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软银雪中送炭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世英 本章:柳暗花明:软银雪中送炭

    上帝对成功者总是挑剔与苛刻的。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永怡的“失败”不曾让江南春灰心丧气,但资金的匮乏却使江南春寝食难安。

    然而,上帝仍旧是公平的,在接受了“对面”资本的“回眸”一笑之后,燃烧了激情岁月的江南春再一次置死地而后生。

    一个50亿前景的故事

    没有想象力是万万不能的,但光有想象力离成功也依然遥远。做生意略显“保守”的江南春还缺乏一些“幻觉似的想象力”,在他对分众模式的早期预期中,远没有今天的规模,今天强大的分众是江南春不断与自己性格相抗争妥协的结果。

    江南春说自己是一个缺乏冒险精神的人,习惯于过小资的安康生活。

    江南春的另一个保守是“不接受借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做公司会出去融资。“我自己干公司干习惯了,没想到去融资、去借钱,股权被别人拿走,这显然是不行的。”

    可是面对市场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扩张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保守的江南春开始想到融资。而事实上,江南春的融资道路走得顺风顺水。他告诉笔者,首次接触风险投资之所以顺利,完全得益于两样东西,其中一个是与软银中国在同一层办公的地理优势,另一个便是自己坚持不懈。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毫无疑问,工作起来如同拼命三郎却又不失细致的江南春给了软银很好的预期,但一流的投资商不仅投人,更要看投资后的回报率。

    为此,江南春为余蔚准备了一个故事。

    据江南春的描述,当时软银的投资者希望江南春能对这个市场规模做一个描绘,想知道到底是一个多大的数据。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说户外电视广告的市场有多大。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说一个白领一天8小时在家里,1小时在看电视,真正看广告的时间也就是5分钟,因为看到广告就转台,而这5分钟在中国创造了500亿的广告市场,换一个角度说,如果在白天的16个小时里面,在办公室,在餐厅,在其他分众能到达、接触到我们的广告媒体的地方,假设一天也接触5分钟,如果说500亿的广告市场太大,那50亿你们看得见吗?”

    很显然,投资者看到了这个市场,从分众传媒后来一路看涨的业绩来看,江南春的市场预测并没有夸大。据江南春介绍,早在2003年底的时候,分众一个月的业绩就做到了1000万,2004年从1000万上升到4000万,最后一个月是4200万。“2005年最初是3000多万,2005年底每个月基本上会有7000万。”

    一个50亿前景的比喻赢得了“对面资本”的青睐,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江南春由此奠定、巩固了分众传媒在户外楼宇电视广告新领域中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

    拿什么来吸引你,我的伙伴?

    楼宇电视既需要跑马圈地,又需要迅速摸到投资盈亏的平衡点。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对此,江南春很快意识到,他要做的事其实只是一个——没有四五个亿拿不下来的事,他必须借助外力。同时,圈地扩张带来的企业风险也引起了江南春的注意与忧虑,而前期楼宇电视的资金投入并未带来原来设想的收益。更有甚者,另两家竞争对手聚众传媒和东方明珠也如影随形、跟得很紧。

    跑马圈地需要新的资本模式。因此,引进新的资金,成为楼宇电视和江南春接下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可是,江南春拿什么来说服别人投资呢?

    在遭遇过互联网寒冬的中国It和广告界,面对.com公司的前车之鉴,楼宇电视令人可怕的圈地速度和这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依然备受众多所谓方方面面专家和行业人员的怀疑以及质问。毕竟一年前.com走的是融资、烧钱之路,一年后的.com却又风雨飘摇。

    任何企业都可以去做产业的投机者,因为每个产业都有兴衰,企业只有把握住产业机会,才能创造财富和价值。现实的商业环境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生存方式,这使备受.com经济惊吓的业界趋于理性,面对江南春的楼宇电视以“跑马圈地”为基点的发展方式,他们自然难免疑虑重重。当另一场轰轰烈烈的“烧钱”运动又在广告界燃起火苗的时候,业界人士自然会感到一阵寒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这样的质疑:在经历了.com般的喧嚣和狂热之后,江南春会不会成为.com式的泡沫?

