及蒸腾起的万千气象,如今都被飞机一掠而过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距离的美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距离的美感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