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提出“右派分子”的概念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毛泽东提出“右派分子”的概念

    走笔至此,该探讨一下“右派分子”一词的来历了。

    前文已提请读者诸君注意,五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所写的三个文件,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名词:

    十四日,“右倾分子”;

    十五日,“右派分子”;

    十六日,“右翼分子”。

    这三个名词,看似含义相近,仔细推敲,其实有细微的差别:“右倾分子”一词,通常用于党内;“右翼分子”,通常则用于党外;而“右派分子”,则可用于党内、党外。

    毛泽东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定了“右派分子”一词。

    此后,大张旗鼓开展的运动,毛泽东便命名为“反右派运动”,各类文件、文章,统一使用“右派分子”一词。

    细细考究“左”与“右”的来历,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左和右,原本是方向名词,与政治无关。

    在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便有“右”居“左”上习惯。

    在英文中,很有趣,右——“RIGht”,是“正确”的同义词。

    左、右成为政治名词,则始于法国革命。

    在一七八九年至一七九一年,法国的国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分为三派:

    要求国王具有绝对的否决权的代表们,集中坐在右边的席位,于是得了“右派”之称;

    要求废除国王否决权的代表们,则集中坐在左边的席位,于是得了“左派”之称。

    从此,“右派”总是意味着是保守派,“左派”则意味着是激进派。这一“右派”“左派”观念,在全世界通用。

    毛泽东在他一九二六年三月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此文被列为《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就谈到了左和右。毛泽东写道:

    “有一个自称为戴季陶‘真实信徒’的,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议论说:‘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

    毛泽东还写道: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此后,毛泽东在党内斗争中,称王明等为“左”倾机会主义,而称陈独秀为右倾机会主义。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由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一部叙述中共自成立以来“左”倾、右倾路线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之间的斗争史。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写了《论持久战》,把速胜论者视为“左”,把亡国论者视为右。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说:

    “国民党是一个由复杂成分组成的党,其中有顽固派,也有中间派,也有进步派……”①

    毛泽东把国民党内的“顽固派”,称为“右派”。把“进步派”称为“左派”。

    在解放后,毛泽东曾在党“反右倾”,也批判过“左”的倾向。但是,提出“右派”概念,则是在一九五七年的那篇《事情正在起变化》。

    如前所述,毛泽东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中,第一次给“共产党的右派”下了一个崭新的定义,即“修正主义者”。

    后来,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不断加以发展,反复强调“反对现代修正主义”。他在九年后发动“文化大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在中国出修正主义。“反修防修”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主题。所以,“文化大革命”是“反右派运动”的发展和延伸。如果没有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运动”,也就不会有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九五七年是中国向左转的转折点。

    正因为这样,邓小平深刻地说:

    “总起来说,一九五七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错误就越来越多了。”①

    邓小平的话,也就是指出,一九五七年是中国左的转捩点。

    毛泽东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中提及“党内党外的右派”,这表明他的“右派”概念是包括“党内党外”的。党内的右派,是“修正主义者”;党外的右派,即“社会上的右翼知识分子”。

    毛泽东还对左、中、右的力量作了如下分析:

    “社会上的中间派是大量的,他们大约占全体党外知识分子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而左派大约占全体党外知识分子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右派大约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依情况而不同。”

    毛泽东对于为什么要划左、中、右,作了说明:

    “‘你们把人们划分为左、中、右,未免不合情况吧?’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为什么不合情况?划分了,使群众有一个观察人们的方向,便于争取中间,孤立右派。”


如果您喜欢,请把《反右派始末》,方便以后阅读反右派始末毛泽东提出“右派分子”的概念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反右派始末毛泽东提出“右派分子”的概念并对反右派始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