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动荡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波兰的动荡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强烈冲击波,首先冲击着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领袖们惊讶地读着莫斯科提供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副本(虽然已经经过删节),陷入思维的急转弯——因为在这之前,斯大林一直作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而久享盛誉。

    在强大的冲击波面前,最易被冲垮的,显然是最薄弱的一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这一环便是波兰。

    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夜里,当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时,听众席上坐着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贝鲁特。贝鲁特是一位资深的波兰共产党人,早在一九一八年便加入波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波共接管政权时,贝鲁特是重要的人物。一九四五年,他出任波兰总统。他与斯大林有着紧密的联系,坚决贯彻斯大林的指示,以至博得“波兰斯大林”的称誉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给这位“波兰斯大林”以沉重的一击。

    赫鲁晓夫作完报告,要贝鲁特表态。贝鲁特心境错综复杂,说了这样几句话:

    “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得知斯大林做坏事的消息。波兰人民那么感谢斯大林,感谢他的智慧和援助。”

    剧烈的精神刺激,使贝鲁特病倒于莫斯科。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半个月后——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二日,贝鲁特在莫斯科病死,由亲苏的爱德华?奥哈布继任。

    不早不晚,“波兰斯大林”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猝离人世,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去了舵手,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三个多月后——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八日,波兰西部的中等城市波兹南发生了骚乱,史称“波兹南事件”。

    波兹南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年曾为波兰首都。自一九二一年起,这里成为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地。

    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八日,波兹南工人举行总罢工,五万工人上街游行,要求“面包和自由”,要求苏联军队撤出波兰。市人民议会、市党委会、军事检察署、公安局、广播电台受到了袭击,监狱被打开…

    波兹南的骚动,震惊了华沙。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和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赶往波兹南。

    翌日,罗科索夫斯基下令出动军队,平息这场骚动。于是,死五十三人,伤二百多人。结束了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波兹南事件”。

    六月二十九日,西伦凯维兹在波兹南广播电台发表广播演说,警告道:“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每一个胆敢举手反对人民政权的挑拨分子或是神经失常的人,他们的手将被砍断。”①

    西伦凯维兹认为:“帝国主义组织长期以来就看中了波兹南,他们要想把举行国际博览会的城市波兹南变成在举行博览会期间发生骚乱的地方。这种事情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波兹南事件虽然在表面上平息,却在更深的层次上震荡着波兰。如何看待波兹南事件,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内部产生了深刻的分歧。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波兰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身上。他是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是波兰人,但自一九一九年参加苏联红军,战功卓着,成了苏联英雄,成为苏军元帅,加入了苏联国籍,成为苏联公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确保波兰军队的领导权,斯大林要物色一位绝对忠于苏联的人物出任波兰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便成了最佳人选。斯大林召见了这位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得知他的新的任命,他不敢违拗,但提出了条件:“保留苏联国籍,保留苏联元帅称号。”斯大林答应了。

    就这样,出现了非常奇特的现象:一位苏军元帅,一位苏联公民,成了波兰政府的国防部长、波军总司令,还兼任政府副总理,波兰统一工人党政治局委员。

    在斯大林看来,由这么一位苏联元帅掌握波兰军权,当然可以放心了。可是,波兰人却对此颇有微词,但敢怒不敢言。

    在斯大林死后,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之后,波兰人民对于苏联军队驻扎华沙日益不满(根据波茨坦协定,苏联当时在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民主德国驻有军队。但在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没有驻军)。波兹南事件爆发,罗科索夫斯基根据莫斯科的指令动用军队镇压,便使身份奇特的罗科索夫斯基成为众矢之的。

    就在这时,哥穆尔卡在波兰走出囚笼,日益得到人民拥护。

    哥穆尔卡也是一位资深的波共领袖,在党内的地位原先不亚于那位“波兰斯大林”贝鲁特。

    哥穆尔卡在一九二六年加入波兰共产党。曾经多次被捕,仍坚持斗争。一九四二年,他成为波兰工人党中央委员兼华沙地区书记。一九四四年七月苏军攻入波兰后,他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临时政府,出任副总理。不久,他担任党的总书记、政治局委员。

    然而,他很快受到了斯大林的迫害,因为他在一九四七年九月反对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翌年失去总书记职务。迫害逐步升级:一九四九年底,他被开除党籍。一九五一年七月,他甚至被捕入狱。直至斯大林去世,他才于一九五四年底出狱。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无异是为哥穆尔卡平反,这样,他在一九五六年八月恢复了党籍,在政治上东山再起。不过,赫鲁晓夫对哥穆尔卡却不放心,觉得他因受斯大林迫害,有一种强烈的反苏情绪;倘若波兰落到哥穆尔卡手中,就不那么“听话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是波兰历史上的关键时刻。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呼声甚高,看样子会完全击败贝鲁特的继承人奥哈布,而且要采取措施,解除罗科索夫斯基手中的兵权。

    哥穆尔卡在会上作长篇发言,呼吁进行经济改革,摒弃斯大林经济模式。他还重新评价了波兹南事件。

    哥穆尔卡强调指出:

    “当波兹南工人在今年六月的那个黑色的星期四拿起了罢工的武器并且到街上游行的时候,他们发出了一个有力的呼声:够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从错误的路上回过头来吧!

    “当波兹南工人跑到这个城市的大街上去的时候,他们抗议的是并不是波兰人民,并不是社会主义。他们抗议的是我们社会制度普遍存在的并且也是他们痛苦地感觉到的弊病,抗议的是对于社会主义——那是他们的理想——的基本原则的歪曲。

    “工人阶级是我们的阶段,我们不屈不挠的力量。工人阶级是我们自己本身。失去它,也就是失去工人阶级的信任,我们每个人事实上除了代表个人不能代表的任何人。把痛心的波兹南悲剧说成是帝国主义特务和挑衅分子闹出来的,这种笨拙的企图在政治上是非常幼稚的……”①

    赫鲁晓夫闻讯,立即打电话到华沙,说是马上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那里。可是,他却碰了软钉子:哥穆尔卡劝他晚些时候再来!

    赫鲁晓夫怒不可遏,组成一个阵营强大的代表团,内中包括米高扬、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华沙条约武装部队总司令科涅夫元帅,飞抵华沙。刚下飞机,代表团便驱车直奔华沙贝尔凡特列宫,要求与波兰统一工人党政治局举行会谈。

    赫鲁晓夫并不隐讳如此急匆匆赶来的原因:“我们惟一担心的是哥穆尔卡升为第一书记,部分是由于某些反苏势力的政治策动的结果。”

    苏共以“老子党”的气焰干涉波共,激起波共的极大反感。赫鲁晓夫甚至要科涅夫元帅下令,急调驻守靠近德国边境西里西亚的苏军以“演习”的名义朝华沙进逼。

    哥穆尔卡得知这一重要情报,一边要求赫鲁晓夫命令苏军停止前进,一边给华沙工人发枪,组成工人自卫队。

    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大规模流血冲突,一触即发。

    不得已,赫鲁晓夫命令苏军停止前进,并“同意”哥穆尔卡出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这“同意”两字,虽出于无奈,却把“老子党”的嘴脸暴露无遗——须知,苏共和波兰统一工人党是彼此独立的政党,彼党的第一书记怎么要经此党“同意”方可出任呢?

    波苏关系处于万分紧张之中……


如果您喜欢,请把《反右派始末》,方便以后阅读反右派始末波兰的动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反右派始末波兰的动荡并对反右派始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