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山到三峡到绵州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从阴山到三峡到绵州

    不同河段的水流,有的湍急,有的平缓,人的心情似乎也为之改变。“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三峡谣》)黄牛峡的高崖上有酷似黄牛的图案,这里江流曲折迂回,船走了三天还可以看见黄牛。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情绪,却是舒缓而平静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边无际的空间,漠漠长风掠过,风中带着的气息,分明是属于北方草原的,雄浑的,野性的,辽阔的,而不是江南的小巧空间里的茉莉花栀子花香。这真是南北有别。

    让我拍案称奇的则是《陇头歌辞》。尤其是其中的“其一”:“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仅仅这十六个字,就是乐府里的第一奇诗。状景、写境、抒情,熔为一炉,不见一丝一毫雕琢痕迹。它是用这样最平常的字眼,抒发出了最直接的感触,似乎完全没有思考如何表达,但求一吐胸中积郁。这样的抒发,与其说它有意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如说是因为受强烈感情驱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喷薄而出。看到陇山顶上的山水,从山顶淋漓四下,远离故乡的旅人的孤独、悲怆油然而生,后面的两句突如其来,那不是诗,而是猛然涌上眼眶的泪水!

    歌咏某个地方的民歌,在乐府中为数不少。它们是一部鲜活的、微型的国家地理杂志,记录了当时的山川地貌。作者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受到触动,在天地间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不经意间也留下了千古的回音。当然,这样的作品并不仅仅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同样“可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

    这是一首气势开阔的民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据专家考证,这三峡指广溪峡、巫峡、西陵峡,是长江上游险急的河段,行船到此颇为不易。三峡相连七百里,猿猴的啼叫时常回响在山谷之间,显得格外凄凉,旅客闻之往往惹起愁思。

    很小就读到这首诗,脑海里的印象就是这样几十个汉字组成,天经地义。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首翻译作品。敕勒,是少数民族的名字,北齐时居朔州,今山西北境。据记载,“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语。”就是说从鲜卑语翻译过来的。王国维称许它“写景如此,方为不隔”,原作固然精彩,翻译者也功力了得,否则我们恐怕无法体会到那样壮美的意境,因为有生活体验和语言的两重“隔”。

    有的作品,是看似寻常,内藏惊雷——表面上单说地理,其实包含了历史事件。比如《三秦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乌栊,势与天通。”表面上看,是说武功、太白、孤云、两角、蛇盘、乌栊这几座山一座比一座高,而黄金、子午道路难行。一路走来,越走越险。稍稍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奥妙:武功、太白在秦中,孤云、两角在汉中,黄金子午是入蜀道路,蛇盘乌栊,已经是云南境内了。前人认为这可能是汉武帝元封二年取云南为益州郡时留下的。确实应当是一次大规模远征所产生的作品。沿着这样越走越险的路线、从秦地入滇的,不会是寻常百姓商旅。而且在这略略夸张的描写中,看不出畏惧和愁苦,反倒有隐隐的刀兵之气。

    有的作品则恰恰相反,外表奇特而内里单纯。比如《绵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在豆子山听到水流声音像打瓦鼓,到了扬平山,看见瀑布像下雨。后面怎么就冒出龙女来?有人解释为由鼓声联想到娶新妇,从上下文顺序上看似觉牵强。窃以为是由雨联想到龙女(由瀑布联想到娶新妇的急切也可以说得通),由龙女想到织绢,而绢又回到瀑布的形态,最后用绢的比喻交代了瀑布的去向。表面上看好像有什么神话或者历史的典故,其实却清浅可人。

    比如《巴东三峡歌》: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从阴山到三峡到绵州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从阴山到三峡到绵州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