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创始人陈铭德夫妇蒙尘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新民晚报》创始人陈铭德夫妇蒙尘

    在新闻界,还有一对“右派夫妻”,这便是老报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

    毛泽东在《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一文中提及:

    “新民报不同,它已经作了许多比较认真的自我批判。新民报犯的错误比文汇报小,它一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就认真更正,表示了这张报纸的负责人和记者们对于人民事业的责任心,这个报纸在读者面前就开始有了主动。”①

    这《新民报》,就是现在的《新民晚报》的前身,而陈铭德正是《新民报》的创始人。

    一九二九年,陈铭德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当编辑,总觉得很受束缚。于是,设法自己办报。他很崇敬孙中山。当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办过《民报》,陈铭德就把自己创办的新报取名《新民报》。

    这时,邓季惺从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和谭惕吾等一起帮助陈铭德编辑《新民报》副刊。一九三三年,陈铭德和邓季惺结为伉俪。

    《新民报》最初的发行量只有两千份而已。经陈铭德艰苦努力,发行量日渐上升。在抗日战争期间,《新民报》迁往重庆,发行量多达十万份,成为大后方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浦熙修当时便是《新民报》采访主任,为《新民报》写了不少好报导。吴祖光则主编《新民报》副刊,前已提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最初就是在《新民报》上发表的。夏衍、阳翰笙、陈白尘、聂甘弩、孙伏园等也都曾在《新民报》任职……

    抗战胜利后,《新民报》迁往南京。由于《新民报》日渐倾向于中共,于一九四八年七月八日被国民党社会局以“为匪宣传”的罪名停刊。

    解放后,《新民报》在上海复刊,陈铭德任副社长。后来,陈铭德调往北京,担任北京市社会福利事业局副局长,邓季惺则任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一九五七年,原本已经脱离新闻界的陈铭德、邓季惺,被作为“老报人”,应邀出席新闻工作者座谈会,进行大鸣大放,卷入了“阳谋”之中。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八日《人民日报》以《老报人批评现在报纸的缺点》为题,发表了这些老报人在座谈会上的谈话。这篇报导,使许多老报人后来遭到“麻烦”。

    报导称:

    老报人陈铭德在会上介绍了《新民报》成长的过程,接着还谈了一些他对新闻工作的看法。他说:“报纸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新闻工作者是厨师。厨师要是光注意营养价值,不注意色、香、味不行。趣味性和思想性不矛盾,正像色、香、味和营养不矛盾一样。”

    陈铭德提出二点建议:一,增办非党报纸,能不能倡办同仁报纸?二,北京应该有晚报。

    陈铭德所说的办非党的“同仁报纸”,犯了大忌,闯了大祸!

    其他老报人的话,也闯祸。比如:

    张友鸾说:旧社会有一句话:“记者不坐牢,不是好记者;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现在呢?他认为可以这样说:“记者不讨厌,不是好记者;报馆不闯祸,不是好报馆。”

    萧离说:新闻常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垄断,他们想竞赛也无从竞赛。

    《大公报》社社长王芸生说,现在的报纸是报喜不报忧,隐恶扬善。新闻工作者劳动生产率低。

    祸从口出。陈铭德竟然因此而被划为“右派”。就连邓季惺也被划为“右派”!


如果您喜欢,请把《反右派始末》,方便以后阅读反右派始末《新民晚报》创始人陈铭德夫妇蒙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反右派始末《新民晚报》创始人陈铭德夫妇蒙尘并对反右派始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