    庞大的前期投资、频繁的圈楼夺市,与2003年以前的兴奋与冲动相比,更是使得业界对这一由江南春“空巴士理论”催生的新兴产业始终持谨慎、低调的态度。

    江南春的楼宇电视是像陈天桥的盛大游戏岿然于网络游戏界不动,还是如同.com公司等在内的网络、广告公司昙花一现,成为又一个转瞬即逝的经济崩溃前的“回光返照”?所以,在广告客户尚停留在观望而不敢裹足向前的时候,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集团和公司更不会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投资江南春。

    现实的残酷告诉江南春,吸引不到外资,没有资金的及时注入,分众传媒的成功只是一个停留在他内心深处而难以实现的幻想。但江南春也并非浪得虚名,他自有妙招“引诱”金融机构心甘情愿地拿出资金,帮助他巩固地位,占领户外楼宇电视这个新兴的广告市场。

    在一片质疑声中,卓有远见的江南春开始用实际行动进行反击。江南春曾经公开表示,分众会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立体化和分众化的平台,“我们会在不同的地点打造不同的受众群,用最低的成本打动我们所有的消费群和所有看好我们的风险投资商”。

    细分市场、专业化服务、多元化服务体系,从“跑马圈地”式的盲目扩张到围绕客户需求进行“精耕细作”,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再到有选择有策略的圈地,楼宇电视的市场前景终于被业内专家所赞许。

    与此同时,楼宇电视也凭借其广告形式的良好创新性,利用“无聊”吸引眼球,来推广广告产品知名度,激发消费者购买欲,从而逐渐占据了各大广告商心目中的显要位置。江南春通过努力证明楼宇电视不是泡沫,而楼宇电视分众化的新理念,同时也会吸引更多外来消费群体,事实可以证明投资楼宇电视就意味着收入的保证。

    江南春在焦急中期盼着“救命资金”的到来。终于,他得到风险投资商的青睐,而就是这些风险投资商的加入帮了江南春的大忙。从那以后直到上市,江南春的分众传媒一直就是风险投资商们的宠儿,而江南春也再不用为资金的匮乏而焦头烂额了。

    逆境中,软银伸出橄榄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用在苦于没有足够资金实现自己传媒梦想,而又“意外”得到“贵人”鼎立相助的江南春身上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就在江南春压力最大、眼看就要顶不住的时候,一个手握大笔风险投资的人主动找到了江南春。这个人就是软银公司上海办事处的首席代表余蔚。而更富有喜剧色彩的是,找上门的财神其实就在江南春办公室的对面(上海市江苏路兆丰世贸大厦28层,出了电梯右转是江南春的永怡传播,左转就是软银中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软银公司及其上海办事处的首席代表余蔚雪中送炭,才成就江南春在生死一线间的神奇转折。

    永怡传播位于江苏路的兆丰世贸大厦,而这座楼曾是软银中国的总部,江南春正好和软银处在同一层楼,这样江南春和余蔚抬头不见低头见,也就逐渐成了见面可以聊一聊的朋友。“2001年的时候,还是永怡总经理的江南春租了我们对面的办公室,使用了我们办公室孵化基地的一些硬件。”余蔚说,“所以我们就有机会经常见面,在电梯里、在公司上班时碰到,慢慢地彼此之间有了些了解。”

    一流的投资商投人,二流的投资商投项目。一开始,余蔚对对面这家广告公司并不是太在意,倒是这个29岁的年轻老总引起了他的一些兴趣。“我们有时候开会开得很晚,在星期六、星期天,我有时也来办公室,每次都看到江南春的车停在楼下。”余蔚说,“我感觉到他从早晨8点工作到晚上12点,没有周末。我在电梯里遇到他时,他总是提着一个笔记本和策划书。”余蔚还清楚地记得江南春的车牌号——3844,记得“那是一辆不太新的老款奔驰”。

    那时候的余蔚只知道江南春在做广告。而到2002年,偶然有一次,江南春和余蔚聊起来他在做怎样怎样的一个前无古人的媒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余蔚开始留意江南春“捣腾”的那些新玩意。那时候江南春到处去装他的液晶显示屏,余蔚也有撞上的时候。“我到实地去看过他们的LCD在一栋办公楼里播放,我看到很多人上下班或者去访问这栋楼的时候,会在电梯里等几分钟时间,大家很关注这样一个广告平台,反正等电梯的时候也没什么事情。”余蔚开始预感到这种数字化的户外媒体的形式和广告牌、多媒体形成的动态宣传手段,如果形成了网络化,或者覆盖的人群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前途恐怕不可限量。

