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酥饼热萝卜香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赵珩 本章:油酥饼热萝卜香

    近人崇巽庵(彝)所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致美斋,其初为点心铺,所制之萝卜丝小饼及焖炉小烧饼绝佳……”崇巽庵先生在完成这段笔记之时,致美斋早已不是点心铺,而是在京城颇有名气的饭馆了。致美斋经营肴馔,是正宗山东菜,尤其以鱼馔最为擅长,像糖醋瓦块、糟溜鱼片、酱汁中段、鱼杂酸辣汤以及清炒虾仁、烩两鸡丝(即生鸡丝与薰鸡丝同烩)等,在京城脍炙人口。七八十年代,我经常请教商务印书馆的辞书专家刘叶秋(桐良)先生,当时刘先生家住珠市口,在丰泽园饭庄的斜对面,某次一同外出,路过煤市街北口,刘先生指着路西一带说,那就是致美斋的旧址。提到致美斋,刘先生称赞不已,特别推崇那里的萝卜丝饼和焖炉烧饼,萝卜丝饼是以清油和面起酥,以萝卜丝加荤油、葱、盐为馅,出炉后趁热吃,皮酥馅香。焖炉烧饼大小如牛眼,一面有芝麻,馅是枣泥、豆沙和桂花白糖等。这两种点心都是致美斋的招牌点心,引得年曾恢复过一个很四城食客慕名而来。

    致美斋在北京解放前夕已倒闭,1950年曾恢复过一个很短的时期,旋即关张。

    余生也晚,没有品尝过致美斋的萝卜丝饼,后来在上海本帮菜的馆子和苏州一些馆子里也吃过火腿萝卜丝饼,味道尚可,但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在我的记忆中,最好的萝卜丝饼则是五十年代中期北京东华门附近一个小摊儿上做的。

    从五十年代初到五十年代末,北京东华门大街路北,临近北池子南口的地方,有一家名叫“安利”的信托行。这种信托行今天已经很少见了,它的主要业务是代顾客出售一些较为高档的商品,同时也收购旧货,然后转手再卖。“安利”主要经营进口商品的信托业务,从照相机、望远镜、收音机、电唱机、手表到外国工艺品、进口化妆品、测绘文具等等,无所不卖。它的店主是顾氏父子二人,父亲叫老顾,名字我记不清了;儿子是小顾,名叫顾震。老顾当时已有七十岁,小顾才三十多岁。本来父子共同经营,后来小顾越来越看不上老顾,俨然后来居上,事事自己做主,全然不把老顾放在眼里。老顾大权旁落,只能偶在店中坐坐,或策杖在东华门一带晒晒太阳。顾氏父子是江苏人,人是极精明的。老顾留着两撇八字胡,从来不戴假牙,因此嘴是瘪进去的,显得脸很短,但两眼却炯炯有神。小顾人很气派,曾在某大学肄业,能说几句英文,也能看懂各种商品的牌子和英文说明。在我的印象中,小顾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五十年代末,“安利”公私合营,不复存在。老顾活到了“文革”前夕,小顾则调到东单的“三羊”信托行,成了店员。

    在“安利”的门前,每到下午三点左右,就出现一个卖萝卜丝饼的小摊子,除了下雨下雪之外,总是定时出摊,而到六点钟左右准时收摊,只卖三个小时。摊主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儿,既做且卖,从擀面、包馅儿、入炉、出炉,到算账、收款,都是一个人完成,动作十分麻利,显得异常忙碌。这老头儿从不说话,起码几年中我没有听到他讲过话。摊子上立了一块小小的木牌,上写“葱油萝卜丝一毛,火腿萝卜丝两毛。”仅此晓示,省了不少口舌。

    两种馅儿是预先做好的,萝卜擦成细丝,都用荤油炒过,其中一种有少量的金华火腿末。他的萝卜丝饼不是一个一个地包馅儿,而是将清油和好的面先擀成一大张,很薄,然后将萝卜丝均匀地摊在上面,再层层卷起,成为一个长条儿,这一长条儿可分做二三十个萝卜丝饼,然后码放到炉中去烤。在等待出炉时,第二批的饼也在同时运作。如此周而复始,三个小时能出十几炉萝卜丝饼。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萝卜丝饼,层层有馅儿,层层起酥,一口咬下去,酥脆可口,尤其现买现吃,油酥的香味儿和萝卜的清香浑为一体。萝卜是最吃油的,可以解了起酥的油腻之感,恰到好处。

    由于萝卜丝饼的质量极好,摊前永远有等候出炉的顾客,少则三五人,多则排起十几人的长龙。这卖萝卜丝饼的老头看准了“安利”门前这块地方,从不换地方经营。有次小顾装修门面,老头儿搬到了马路的对面,等到小顾这边一竣工,老头马上又搬了回来,如此五六年时间,从不间断。有人曾问小顾,为什么容忍他在“安利”门前烟熏火燎地卖萝卜丝饼?小顾总是笑着说:“那我有什么办法?轰过,他不走,大概是我这儿风水好,也好,为我多招来点儿顾客。”

    每当下午头一批萝卜丝饼出炉,那香味儿在左右五十米之内都能闻得到,诱人食欲。后来“安利”不存在了,也就没见老头来摆摊卖萝卜丝饼,那股香味儿也就永远地消逝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方便以后阅读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油酥饼热萝卜香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油酥饼热萝卜香并对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