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响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文辉抗叶健君 本章:毛泽东响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全面抗战开始后,身受战争灾难的中国人民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中国能否胜利?能不能迅速取得胜利?如何才能胜利?战争的进程怎样?大家对这些问题感到茫然。并且,所有这些问题随着战争过程的每一次胜败、进退,不断萦绕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徐州会战以来,这些问题更显得突出和尖锐。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会战伊始时,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到处鼓吹“亡国论”,宣扬民族失败主义,说什么“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有牺牲,牺牲完了,我们抵抗之目的也达到了。”

    但在会战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上旬,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2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蒋介石被这次胜利冲昏了头脑,滋长了速胜的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并无需动员广大人民进行持久战。他们宣称:台儿庄胜利后的徐州会战是“准决战”,“这一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似抗战的胜利指日可待。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徐州会战一开始,国民党60万大军即陷入被动,分别被敌人阻拦、分割、包围,呈现败局,不得不向豫皖边突围。

    5月19日,徐州沦陷。

    随着“速胜论”化为泡影,“亡国论”再次抬头。炎黄子孙对抗日的前景感到迷茫。

    在此前,毛泽东已写作了一系列研究中国革命战争,揭示革命战争规律的著作,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著名论断,并阐明了共产党对战争的态度:共产党人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和参加正义战争,并通过正义战争来消灭非正义战争。

    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阐明了战略战术的辩证法。

    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敌人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个观念: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才能建立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只有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敌人,一步一步地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延安的毛泽东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伏案9天,一气呵成指导抗战的著名的纲领性文献——《论持久战》。他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描绘了抗战全过程的完整蓝图,拨开了人们心中的迷雾,解答了人们的疑惑。

    毛泽东认为,战争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导战争的人必须要研究战争的规律,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才能正确指导实践。毛泽东根据他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为什么呢?

    毛泽东指出:因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他分析道: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可能速胜,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亡国论者只看到不利于中国的一面,速胜论者则相反,所以两者都不正确。

    毛泽东根据矛盾运动的规律,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大举进攻,占领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但由于兵力不足,中国的游击战争乘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此阶段时间相当长,遇到的困难最多,战争非常残酷,然而这是整个战争敌强我弱形势转换的枢纽。这个阶段的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并以运动战辅之。但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人民将进行战略反攻,收复失地。

    速胜论者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变化之前,就要进行战略决战是没有根据的。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如何来进行持久战,如何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把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应用于革命战争,开了一个“药方”,就是“除尽量争取外援外,主要是动员全国人民,开展人民战争”。他响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只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关于战争形势和前途的一系列科学分析,对于统一中国共产党乃至全国人民的战略思想,坚定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持久战》出版后,共产党以各种方式向人民宣传普及持久战思想。

    时任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拿到《论持久战》后,立即进行研读,撰写社论送党在武汉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表,向大后方的人民阐释《论持久战》的思想,并在武汉多次向各界做关于《论持久战》的报告,听众场场爆满。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时任中共驻长沙办事处主任,接到《论持久战》后,在长沙剧院给湖南人民作报告。大戏院里听众挤得水泄不通。

    《论持久战》对国民党决策层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周恩来当时给国民党副参谋长白崇禧介绍了该书的基本思想,并送上了这本小册子。白阅读之后,深表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之道,复述于蒋介石。蒋介石也深表赞同。于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在征得周恩来同意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以此作为全国抗战的军事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在国统区广泛地发行,国民党官兵从上至下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论持久战》在国际上的反响也十分强烈。

    该书被翻译成外文出版后,世界人民争相购买,许多国际刊物予以转载、评论。《共产国际》曾发表论文评价说:“有史以来,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这些说明了《论持久战》这篇5万字的论文的强大说服力和影响力。《论持久战》成为军事名著。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揭示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他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就是高明的导演,导演了抗日战争这场大剧,使整个战争按照他设计的程序,由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最后取得了民族战争的胜利。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色大本营·延安》,方便以后阅读红色大本营·延安毛泽东响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色大本营·延安毛泽东响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并对红色大本营·延安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