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闻一多——剃须明志 民主战士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明林 本章:83、闻一多——剃须明志 民主战士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

    闻一多于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民人民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牺牲后,人们立其衣冠墓于西南联大(今云南师范大学校本部)“一二一”四烈士墓的前面,象征闻一多作为导师引领青年为争取光明前进。墓碑前石阶上有一方石浮雕,上面的一柄长剑意喻闻一多是划破黑暗的利剑。

    毛泽东、朱德从延安分别电唁李、闻家属,高度赞扬李、闻“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歌可佩。”周恩来等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团从南京发来唁电,同时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在上海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邓颖超宣读了周恩来撰写的悼词:“今天在此追悼闻一多、李公朴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们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1949年,毛泽东在他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给了闻一多以高度的赞扬:“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毛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他们发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如果您喜欢,请把《奉献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前英雄人物》,方便以后阅读奉献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前英雄人物83、闻一多——剃须明志 民主战士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奉献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前英雄人物83、闻一多——剃须明志 民主战士并对奉献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前英雄人物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