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善待“反对者”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文辉抗叶健君 本章:毛泽东善待“反对者”

    1945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大预备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七大”工作方针》的讲话,开宗明义,提出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

    他说,胜利是指我们的目标,团结是指我们的队伍。我们要有一个团结的队伍去打倒我们的敌人,争取胜利,而队伍中间最主要的、起领导作用的,是我们的党。没有共产党,中国人民要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切同志,要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团结起来,像决议上说的,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把同志看成兄弟姊妹一样。至于犯过错误,那也不是一两个人,大家都犯过错误,错误人人皆有,各人大小不同,所以对犯错误的同志要以好的态度对待他,对于有缺点的人要团结一致。大会的眼睛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然就要影响大会的成功。大会的眼睛要看着四万万人,以组织我们的队伍。现在我们还没有胜利,前面还有困难,敌人还很强大,所以我们必须谨慎谦虚,不要骄傲急躁。

    这个工作方针就为七大定下了基调:组织一个团结的队伍,去争取革命的胜利。

    大会的最后一项议程是选举中共中央委员会。在选举中,充分体现团结的宗旨。

    5月24日,毛泽东作了关于选举方针的报告,指出选举的标准是:要能保证实行大会路线的同志来组织新的中央委员会。这个新的中央委员会既不能太小,也不要太大,要能适应目前党的情况,更要满足将来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按照这个标准,毛泽东着重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犯过路线错误的要不要选?

    毛泽东认为七次大会应接受过去的经验,对犯过错误的人不应一掌推开。只要他已承认错误并决心改正错误,大会还可以选,要善于同犯过错误的同志合作。

    第二,要不要照顾各方面?

    中国革命有许多山头,有许多部分,有许多根据地,各地有许多军队,这是由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毛泽东的处理办法是:“要承认山头,照顾山头,这样才能缩小山头,消灭山头。”新的中央应反映这方面的情况,使我们党能够反映各方面的革命力量。

    第三,是不是要有各方面的知识的人才能选?

    新的中央委员会应该是包罗各种人才的,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通晓各个方面的知识,一个人只要通晓一方面或稍微多几个方面就行了,把这些人集中起来,就变成通晓各方面的中央委员会,即从集体求完全,而不是从个人求完全。

    据此,毛泽东提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应包括这样一些同志:大批未犯错误的同志,一批犯过严重错误又改正了错误的同志;大批有全国影响的同志,大批现在有地方影响将来可能有全国影响的同志;一批通晓的方面比较多的同志,大批通晓的方面比较少的同志。

    这体现了毛泽东在用人方面任人唯贤、五湖四海的思想,尤其在怎样对待“反对者”的问题上,毛泽东作出了表率。

    王明曾让毛泽东吃尽了苦头。延安整风,王明因其严重的错误成为头号批判目标,抵触情绪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一方面对他的错误进行严格的批评,耐心的帮助;另一方面对他的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七大会上,毛泽东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一针见血地说:“王明的错误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指中国革命问题)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情却操心得太多。”但在选举时,毛泽东仍提议把王明选进中央委员会。代表投票后,大会宣布唱票,可以自由活动,毛泽东担心王明不能当选,坐在主席台上没有动,一直等到唱票快要结束,王明的选票过了半数,才起身离开座位。

    博古是十年内战后期“左”倾错误的另一主要负责人,曾任临时中央总书记。遵义会议调整了领导班子,博古仍然是政治局委员。博古虽犯过严重错误,但认识错误后,积极改正错误。博古熟悉马列主义理论著作,能写一手好文章,有过办报经历,思想敏锐,才华横溢。

    毛泽东用其所长,先后安排他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等职。

    整风中,《解放日报》受到批评,有人对博古批评得很严厉。博古感到压力很大,表现很沉闷。

    毛泽东对他说,你有错误,你就检讨嘛!

    由中央派到《解放日报》任总编的陆定一等人主动接近他、关心他,和他一起谈心。

    在大家的帮助下,博古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认真省察自己过去的一切,严格剖析自己,检讨自己的错误,勇敢承担责任。博古得到了全党的谅解,在毛泽东提议后,他在七大重新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较早认识“左”倾错误,为开好遵义会议出过力,为党做过重要贡献的张闻天,在七大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遗憾的是王稼祥。他因在1942年后连年犯病,长时间未参加中央领导工作,七大选举中央委员时,由于许多代表对他缺乏了解,再加上其他原因,未能当选。

    毛泽东得知后,亲自出面做工作。在6月10日选举候补中央委员时,毛泽东站起来向代表们作动员。他说:

    四中全会以后,中央派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央苏区,代表团有三个人,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同志。一次“围剿”结束,他们就来了,王稼祥同志参加二、三、四次反“围剿”的战争。在当时我们感觉到如果没有代表团,特别是任弼时、王稼祥同志赞助我们反对“削萝卜”的主张,那就不会那样顺利。所谓“削萝卜”,就是说主张不打,开步走,走到什么地方碰到一个小萝卜,就削它一下。那时我们主张跟敌人打,钻到敌人中间去,寻找敌人的弱点,打击敌人。主张“削萝卜”的人反对我们,说我们的办法是钻牛角尖。当时,如果没有代表团,特别是王稼祥同志,赞助我们,信任我们,我和总司令那是相当困难的。

    毛泽东继续说:王稼祥同志是犯过错误,但他是有功劳的。“我认为他是能够执行大会路线的,而且从过去看,在四中全会后第三次‘左’倾路线正在高涨时,在遵义会议时,在六中全会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昨天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他没有当选,所以主席团把他作为候补中央委员会的第一名候选人,希望大家选他。”说到这儿,毛泽东停了一下,说:

    “当然这不过是个建议,请同志们考虑。”

    同志们考虑的结果是王稼祥成为当选的33名候补中央委员中的第二名。王稼祥在给中央的信中诚恳表示:我因连年犯病,不能参加过去的与现在的讨论,不能很好地检讨过去自己的工作,不能以新的工作补偿过去的错误,这对我是一件遗憾的事。他说,假如将来身体能够恢复健康时,再去补做这个工作吧!

    后来在长期的工作中,王稼祥以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选举中,一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人物,也得到了毛泽东的提名。

    他是李立三,曾是党的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因犯有“立三路线”错误,被迫到苏联作“检查”,这一“检查”就是15年!其中有一年多是在监狱中度过。1945年初,郭沫若访苏,见到李立三,毛泽东不计其在位时批评自己“右倾”的前嫌,提议李立三选为中央委员。

    这次大会的选举充分让代表行使民主权利,经过自由提名、介绍、讨论、预选、正式选举,体现了党内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的生动活泼的政治生活,使党在组织上成为一个空前团结的党。

    七大共选举了44名正式中央委员和33名候补中央委员。

    6月11日,大会闭幕。

    毛泽东作了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他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去争取胜利。

    他还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就是愚公,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坚持下去,不断地工作,一定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全国的人民大众。他坚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四年后,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变成了事实。

    开了50天的七大胜利闭幕了。这是中共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色大本营·延安》,方便以后阅读红色大本营·延安毛泽东善待“反对者”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色大本营·延安毛泽东善待“反对者”并对红色大本营·延安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