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与君同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魂魄与君同

    另一个,就是谢朓的高贵出身。谢朓生于真正的世家大族,门庭高贵,是所谓“旧时王谢”的“谢”,母亲还是公主。魏晋南北朝极重门阀,等级森严,到了唐代这种传统风气仍未彻底改观,出身寒门的即使当了大官仍然要仰望名门,除非通过高攀联姻否则进不了贵族圈子。

    说到文人相重、相亲,我第一个想起的是李白对谢朓。我本来想说这是文人友情的典范,但是马上觉得不妥当,因为谢朓(464~499)是南北朝(齐)时的一代诗人,李白(701~762)和他不是一个时代,当他后来沿着谢朓的足迹登上谢朓楼时,谢朓已经死了二百多年,根本不可能知道后世有个叫李白的人对他是何等的倾慕。

    身处这种风气之中,李白也不能免俗,他自称是“凉武昭王九世孙”,但谱牒无征,在当时就未得到承认,事实上出身并非名门显族,于是,在选择一个终身崇拜的诗人偶像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在众多优秀的前辈诗人中,选了一个如假包换、绝对出身名门的谢朓,这对自己的身价也是一种潜在的抬举。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既然一向目中无人,“古来相接眼中稀”,为什么独独对谢朓如此偏爱,如此推崇,如此敬慕到无以复加?

    细细推想,觉得至少还有两点:一是,一种自我人格的投射。有人说谢朓和李白一样,性格孤直、傲岸,这真是误会。谢朓一生谨慎低调,奉行的是明哲保身,不像李白那么半真半假的狂傲。不过谢朓并未完全对政治游戏死心。他在关键时刻出卖了自己的岳父,除了胆小惧祸,也有得到重用的企图。弄得当时人人不齿,他的妻子甚至揣着刀要杀他,使他不得不躲着妻子。后来他又一次卷进宫廷政变,送了性命。李白对这样的大污点视而不见,可能是他觉得天才在这些问题上犯的错误应该得到原谅?或者是,李白并不觉得道德高尚比得到仕途机会更重要?我猜测,如果李白生在谢朓的时代,遇上相同的人生关头,他即使不会和谢朓作出相同的抉择,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就对政治的不能忘情,却无良好的大局观,屡屡投机惨遭失败而言,可以说,谢朓,就是另一个时空中的李白。原谅了他等于原谅了自己。

    “文人相轻”,这是自古以来的定论,中国历代许多不争气的文人,也纷纷以自己一时的行为甚至一生来为这句话提供例证。但是,凡有例,便有例外,文人也不都是这样的。

    首先,当然是因为谢朓的诗。谢朓的山水诗,诗风清新秀逸,意境新颖,不但直接影响到唐代孟浩然、王维等山水诗一派,而且符合李白追求“清真”的艺术标准。

    上面这两点,前人多有论及。但我总觉得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古来优秀诗人也不少,境遇不好甚至一生坎坷的也多,为什么就圈定谢朓?

    当然,这后两个原因也不足以降低李白对谢朓感情的真挚和长久。从根本上讲,这仍然是一个大诗人对另一个大诗人的高度欣赏和深刻相通,比起轻薄为文、贬低前贤,同时相轻、互相践踏,不知道要高尚多少倍、可爱多少倍!

    这种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情,确乎不能叫“友情”,如果斗胆将晏几道词改一个字,可以叫作——魂魄与君同。

    李白对谢朓,确实是引为心灵的知己,艺术上的同道,而且一生不渝。前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说他“一生低首谢宣城”(清代王士禛),而李白自己也说“今古一相接”,都非常准确。李白写到谢朓的,最著名可能当数这一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如果说李白诗像一条风景雄奇的山路,那一路上野花一般随处盛开的,则是谢朓的名字:

    “澄江静如练”是谢朓的名句,玄晖是谢朓的字,李白这是将谢朓的诗句和名字直接写进了诗中。

    其次,是因为境遇上的同病相怜。谢朓有大才,也有大名,因此遭人忌恨,屡遭排挤,李白也是一生都在长叹“行路难”,苦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所以对谢朓的不幸格外有共鸣。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魂魄与君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魂魄与君同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