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领导干部与记者:是朋友不是冤家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向华 本章:三、领导干部与记者:是朋友不是冤家

    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对于许多领导干部来说,既有几分可爱,也有一点无奈。他们可以给领导干部带来很多正面宣传,也可能给领导干部带来麻烦,甚至是“灾难”。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多数都采取“不求有福,但求无祸”的态度,有意与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近几年,暴力伤害记者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为这些不法分子“撑腰”。领导干部与记者之间,究竟是朋友还是冤家?

    从领导干部的使命和媒体的职责来看,媒体应是领导干部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见得“只说好话”,所谓“忠言逆耳”,只不过是媒体在发挥“社会雷达”的职能罢了。

    从当前来看,个别领导干部不善待媒体,把记者当作“冤家”有种种表现:一是怕媒体、躲媒体。“不怕通报,就怕见报”,一旦出了“负面情况”,某些领导干部怕说错话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不敢正面接触记者,回避记者的采访。二是堵、盖、封,施压制止媒体报道。在个别官员的逻辑里,批评就是负面,负面就是抹黑,抹黑就应动用公权力消除“影响”。三是有的领导干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头、过激的话,而被记者原封不动地放到报道里,导致出丑。四是面对媒体人员拍摄时,有的领导干部缺少配合意识,使其在身体语言上暴露出不佳的公众形象。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小到影响其本人的形象和影响力,大到影响其领导的地方的工作效能、经济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体,主动和记者“做朋友”,获取最大的舆论支持,赢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

    第一,要理解“朋友”,消除认识上的偏差。有些领导干部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在对“正面报道为主”的理解上,把“正面为主”等同于不允许有批评监督报道,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领导干部要学会理解“朋友”,还要认识到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前,我们的媒体基本上是单一的党报党刊和政府办的媒体,基本可以做到“舆论一律”。而现在,我们不仅有党报党刊和公办媒体,更有以广大市民为主,覆盖面广、发行量大的都市类报刊,还有为广大青年和知识界偏爱的网络媒体,以及更为普及的大众手机媒体等。所以,我们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一声令下,“一刀切”地管住所有媒体,更不要说管好所有媒体。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老脑筋去分析新情况、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资料链接 盖尔局长的垃圾处理计划

    1988~1991年,美国西雅图市对该市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新任局长戴安娜·盖尔认为,要推进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和城市环境形象的改革,不仅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市场推广战略,还必须借助一个可靠的媒体宣传战略,要教育和培训员工学会同媒体打交道。盖尔局长对下属说,不要把媒体看成敌人,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要求下属随着垃圾处理改革计划的实施,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通报情况,取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当改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因废物处理局的工作失误,招来媒体一片冷嘲热讽、批评挖苦时,盖尔局长又教育下属要正确对待媒体的批评:如果有负面报道,那么请你加倍努力改进,不要试图掩盖和解释什么,越掩盖解释越糟糕,也不要试图封堵媒体,而要向记者继续提供好的素材。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会有一个非常合作的媒体。可是,如果你不断给他们提供素材,他们也会在你为难时手下留情。正是这种对媒体和公众的态度,西雅图固体废物处理局在盖尔局长的领导下实施的垃圾处理新计划,不仅得到了媒体的配合,也得到市民的理解支持,使西雅图的垃圾处理成了全美的典范。

    第二,要信任“朋友”,消除误解,善待记者。现代政治生活中,是否信任媒体、是否善待记者已经成为政治家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在媒体发达的今天,回避和拒绝记者是在浪费宣传资源和错失展示形象的机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发生时,“主动讲比被动讲好,自己讲比别人讲好,内行讲比外行讲好”。其实,个别领导干部还对记者这个群体存在着一些误解:有人一朝被蛇口,十年怕井绳,觉得记者是“无冕之王”,把持着话语权,惹不起躲得起;有人一叶障目,因为一些个别的例子就把全体记者想象成为“吃拿卡要”的群体。实际上,记者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记者既是挑战者,更是工作伙伴。尊重记者的报道权就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尊重记者的工作就是遵循公共管理的规律。

    资料链接 糊涂干部的“三不”政策

    “只有你们敢采访如此敏感的问题,简直是幼稚!”“要想想你们的安全,我们可以调动警察将你们抓起来!”2005年,当有记者去艾滋病重灾区河南上蔡县调查防艾工作存在的种种“黑洞”时,该县县委宣传部采取了不接受任何采访、不提供任何材料、不让记者接触任何群众的“三不”政策,该县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刘姓副部长还这样“教育”记者。但这样做最终并不能阻止媒体的调查报道,不能阻止真相大白于天下,也不能改变相关责任人在舆论风暴中应声落马的下场。

    第三,要学会与“朋友”合作,不断提高设置新闻议题的本领。领导干部要时刻关注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主动设置、策划新闻议题,与新闻媒体形成“共振”效应。强调主动设置新闻议题的能力,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创新新闻传播的方法和手段,让新闻成为观众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大众商品。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爆发速度快、破坏性大、利益相关人员多的特点,政府在迅速应对处置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要谨慎、快速制定周密预案,科学设置新闻议题、发布权威信息,与媒体紧密合作,及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疏导心理、安抚灾民、稳定民心的目的。

    第四,要正确对待“朋友”的批评性舆论。舆论监督实质上是正面宣传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题材、时机、背景、分寸把握得当,舆论监督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正面宣传产生的效果。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排斥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也未必就是添乱而不是帮忙。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揭露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为社会所关注的人和事,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可以从正面显示党和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决心,密切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领导干部对于新闻媒体的批评和监督,对于“负面”舆论要有必备的承受能力。从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角度讲,要把媒体监督作为推动政府工作的动力,作为审视自身行为的“镜子”,区别对待负面报道。对于善意的、客观的负面报道,要虚心接受,积极纠正自身错误;对于部分失实、无恶意的负面报道,要及时为媒体提供权威信息,通知他们予以纠正;对于完全失实、恶意的负面报道,要据理力争,要求道歉,适当给予制裁。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丞相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如果您喜欢,请把《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方便以后阅读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三、领导干部与记者:是朋友不是冤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三、领导干部与记者:是朋友不是冤家并对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