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小轮”有多老的故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长江 本章:“天星小轮”有多老的故事?

    有几次,我已经数不清,我给内地的朋友描述过这样的一个香港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不是人,只是年代已经久远了的一排木椅,在维港,在维港海面来往渡人的“天星小轮”上——

    多年前我还没有来到香港工作,记得第一次休假到香港看望我的先生,有个周日他说要带我去九龙尖沙嘴,在海边的滨海大道(后来修成了“星光大道”)照照相、看看弥敦道,然后再逛逛“海港城”。

    我知道从港岛出发去九龙,无论怎么去都要过海,都要迈过著名的维多利亚港湾。

    “维多利亚港”是香港人的骄傲、城市的灵魂。

    内地人到了香港,谁都不会放弃首先去“维港”北岸照张相,身靠围堤,隔着大海,后背景就是美丽的港岛全景。

    但是怎么去呢?先生问我:“你是喜欢坐地铁、巴士还是渡轮?”

    要坐地铁,票价10元;坐巴士,车费8块9;但是要是选择坐小船儿呢,就得走海面,船票每张2块2,既便宜又可以领略维港海面的风光。

    我当然不愿意坐地铁、巴士,一定要坐既“便宜”又“风光”的轮渡。这样我们就到了湾仔码头,上了定时起航的“天星小轮”。

    “天星小轮”在香港应该说是比“叮当车”还要古老的一种海上交通工具。1888年在维港始航。最初的“天星小轮”只有4艘,单层,烧的是煤,马达声音轰鸣,风扇哗哗作响。而今天“天星小轮”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样子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保存着木质座椅、塑料挡雨棚、磨损的地板,还是提不上豪华和气派。但是就是这种“世纪老船”,香港今天每日还要有7万左右的人次乘坐,人们不嫌弃它的简陋,不抱怨它没有冷气空调,就喜欢这种带着历史味道的工具。

    我和先生坐船的那天香港的天空别提有多蓝!

    整个维港海面宛若一片硕大的绿绸,随风摆动。

    上了船来我发现“天星小轮”上没有沙发,一排排黄白相拼的木椅,很旧,看得出曾经被人反复油漆过不知道多少遍。不过好在航程不长,也就七八分钟,坐上木椅,正面迎着海风,已是一份难觅的自然和惬意。

    然而就在我和先生在九龙“风光”了一天,黄昏转头要回港岛,再上船,问题来了,这问题就是回航的“天星小轮”与去时的方向正好相反,座椅背冲着船头,明白什么意思吗?反座儿。

    “坐反座儿乘船可是要头晕的,”我刚开口要陈述厉害,然而不等我把话讲完,先生一脸的诡秘,一边说“别急”,一边用手熟练地去扒拉一排座椅的靠背,只听得哗啦一声,这排座椅的靠背就愉快地从原来的一侧跑到了另一侧,接着先生忍不住得意:“瞧,这不就正过来了?不会让你头晕的。”话音未落,船上哗啦哗啦的声音已经响成了一片,眨眼之间,满船的“反座儿”就都被人统统翻成了“正座”——我当时在海上真是,不能再用感慨万端了,是感慨一端,只是这一“端”足有千斤重:可不,真的是正过来了!就这么一扒拉?如此简单的机关?如此巧妙的设计?它是怎么想出来的?香港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鬼心眼儿?

    香港“天星小轮”,古朴得给人另一种美轮美奂,佐证着历史,也鼓舞着今天。

    一排排旧木椅只是点缀了一点点的爱心,它给人带来的惊奇与感叹可是百年不衰!


如果您喜欢,请把《晚来香港一百年》,方便以后阅读晚来香港一百年“天星小轮”有多老的故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晚来香港一百年“天星小轮”有多老的故事?并对晚来香港一百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