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贤批判“电影锣鼓”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徐景贤批判“电影锣鼓”

    在“文革”中大显身手的徐景贤,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赫赫有名的“左派”。其实,他早在一九五七年,就以“左派”面目出现。那时,他不过二十四岁而已。

    徐景贤参加了对于“电影锣鼓”的批判。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徐景贤和姚征人共同署名,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否定成绩,改变方向,篡夺领导——揭露〈电影的锣鼓〉一文的右派论点》。

    徐景贤说:

    和所有的右派论调一样,“电影的锣鼓”首先就从根本上否定电影的成绩。它摆出一副谆谆告诫的姿态,强调所谓“过去的经验”,“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联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了一切。”……

    我们不仅要问:钟惦棐作为一个电影艺术的行家,作为深知电影界内情的人,为什么偏偏只抓住几部影片在某一个城市里上座率较低的,滥施污蔑……

    总之,钟惦棐之故意把工农兵方向和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串在一起,决不是为了帮助我们克服缺点,而正是为了把工农兵方向连根拔掉。我们必须识破这种企图把澡盆里的孩子连同脏水一同倒掉的手法。

    徐景贤“上挂下联”,笔头一转,把钟惦棐和上海的“右派分子”们联系在一起:

    钟惦棐的论点,已经由右派分子的头目陈仁炳在上海加以实践了:民盟在上影的五次座谈会,正是从否定成绩着手,进一步地阴谋改变方向和篡夺领导的;钟惦棐说:“所谓‘传统’问题,在这里实际表现成为对人的看法”,于是,右派分子吴茵就立即呼应起来:“我的丈夫是中国电影的传统。”吴茵所主张成立的没有党员参加的民盟厂,由孟君谋当厂长,由吴茵自己和项坤担任艺术领导,岂不是很合乎钟惦棐的口味吗?

    “电影的锣鼓”,在上海敲出了一片乌烟瘴气;右派分子随着锣鼓点子的节奏,把上海电影界一度闹得黑云翻飞。这些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罪恶行为,已经博得了敌人的喝采和掌声,台湾报纸全文转载了《电影的锣鼓》,不正是这篇文章对人民犯罪的最有力的罪证么?吹去黑云,扫尽瘴气。现在是时候了!

    徐景贤在这里,用的依然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逻辑。

    徐景贤提及的吴茵的丈夫孟君谋,笔者倒是熟悉的。孟君谋在三十年代是上海电影界的大制片,跟夏衍交谊甚深。“文革”中,孟君谋被作为“三十年代黑线人物”,长期关押于某电影厂的动物园里。那动物园原本是关那些供拍摄的动物用的。想不到,那铁笼子竟用来关“中国电影的传统”孟君谋。寒冬腊月,孟君谋就死于那铁笼之中。

    钟惦棐作为中国电影界的“右派首领”,受到了声势浩大的批判。那时,文化部在北京朝内大街刚建成文化部大厦礼堂,首先在那里“上演”的竟是批判钟惦棐的闹剧:从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起,至九月二十七日,在那里举行了十五次批判钟惦棐大会。

    每一次批判大会,钟惦棐都得坐在前排“洗耳恭听”。他不得不一次次作检讨。

    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在题为《钟惦棐仇恨党的文艺事业》的报导中说:

    “在最近一次大会上,钟惦棐作第三次检讨后,主席陈荒煤指出,钟惦棐的检讨仍然没有改变立场。指出钟惦棐不仅是文艺思想上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是发展到对党中央领导和重大政策有恶毒的攻击和污蔑。责成钟惦棐应该向党老老实实彻底交代。”

    不过,在批判的浪潮中,也有人并不顺着浪潮而走:着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先生把《电影的锣鼓》仔仔细细看了两遍。看罢,他说:“我看不出错在哪里!”


如果您喜欢,请把《反右派始末》,方便以后阅读反右派始末徐景贤批判“电影锣鼓”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反右派始末徐景贤批判“电影锣鼓”并对反右派始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