    精明的余蔚还从其他途径详细了解了一下江南春独创的新媒体项目,还有他10年来的创业经历。到了2003年的4月份,也就是江南春的楼宇电视系统正式推出一个季度以后,余蔚在电梯里问他,他的项目开始赚钱了没有。江南春回答说还可以,每个月的开支和收入已经持平,开始赢利了。

    于是,对面的资本开始有些“春心萌动”。

    一番认真详细调查之后,余蔚决定找江南春好好聊一聊。余蔚向江南春抛出了许多问题——“你现在投了多少钱?”“收入怎么样?”“你做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单纯地希望每年赚点钱,还是有兴趣打造一个完全新型的媒体的大平台?”“如果资金允许的话,你怎么看这样一个新型媒体的前景,它可能存在多长时间,能不能在这个产业中起到一定作用?”

    余蔚说:“我希望了解他的眼光。如果只是停留在做几个广告、赚点钱的话,那么他就看得不远,我也不会投资。”江南春的回答显然让余蔚很满意。首先,他投这个项目的时候有很详尽的可行性规划,江南春利用以前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能够短期内实现赢利。然后,他的勃勃野心让余蔚频频点头。三个小时聊完之后,余蔚已经和江南春达成了初步融资协议。

    对此,余蔚说:“很少有商业模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开始赢利,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点,江南春的这个项目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整个商业模型的独创性是其他人没有的。他有这??一个眼光和组织能力去发现这样一个平台,这是一个价值。所以我很快就有了一个决定,我想投资这个项目。”他还称:“1999年加入软银中国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主动拿钱去追逐一个项目。”余蔚如此评价江南春:“首先,江南春是一个非常敬业的CEO、创业者;其次,他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很深的理解,对其创立的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很深刻的认识,对其所从事的传媒业也有相当深刻的领悟。这也客观上加深了我对江南春的信心和投资分众的决心。”

    处事雷厉风行的余蔚一做决定,很快又一次找到江南春问道:“如果你要打造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媒体广告的话需要多少钱?”看到这个经常在走廊和洗手间里碰面的邻居居然主动跑上门送钱,江南春有些难以置信。

    江南春:“当时投资商对我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一个概念。”

    正当江南春准备再详细给余蔚解释什么是分众传媒时,余蔚其实已经将这个经营模式了然于心。因为毕竟在上门之前,他已经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对江南春的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投资分析,而上一次与江南春的对话其实已经坚定了他对分众模式的信心。

    余蔚:“一个很有创新的模式,会有几十倍的回报。”

    既然一切都情投意合,最后的“联姻”自然是水到渠成。双方最后实质性的谈判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那一个星期当中,余蔚真正想了解的是这位创业者的决心、激情和业务能力。2500万元的自有投资对于江南春来说几乎是孤注一掷,足以体现他对这个项目的决心。“从激情来讲,他在向他的客户和我描述这个项目的时候,那种眉飞色舞的投入让我信服。”余蔚说。

    另外,江南春居然能够背出以徐家汇中心为圆心,500米为半径范围内的所有广告牌,这让投资人很欣赏他的专业素养,还有就是敬业精神。“他已经在运营一家国内的50强广告公司,有很多事不一定需要他亲历亲为,但他还是去一线面对他的客户、去捕捉一些感觉,这使他保持在行业中敏锐的嗅觉。”余蔚说。

    “其实真正作决定还不用一个星期。”余蔚说,“在我正式和他谈之前,我已经对整个项目进行了很多的了解。我自己跑到这栋楼下面看有多少人在看他的广告,我已经在分析(不是他说赢利就能赢利),比如说,他有10条广告,都是些什么样的客户。计算一下他的收入和运营成本,包括他的硬件成本、租金……他的整个商业模型我已经心中有数了。”

    但是所有这些素质,在余蔚看来还不是最关键的:“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他赚到钱,也可能造成轰动效应,但并不足以保证一个企业持续的成功。”余蔚要考察的最后一项是创业者的胸襟抱负。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江南春给了他很特别的感觉。“一般很小的项目或者希望筹资的人要的就是钱,而不在于我们能提供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见、整个运营的经验这些价值,但这些却是江南春最在意的。”余蔚说,“我们在谈到很多条款、权利、资金金额的数据时,江南春不去计较我们价格的高下,而是围绕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和我们投资者能提供的价值在谈,他要的是我们能够真正对他提供帮助的价值。”

