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来自群众的批评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强晓初 本章:重视来自群众的批评

    马明方同志是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家。他,一辈子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四人帮”横行时,他受到残酷迫害。他坚持真理,不说半句假话。人们对他的怀念与世长存。我小时候就知道了他的名气,而真正见他的面是1946年他从新疆盛世才的监牢里出来,回到延安又到绥德时。他十分和善、沉着、严肃。对有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非常关心、重视。解放初,从老区来到新区工作的一些干部,有的听不得来自群众的一点批评,马老却很重视,他说共产党人要十分重视来自群众的批评。他及时抓住这类典型,通过报纸公开处理,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说到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事,我回忆起1950年马明方同志处理群众来信的一件事,至今难忘。那年6月,榆林地委宣传部干事耿力同志,从西安开罢省的通讯工作会议回来,路过榆林城南40里的归德堡大桥,听到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大桥被洪水冲坏,从横山到榆林的运输很不方便!”有的说:“今春政府拨粮290多石,动工修建,6月底大体完工。因为修的不够好,没挖到石底,石灰还不如泥,人还没走桥就裂开缝了。操心把几百石小米糟蹋了!”耿力同志听了这些反映,没有亲自去桥上查看,也没有和领工的县政府高科长交谈,回到机关就给报社投稿,建议检查、处理。报社编辑人员认为此事有登出的必要,就在7月1日的《榆林报》第352期二版“批评与建议”栏刊登了。想不到耿力同志竞遭到了被批评人的打击。7月5日,榆林地、县机关干部到城北的北岳庙一带帮助农民收麦,高科长跑到麦地里,用很蛮横的态度,把耿力同志大骂一顿。耿力同志政治修养好,为避免群众讥笑。一言未还。回来后向地委反映了这个情况。地委组织部长找来高科长谈话,高竞在部长面前说:“我骂了!我还要骂。”他在报纸上传播给全国,给我丢人。我在这块小地方骂他有什么关系。要我在报上表明态度,我还怕侮辱报纸。如果要写,他把事实弄清楚再说。哼!我对你们地委也有意见,地委有了造谣分子……!

    我就高科长打击批评人的事,随即向《陕西日报》负责同志写信,请他们把信转给省委书记马明方,并说明我以共产党员的党性,向上级党委反映情况,望引起注意,以利指导我们开展今后报纸上的批评工作。《陕西日报》很重视这件事,随即把我的意见转给马书记。《陕西日报》根据马明方同志的指示,很快在8月29日的“批评与建议”栏里,用一号字登出《高步打击批评的人》的标题,请榆林地委督促他检讨。我在信上说:“这个问题发生以后,榆林党委应该如何对待?如何处理?是许多同志迫切关心的问题。因为榆林自从陕北区党委李景膺、吴台亮同志检查工作以后,大家都愿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来改进工作,这是一个新的情况,但是仍有个别负责同志认识不足,对此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对高步亨云科长表示同情,责备耿力同志写稿不‘实事求是’。我认为耿力同志有缺点,应该检讨,但他并不是个‘造谣分子’。不管群众的意见是否正确,他还是听群众说的,被批评者如果要求每一个批评者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么一位领袖人物说:‘有百分之五到十的正确性,也应该欢迎’的道理,又怎样理解呢?这样一个关系今后能否把工作搞好的批评大事,主管干部的负责同志似乎想的不多。虽然直接和高科长作了谈话教育,但总是勉强得很。事实是怎样的呢?据地委秘书长检查大桥以后谈:‘裂缝不是事实,石灰不好是事实,但不如泥是太夸大了,根基已掏到石盘上了。至于当地群众的反映,确实和耿力同志谈的一样,这点可以肯定,并不是造谣。”为这件事,中共榆林地委作出了《对高步沄同志抗拒批评的决定》。决定中特别强调指出:“由于这件事情的教训,地委特别提起分区全党注意:在我们某些同志中,确实还存在着骄傲、居功,在党内外拒绝批评或压制批评的情形,虽然经过了整风学习,但对《中央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还有很多同志不能深刻了解。因此,要求同志们继续学习这个适合时宜的决定,以便能完全掌握这个文件精神,展开群众性的对我们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批评,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工作。”与此同时,《陕西日报》发表了《大开自我批评的门》的短评,特别强调:“榆林地委把这个问题和改进领导、改进工作联系起来处理,从一件具体问题取得教训,来提高领导,提高工作的方法,是从干部思想着手解决问题的一个好例子,值得各级领导机关学习。”事后多少年,人们经历了各种运动的考验,想到马老当年处理犯错误干部问题,采取慎重对待,耐心教育的做法,至今还念念不忘。我们的干部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一定要看实效,好事办好,人民会永远怀念、赞美的!马明方同志真正是坚持真理的共产党人。


如果您喜欢,请把《马明方》,方便以后阅读马明方重视来自群众的批评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马明方重视来自群众的批评并对马明方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