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不如不知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知之不如不知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在对作品背景和作者动机“无知”的情况下,再次欣赏这首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是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它会让人想起汉代乐府里的《陌上桑》、《羽林郎》,都是已经有了丈夫的女子,拒绝其他男子的追求。但是《陌上桑》和《羽林郎》格调明快干脆,前者甚至带着一些喜剧色彩,而《节妇吟》明显的要复杂得多。第一句就挑明了女主人公的身份,而且挑明追求者也知道这个身份(《陌上桑》和《羽林郎》都是在拒绝的时候才说出)。这样对方送她一双明珠(比喻对她用情),以当时的观念,就完全是不守礼法的举动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具有婚外恋的企图。但是张籍笔下的女主人公是比较“另类”的一个,她没有急于表示烈女可杀不可辱,或者急眉赤眼地怒斥对方“非礼”,她居然被对方的情意感动,还把明珠系在了身上。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就会让圣人大为不满,因为分明“思有邪”了……但是且慢,语气马上一转,说自己丈夫很有地位,门户光彩,然后似乎陷入矛盾之中,知道对方用情很深,可是自己又与丈夫有同生共死的誓约,最后是她的抉择和心情:一边流泪,一边还珠,感伤相逢太迟,但还是明确拒绝了对方。

    这首诗真是奇特,一是,一个男性诗人将一个女子的心理体会得如此真切细腻;二是,没有像许多古代作品,将女子仅仅符号化为“贞”或者“淫”,而是仍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正视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矛盾,并且写她自主的选择;三是,将“非礼”的感情写得如此富有美感,不自觉地超越了伦理道德的界限。难怪有选家说“然玩辞义,恐失节妇之旨”,弃而不选,可见读出了其中非正统的意味。

    这首诗虽然“发乎情止乎礼义”,但是写出了礼义之外的感情波澜,而且曲折微妙:既委婉缠绵,又坚定决绝,但是决绝之余,又有无奈不绝如缕。不是宣扬任何一种观念,而是带出了活生生的人性美。读这首诗的人,很容易引起一种好奇:这个女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一定很有魅力吧。而那个男子,不找妙龄未婚的女子,却追求一个有夫之妇,不像浪子猎艳,难道是情有独钟,情非得已?女子拒绝的理由好像理智多于情感,看样子她对丈夫是敬重有之,信义有之,但是并未说出他们是否举案齐眉、伉俪情深?如果是,这是最好的拒绝理由,她为什么偏偏不说?这个故事里就有了相当大的让人揣想、触动的空间。

    但是,当知道了它真正的含义之后,那个空间一下子破碎了。这首诗有的版本有题下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何许人?中唐之后,藩镇割据,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据记载,张籍“时在他镇幕府,李师道以书币聘之,因作此词以却”。原来是张籍为了婉拒李师道的聘请而写的,等于说“我对您的一片好意也很感动,但是我不得不谢绝”。礼法之外的情愫不见了,成了权势者和人才之间的挖人和拒绝的心理对抗;那对沾有凄婉泪水的明珠不见了,成了一堆为了笼络文人名士而预付的高工资;人情人性也变味了,现出了仕途选择和政治立场的原形。

    这一来,想在单纯意义上欣赏这首诗,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正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知”时。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知之不如不知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知之不如不知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