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李梦桃——热爱边疆 鱼水情深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明林 本章:56、李梦桃——热爱边疆 鱼水情深

    这么好的民族兄弟,这么好的人民群众,我要不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我的良心何在,责任心何在?

    李梦桃,男,汉族,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1964年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现任农六师奇台医院党委书记。

    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只有2.4度,居住着汉、哈萨克、蒙古、回、藏等5个民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李梦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北塔山牧场医院院长,1948年6月生,1985年11月入党。他1964年从黄浦江畔来到天山脚下,开始了支援边疆屯垦戍边的军垦生涯,把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温暖落实到行动上。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亲切地称他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2000年获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吴登云医务先进工作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一、从黄浦江边到北塔山下

    李梦桃是20世纪60年代的上海支边青年。1964年,初中刚毕业年仅16岁的李梦桃,响应党和国家支援祖国边疆、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毅然从黄浦江畔来到天山脚下,开始了他扎根边疆30多年的艰苦人生历程。

    北塔山是横亘中蒙边境、绵延数百里、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的一条山脉,山体纵横交错、杂乱无章,山里光石秃岭、少有树木,山区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严酷。

    当时,牧场哈萨克族占80%以上,其他为汉、蒙、回、藏等民族。场里有5个牧业队,分为150多个放牧点,散落在群山之中。李梦桃被分到牧业二队,队部在一个叫乌拉斯台的地方。李梦桃背着药箱带着行李到乌拉斯台报到,队上发给他一匹马、一件羊皮大衣、一双毡子和一支步枪,他便开始正式上班了。

    二、为了各民族兄弟姐妹的生命和健康

    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牧区的妇女大多在毡房里生孩子,常常造成母子死亡或落下其他疾病。遇上难产的孕妇,牧民们就用骆驼和马往场部或山下送,往往走到半道产妇就死了。一次,有个叫努尔哈依夏的年轻产妇在毡房生孩子时难产,这家人把李梦桃喊了去。当时产妇发癫痫等症状,生命垂危。由于医疗条件太简陋,加上没有经验,虽经全力抢救,小孩终于娩出,但产妇的命却没能保住。李梦桃难过得落下了眼泪,主人却劝慰他:“这不怪你,乔(小)李子,你已经尽力了。”

    这件事给李梦桃很大震动。从那以后,李梦桃钻研业务更刻苦了,工作热情更高涨了,对病人更加认真负责了。毡房里,油灯下,马背下,他如饥似渴苦读苦背苦练着;他用微薄的工资买来医疗书籍,订了医药刊物,汲取着医学知识的养分。在较短的时间里,他就掌握了内、外、妇产、五官科方面的一般诊疗理论和技术。

    三、做各族人民最忠实的儿子

    长期以来,由于北塔山地区环境差、生活苦,牧场很难留住人,医院需要的人才也是来了不久又走了。李梦桃上任时就下决心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务人员,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医疗队伍。他刚到北塔山时,医院还没有一名少数民族同志。在场里的支持下,经过李梦桃和他的同事们的多年努力,一批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医务人员成长起来。现在医院的30多名医务人员当中,哈族同志占了75%。北塔山牧场医院就像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同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睦相处。每逢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汉族同志就主动到医院值班;每逢过春节,少数民族同志又主动值班。这已经成了牧场医院的惯例。

    几十年来,李梦桃有许多机会可以离开北塔山,但他没有走,他舍不得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舍不得这里的各民族兄弟,这里的牧民需要他。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李梦桃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7月4日李梦桃从北京载誉归来,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北塔山牧场。面对鲜花彩旗和欢迎的人潮,李梦桃激动地说:“我是北塔山的儿子,我的光荣属于边疆各民族兄弟姐妹,属于兵团20多万共产党员,属于党和人民。今后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更加努力地给各民族兄弟姐妹当好服务员!”


如果您喜欢,请把《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方便以后阅读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56、李梦桃——热爱边疆 鱼水情深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56、李梦桃——热爱边疆 鱼水情深并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