    再次交谈了3个小时后,江南春获得了软银的投资承诺,并决定将业务从上海扩展到4个城市。软银的投资,对江南春来说,来得正是时候。

    2003年5月,在软银的帮助下,江南春正式注册成立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并出任CEO。随即软银宣布投资分众。

    后来余蔚说:“其实出于本意,我们希望投入更多。”可是江南春却认为:“为避免要钱的同时股份也被吸取了,所以我的态度是依旧要保持控制权。”江南春是担心过多地接受风险投资会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打工者。事实上,这个决定让江南春颇为后悔,这让他失去了一统江湖的有利时机。江南春这样评价自己当时婉言拒绝余蔚的要求:“过度谨慎,其实我很少有孤注一掷的胆量。”这可能也是江南春最痛恨自己的一点。

    苦尽甘来:寒冬过后是暖春

    不到一年,江南春彻底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主意,他接受了更多的风险投资,而投资者的青睐也经常降临于江南春和他领导的分众传媒。于是,第二轮融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2004年6月19日,分众传媒再次获得注资,与CDF鼎晖国际投资、tDF华盈投资、DFJ德丰杰投资、美商中经合、麦顿国际投资等国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签署第二轮1250万美元的融资协议。tDF项目负责人陈文靓评价与分众的合作时说:“分众传媒的液晶电视联播网是一个独特的媒体概念,受到投资人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tDF创业投资管理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汝林琪则说:“江南春是个帅才。他创立了楼宇电视这个商业模式,并且在广告界有很强的人脉和执行能力。分众能成功,不仅是提出一个新概念,而且让这个模式迅速得到市场认同,能迅速把概念变成盈利的模式,他有这个能力。”

    已经转变观念的江南春谈到分众传媒与国际融资机构的合作时说:“鼎晖国际给我们投资的时候,要求我们当年的运营利润达到860万美元,否则我们的股份将被稀释,这在外人看来是个非常刁钻甚至苛刻的条件,但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我对分众的收入很有信心,结果当年9月就完成了任务。”

    好运接踵而至。2004年11月,分众传媒完成第三轮融资,美国高盛公司、英国3i公司、维众中国共同投资3000万美元入股分众,搭上分众上市前的“末班车”。高盛直接投资部董事兼总经理科奈尔说:“高盛对分众传媒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对其取得的业绩感到惊讶和赞赏,看好其创造的商务楼宇新媒体的市场前景和商业模型,完全可以确保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继续保持极高的成长性。高盛一般只投资那些在其所在领域具有极强竞争优势和极高进入壁垒的公司,而分众传媒正是这种最理想的投资对象。因此,高盛敢于下此赌注。”得此资金的江南春把发布会开在了人民大会堂。

    随着江南春二次创业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分众也不再为资金而发愁。而每一次融资之后,江南春都闪电般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启动新的分众传媒楼宇联播网。“突然发现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人打电话来说他们也要做这个。”江南春回忆道。

    通过私募融资使得分众广告的成本开始与电视广告的成本持平,到2004年底分众旗下控制的楼宇数量达到上万栋的时候,分众的广告成本相当于当地电视台成本的1/2,月收入开始超过4000万元。

    分众得益于投资商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没有让众多的投资商们失望。陈先生是早期参股分众传媒的投资人之一。2005年7月,分众传媒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之后,陈先生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回报。“我们这个圈子里,见面的问候语是最近发现了什么好项目,有没有投资,投了多少。”谈到风险投资者们互相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陈先生这样说:“只要发现一个好的投资项目,通过财务公司联系几家海外投资基金做上几轮私募,自己参点股,再分点期权,一旦成功海外上市,收获就很可观了。分众就是我发现的一个好项目啊。”

    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IPO融资1.72亿美元,这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最高纪录。分众在上市之后的一两个月里先后公开宣布并购了处于第二梯队的深圳边界商场广告公司和框架媒介的液晶屏业务。10月中旬,分众传媒又宣布以最终金额为1.8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国内最大的电梯平面媒体广告运营商——框架媒介100%的股权。没有资金困扰的分众更加疯狂地跑马圈地。


如果您喜欢,请把《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方便以后阅读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柳暗花明:软银雪中送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柳暗花明:软银雪中送炭并对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