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赵登禹——英勇奋战 血洒疆场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明林 本章:82、赵登禹——英勇奋战 血洒疆场

    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赵登禹(1898—1937年),字舜臣,山东省菏泽市人。著名抗日将领。

    赵登禹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0年,赵登禹被任命为第十六混成旅直属工兵连第三排排长,后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1930年,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1933年,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零九旅旅长,后任第一三二师师长。

    1933年初,日军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又将战火引到了长城一线,企图侵占华北。国民党当局被迫应战,赵登禹奉命率领一零九旅从蓟县出发,把守喜峰口阵地。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赵登禹率领战士多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退了日军的攻击,坚守住了长城阵地。3月10日,负伤的赵登禹得知日军正在休整,马上召集团、营长们开会,决定乘日军不备偷袭日军营地,并激励战士们说:“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随后,负伤的赵登禹率3000人,冒着大雪,挥舞大刀和刺刀偷袭了日军,成功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长城抗战后,第二十九军被调回察哈尔省驻防,赵登禹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一三二师师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35年8月,第二十九军被调到北平地区驻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进攻宛平城,第二十九军奋起反击。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7月28日,日军调集重兵并动用30多架飞机向二十九军阵地发起猛攻,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我方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此时,赵登禹临危不惧,亲自率卫士30余人,指挥二十九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进行激烈的厮杀。这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日军窥出赵登禹准备退到大红门的意图,抢先一步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了机枪,以火力封锁道路。为激励将士,赵登禹乘坐车子指挥部队向大红门方向撤退,不幸的是在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的御河桥时车子的炸毁,赵登禹身受重伤,警卫劝其立即撤退的安全地方,赵登禹不肯,反而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使其昏迷过去。赵登禹醒来后,含泪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北平城里的我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说完就停止了呼吸。

    今陶然亭公园西侧的龙泉胡同,那时有座龙泉寺,以办理慈善教育而著称,旧址即今陶然亭小学。崇敬抗日英烈的老方丈,带领4名僧人,连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寻得将军遗体,抬回龙泉寺装殓。为避开日寇耳目,将灵柩隐藏在寺中8年之久。抗战胜利之后,年仅10岁的赵学芬去龙泉寺祭奠时,老方丈安慰她说:“将军没有走,我常在夜间听到将军喊口令操练士兵。”

    因赵登禹生前说过“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这样的誓言,1946年7月28日中山公园公祭大会之后,何基沣奉冯治安之命到北平将赵登禹将军和二十九军抗日烈士的忠骸由龙泉寺起灵,迁葬于卢沟桥畔以东2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1946年11月25日,当时的北平市长何思源(山东菏泽人)签发了《府秘字第729号训令》,将市区三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以纪念抗日英烈。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这三处地名,并沿用至今。

    赵登禹牺牲后,7月31日,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签署的烈士证书。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将军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代表”。赵登禹将军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英勇奋战、血洒疆场的事迹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怀念。


如果您喜欢,请把《奉献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前英雄人物》,方便以后阅读奉献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前英雄人物82、赵登禹——英勇奋战 血洒疆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奉献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前英雄人物82、赵登禹——英勇奋战 血洒疆场并对奉献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前英雄人物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