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往往归平淡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绚烂往往归平淡

    一代才子的王维,他的人生也跌宕起伏得像一出戏剧。

    先是春风得意、鲜花铺路:少年成名之后,他又金榜题名,而且独占鳌头,于开元九年(721)中了状元,时年21岁。中了状元之后,他当上了太乐丞,按说他的仕途生涯刚刚开始,前途正未可限量,谁知很快因为手下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牵连而贬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到济州赴任。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大起大落。

    然后便是长长的失意。济州过了四年后,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他和王维同是诗人,又是同乡,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惜裴耀卿很快就去别处任职,使王维不胜惋惜,次年就辞去司法参军之职,离开济州。这一来就赋闲了好几年,其间又经历了妻子去世的打击。

    35岁那年张九龄执政,他被擢为右拾遗,但张九龄为李林甫所谗被贬,王维亦被排挤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后来历任左补阙、库部郎中等职。这样又过了十年。因为母亲去世,丁母忧,离朝居于辋川。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起落。

    他服满后重新做官,当给事中的任上,他迎来了人生的最大危机。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玄宗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结果被抓了。对于一个臣子来说,一旦失节便万劫不复,这个绝顶聪明的人当然知道其中利害,他吃药装哑,拒绝和叛军对话。但是叛军也知道名人效应,怎么也不会放过他,安禄山把他弄到洛阳,关在菩提寺,强迫他任了伪职。这个时候,也许最光辉的选择是以死殉国,但是如果那样,历史上就多了一个以死报君的忠臣,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诗人,作为热爱唐诗胜过唐王朝的人,我们真要庆幸王维的不够“坚贞”或者一时软弱。

    诗歌给他带来灾祸,但是又给他带来一线生机。当安禄山在凝碧宫大宴部下时,王维写下了他一生中最悲伤的诗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一年之后,安史之乱平息,所有陷入贼手的官员都被论罪,王维也入狱,按律当死。当些闲职的官,竟也会引来杀身之祸,这是王维一生中最大、最凶险的一次危机。幸好有《凝碧宫诗》证明他人在贼手、心在朝廷,加上其弟王缙表请削去自己刑部侍郎官职,以赎兄罪,所以得到特别宽待,不但不杀,还让他当了太子中允。这时的王维是57岁。到60岁,他达到一生仕途的高峰,转任尚书右丞——这就是“王右丞”称呼的由来,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他的一生走势实在说不上流畅,种种起落相当磨人,大约他生性有洒脱清宁的一面,否则很容易毁灭或者陷入呼天抢地、牢骚终老的泥潭。看王维的生平,我会不期然地想起一个人——李叔同。同样的少年成名,同样的多才多艺,同样的风流才子,同样的由极绚烂归于极平淡:李叔同是成了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王维虽然没有出家,但是晚年笃于奉佛,长斋禅诵。是不是人间的大才、奇才,过分的绚烂特别容易导致归于平淡?或是不归于寂寞就会像另一些天才那样早夭而去?这里面也许有一些神秘的密码,不是科学可以破译的。

    王维早期、中期的诗,以《山居秋暝》为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整个大自然都是明净美好的:新雨刚过,天气初秋,明月当头,清泉清冽地流泻着,还有打破寂静的浣女和渔舟,清幽中充满活泼泼的生机,还带着回归恬静生活的欣喜之情。到了后来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幽冷空寂,不见了原来微温、鲜润、灵动的人间景气;到了晚期,他更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空寂更甚,甚至成了枯寂、死寂。代表性的像《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寺院,古木,深山,危石,寒松,那么的森冷,空旷,结尾更以“安禅制毒龙”喻用佛家思想克制世俗的欲望,直接讲起了干巴巴的佛理。

    想想做人实在是难的。若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强极则辱,容易受挫,难免郁闷、愤恨,若是执著更可能痛苦一生;若沉湎功名、醉心利禄、纵情声色,绝对是俗不可耐,况且容易自祸其身;那么像王维这样超然物外、清净到底呢?倒是不染红尘,又难逃漫漫的枯寂、彻底的虚无。人生如此,如此人生,难怪连弘一法师这等高人,到了圆寂之前,还是“悲欣交集”。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绚烂往往归平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绚烂往往归平淡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