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忍,可不忍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可忍,可不忍

    国人尚忍,由来已久矣。

    著名的韩信受胯下之辱,因为忍的人后来成就非凡,格外证明了忍的必要,忍的正确。这种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论是非的思维并不可取,而且我总是疑心,这是一种怯弱的本性在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

    但是在传统文化里,作为一种修身养性,自我约束,“忍”比起“放”、“任”更是必修课,而且层次高,比起“怒发上冲冠”,比起“冲冠一怒为红颜”,在个人修为上可得的学分多得多。

    《古诗源》卷一“古逸”里有几首短诗,其一是《矛铭》:

    造矛造矛,少间弗忍。终生之羞,余一人所闻。以诫后世子孙。

    (读时总觉得句断标点有点奇怪,“少间弗忍”后面好像应该用逗号,“终生之羞”后面才用句号。但是也管不了那许多了,学问自有人专门去做,我等无知闲人取其趣要紧。)说的是忍了一时的怒气,免得引来终身的羞辱。

    用它来作矛这种兵器的铭,在今天看来,倒有一些和平主义的色彩。自古兵者为凶器,能不用就不用的好。这是劝人忍的。

    无独有偶。还有一首《书锋》,所谓锋,应该是指刀剑一类利器。

    “忍之须臾,乃全汝躯。”

    忍得了一时,才保得了一世。但是直接的意思是保你的身躯。这是谁的身躯呢?如果理解成这八个字是题刻在刀、剑上,是人对刀说的话,那么这可以理解成是刀的身躯。里,倚天剑和屠龙刀互相对击,不就都毁了吗?宝刀宝剑也有值得珍惜的身躯。当然更常规的理解是对人说的,就是对人的告诫,成熟的长辈对晚辈说的,理智的人对鲁莽的人说的,或者平时清醒的自己对热血上涌的自己说的。

    这是心头火起怒不可遏,利器出鞘十万火急的关头,最后的喝止。

    如果对这声喝止还是充耳不闻,那么可能血溅黄土,伏尸一人(攻击敌人),也可能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自我了断),也可能流血五步,天下缟素(除暴君或弑明君)。

    这两首诗意思相同,都是劝人修“忍”,有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思。但是所谓的大谋,不是什么天下苍生,或者文明传承——像嵇康一死,广陵散从此绝矣,那样的生命是值得用忍去保全的,但是那种人往往都不能忍,不肯忍——那么大谋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忍来忍去,所为何来?无非是手脚齐全地活着,就是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如此而已。

    这样的忍也可以理解,值得同情,并且最多可怜而并不可耻。但是一则没有多大的意思,二则那有限的意义还纯粹限于个人。所以,属于可忍,也可不忍。如果天下大乱,盗匪横行,外敌入侵,需要人人携刀携剑才敢出行,遇到危险拔将出来,还想起先祖遗训要“忍”,那样的人生,还叫什么人生?那样的性命,保全来干什么?那次第,不能杀贼,自杀便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可忍,可不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可忍,可不忍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