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好学生”紧跟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上海的“好学生”紧跟

    毛泽东号召“放”,党中央号召“放”,《人民日报》社论号召“放”,全国上上下下从“乍暖乍寒”的“早春”中走出来。进入一九五七年四月,全国沉浸在“放”的氛围之中。《人民日报》除了频频发表社论鼓励之外,同时连篇累牍报导各地、各界大“放”特“放”的“新气象”。

    跟得最紧的,莫过于上海。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曾有过“毛主席的好学生”的美誉。如今,许多批判文章涉及到此公时,不便道姓,常以“上海的那个‘好学生’”代之——读者谁都明白指的是谁。

    柯庆施有个大鼻子,人称“柯大鼻子”。他又叫“柯怪”、“柯怪君”。此人资历颇深,早在一九二零年,十八岁的他便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共。此后历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他是安徽歙县人)、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河北省委前委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攻下南京之后,他成为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市市长。不久,又兼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上海解放后的首任市长是陈毅,他又同时兼任中共华东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后来,陈毅调往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柯庆施调到上海接替陈毅。

    柯庆施此人颇“左”。他的“名言”是一九五八年三月在成都会议讨论个人崇拜问题时说的一句话:“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①柯庆施后来越发“左”了,为在上海写作、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出了大力,为发动“文革”出了大力。只是他在“文革”前夕——一九六五年四月九日,猝然病逝,所以他未能卷入那场中国历史上的大浩劫,尚未陷得更深。

    柯庆施手下有一员大将,名曰张春桥,职务是他的政治秘书。后来张春桥成为“四人帮”中的一“人”,成为“狗头军师张”,臭名昭着。不过,一九五七年,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还不大露脸。三十年代,此人在上海文坛曾混过一阵。后来到晋察冀边区,出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当柯庆施调来上海,与“凡事‘左’三分”的张春桥颇为相投,遂用此人作为政治秘书。

    毛泽东四月初在浙江杭州,柯庆施和他见了面。政治灵敏度很高的柯庆施,马上从毛泽东的谈话中捕捉到他的最新意图。

    于是,从四月十六日起,柯庆施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宣传工作会议预备会”,普遍传达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报告和在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随之广泛地展开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②

    翌日,上海《文汇报》报导了柯庆施十六日讲的一段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央肯定的方针,市委将坚决地贯彻这一方针。今天在党员干部的思想中有抵触,原因是在新情况下要用新办法解决问题还不习惯。过去,长期的和敌人作斗争习惯了,要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不简单,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一定可以贯彻执行。”

    《文汇报》的报导这样形容会场气氛:“几乎所有发言人都提到听了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很兴奋,有的认为可以‘大胆说话’了,有的认为大胆‘放’,大胆‘鸣’非常正确。”

    《人民日报》也迅即刊载“本报驻上海记者”发来的长篇报导《在民主的气氛中展开激烈争论——记上海知识界讨论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报导说,毛泽东讲话的传达,“成了上海知识界思想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给初春的上海,更增添了蓬蓬勃勃的生气”。“上海知识界这次对毛主席讲话的讨论,非常热烈,好些过去不肯说话或不多说话的人,这次都解除顾虑,滔滔地畅所欲言。好些座谈会上都有激烈的争论,这些都是过去稀见的现象。”

    好个“过去稀见的现象”!上海的知识分子们终于开始“放”起来了——这正是毛泽东所希冀的。

    报导中写及了种种“放”的情况:

    “在这个思想变动中,有些干部还是把握不住的,总觉得‘左’比‘右’好点……”

    “上海作家协会小说组讨论中严格地批评了教条主义。有人说,上海的教条主义势力很强,大胆放的百分之十也不到……”

    “工商界在讨论毛主席的讲话的时候,有些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还是思想认识不足,认为这样提打击了资本家的积极性……”

    在一九五七年四月十八日的《文汇报》上,则报导上海报界两位“老总”对“放”的支持:

    “杨永直说:《解放日报》今后要发扬民主作风,鼓励不同意见在报上发表。

    “赵超构说:《新民晚报》今后要做到:有花必放,知过必改,不怕毒草,力(求)放鲜花。”

    看来,上海的“气温”正在日渐升高。

    紧接着,四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又报导《中共北京市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讨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仿效中共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做法,中共北京市委宣传工作会议也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二百九十多人参加”。

    报导说:“大家赞成‘放’,认为目前北京‘放’得不够。”

    报导又说:“有些对‘放’还有顾虑,怕‘放’出毒草使群众中毒,怕造成思想混乱”;“也有些人还顾虑到自己‘放’了唯心主义后,遭到打击。”

    同日《人民日报》又报导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报导说,广东“目前的情况是又‘放’又怕‘放’。”

    紧接着,《人民日报》连续报导中共河北省委等各省、市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的消息。“放”,成了当时中国从南到北、自东至西纷纷议论的话题中心。


如果您喜欢,请把《反右派始末》,方便以后阅读反右派始末上海的“好学生”紧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反右派始末上海的“好学生”紧跟并对反右派始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