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鸡生蛋”造空调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润 本章:“借鸡生蛋”造空调

    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来形容1985年的中国家电行业一点都不过分。人们正是从这“万紫千红”的热闹场面中,开始“识得”家电行业这个“春天”。

    这一年发生的几件大事影响了中国家电行业日后的发展:倪润峰始任长虹电视机厂厂长,后来的家电首场价格战便是他一手策划的;陶建幸为泰州冷气设备厂厂长,春兰空调称霸的辉煌历史从此开始书写;李东生任tCL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这位以“产业报国”为理想的“敢死队长”总是在寻找“新鲜的螃蟹”。不过,与这些家电大佬们相继就职不同的是,担任厂长仅一年的张瑞敏拿大锤砸毁76台问题冰箱的壮举震撼了整个企业界,后来提到“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时,这个经典案例都会一次次被人提起。

    正是在这样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1985年4月8日,何享健成立空调设备厂,大胆做出进军空调领域的决定。创业17年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百花齐放才会春色满园,靠单一产品企业很难生存,必须开发新产品,而空调则是他筹谋已久的项目。

    其实早在半年之前的1984年10月份,何享健就成立了空调筹备组,由美的元老之一陈序强带队,派遣十多位技术人员去广州一家国营厂学习空调技术。他希望等到空调项目上马时,这些人能真正起到顶梁柱的作用,不再像当年造风扇那样要靠偷偷摸摸的请“星期天工程师”。

    不过,此时的空调实际上是被严格控制发展的产业。当时电力吃紧,而空调又是耗电大户,国家已不再批准上马新的空调项目。对此当时在美的董事会内部也有人反对,风扇业务发展得这么好又要全投进去搞空调,有必要吗?不过,政策的限制和高管的反对并没有动摇何享健的决心,他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空调的需求会逐步释放,市场的潜力还非常巨大。不过,苦于无法获得政府审批,美的空调项目迟迟不能上马。

    就在何享健求助无门、一筹莫展之际,公司的供销人员打听到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广州航海仪器厂正要下马一条空调生产线。原来,当时该厂因为上了太多的新项目,领导最后只批准生产工艺相对比较简单的洗衣机,而刚上马的空调和冰箱项目被迫下马。

    对于当时废寝忘食想生产空调的何享健来说,这无异于久旱逢甘霖的天赐良机。他听后很重视,亲自去广州,决定收购这条被国营厂下马的空调生产线,作为进军空调事业的切入点。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协议:美的出资,除了得到空调生产线,还获得生产技术,一些图纸、生产工艺文件、设备模具、产品的零件等,对方全部转让给美的。

    真可谓“好事多磨”,何享健从此开始了他的空调事业。不过,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在当年的民营企业中十分普遍。“汽车疯子”李书福当年造车的愿望丝毫不比何享健造空调的愿望差,他也是苦于拿不到生产汽车的牌照,只得与四川德阳某监狱下属的汽车厂合作,成立“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这可谓吉利的前身,李书福的汽车梦从此放飞。当何享健18年后通过资本并购进军汽车领域时,李书福已成为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标杆人物。

    有了空调生产权的何享健很快就开始试制、生产。一年前被派到广州学习的技术人员果然不负众望,当初连电路图都看不懂的农民如今已经能拼装出整台空调了。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名叫罗乐宜的年轻人。他高中毕业,这在那个年代是相当了不得的,与同龄人比他很有文化加上头脑灵活,很快就在年轻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何享健重点培养的苗子之一。

    当时生产空调没有机器设备,完全靠手工打造,美的第一批空调生产出来放进仓库后,到出货时就出毛病了,只好重新敲打一遍。罗乐宜动手能力强,又自学机械、热工知识,在工装夹具、工艺模具上颇有心得。其实在那个年代的民营企业中,有几家不是靠这样的手工敲打作业,靠这样一群能工巧匠来迈过创业的第一道门槛呢?

    因此,美的空调起家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罗乐宜这批心灵手巧的“手艺人”,他们的手工技艺在效率与精致上做到了最佳的平衡,讲究速度,做工精致,从设计到产品出货的速度异常迅速。这或许也是广东顺德能在同时代领先其他地方的原因。随着业绩的提升,罗乐宜后来走上车间主任的岗位。1987年,美的努力争取华凌冰箱的蒸发器自制项目,罗乐宜也成为该项目的骨干人员。1988年蒸发器流水线运行成功,他被提拔为蒸发器车间主任。1992年开始,罗乐宜转任空调热交换器车间主任。担任领导后他还经常亲自操刀,抡斧舞锤,在生产线上将他炉火纯青的技艺传递给徒弟们。

    比培养罗乐宜这类年轻人更直观的效果是,通过这次技术转让,何享健认识了这条生产线的总设计师何应强,他是协助美的空调项目上马的关键人物,也是后来美的在技术上的核心人物之一。

    盘古开天辟地时,刚醒来手边就有一把巨斧,而创业者们白手起家只能从无到有。与1968年做小瓶盖和1980年做风扇的两次创业相比,何享健此次的一大进步就是“曲线救国”,借助别人的力量摆脱困境,发展自己的事业,这种方式在日后美的的发展中,我们依然能清晰看到。

    然而,在1985年之后的4年时间里,美的空调一直处于艰难的生存阶段,何享健所期待的市场升温并没有立即出现。1986年5月9日,身穿长褂、背着破吉他的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上惊世骇俗的唱道:“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为何你总笑个没够,为何我总要追求,难道在你面前,我永远是一无所有……”

    整整一代人被这首充满挣扎与渴望的歌曲所击倒,它激起了年轻人始终被压抑的青春的欲望。而对于处在挣扎期的美的空调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无所有?两年前,顺德容奇镇的潘宁凭借手锤、手锉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后独自一人冲进大雨中号啕大哭的悲壮情景成为家电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对于刚刚闯入空调领域的何享健来说,所面临的困顿和苦闷并非痛哭一场就能宣泄。


如果您喜欢,请把《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方便以后阅读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借鸡生蛋”造空调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借鸡生蛋”造空调并对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