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记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中毒记

    这才知道,穿凿附会、强作解释是一种毒,我已经不知不觉地中毒了。这回,星星就是那个星星,月亮就是那个月亮,新嫁娘真的就是新嫁娘。我很高兴我错了。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有另一个题目,叫作《闺意献张水部》。所谓闺意,可说是刻画得很细致生动了,那么“上张水部”或“献张水部”所为何来?原来这位张水部不是别人,正是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唐代科举有一种风气,叫作“温卷”,就是应试的人将自己的作品送交有地位的名人,希望得到指点、赏识,并通过他们的传扬、推举,有利于自己的考取。这首诗,就是朱庆馀呈献给张籍的“温卷”之作,真正的意思是:就要考试了,我就像一个马上要见公婆的新嫁娘那样,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才学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欣赏,先请教一下:您看我这样行不行呢?——由于读书人应试和女子出嫁都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那种既期待又紧张的心情有相似之处,所以这首诗将新嫁娘的神态细致画出,也就巧妙传达了自己的心声。

    但是,标题、题注、注解、赏析文章里却扑了一个空。不会吧?又翻了其他几个版本,都只是慢条斯理地介绍新娘入门三天下厨的风俗,还有这个新娘的聪明,没有我认定埋伏在后面的可疑身影。

    到了《节妇吟》,再不情愿也终于知道,不能一厢情愿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许多优美感人的诗都是抒发非常世俗的感情的。在接受了这样多少有点扫兴的事实之后,我觉得那些留下明确线索的作者是仁慈的,因为不会让人在很正常的误读之后才发现真相,无处安置那一片错误的感动。

    习惯了这样的弦外之音,再读其他诗,就不自觉地开始“破译”起来。有一天我发现了“疑似”的一首,可巧也是写新嫁娘的唐诗:

    三日入厨房,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词三首》之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馀把自己比作女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如此,把他比作一位越女(朱庆馀正是越州人),这位越女打扮好了来到镜湖湖心,明知道自己天生丽质但是求好心切反而暗自思量起来(可能是欲唱又止)。其实,虽然许多其他姑娘穿着贵重的丝绸,可是那并不值得看重,这位采菱姑娘的美妙嗓音,才是抵得上万金呢!这就是告诉朱庆馀,他的才学出众,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我马上自动开始破译代码:新嫁娘是作者自己,那个“姑”(婆婆)是能决定他前途命运的人,不是考官就是上司,那么这个小姑肯定是一个最了解这个领导的人,是他身边的人,是好友?是弟子?还是秘书一类的人?这肯定也是一首探口气、测风向的诗。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中毒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中毒记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