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武朝廷的政治格局,是以常规体制的内阁和临时战事体制的大将军行辕所构成的二元体制,表面上,内阁主政,行辕管军,两下里井水不犯河水。但是谁都不是瞎子,一看就知道,眼下以战事为先,自然行辕要压着内阁一头。而且,宫里和朝廷日常行政事务所需要的俸禄钱粮,也都是有行辕拨付给内府,拨给内阁。一手是枪杆子刀把子,一手钱褡子米袋子,顺带着,行辕还管着满朝文武官员的乌纱帽,哪头重哪头轻,该往那边去,一望便知。
可是,最近几天,内阁的官员们也是干得热火朝天。无他,隆武恩科要开了。这可是国朝大事
各位大人们都是科甲正途出身的饱学之士,又有这么一个既能挣面子,又能弄银子收门生的好机会,怎么能不争先恐后主考官被首辅黄道周当仁不让的占了,余下各房考官也是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正卿、少卿、御史台的左右都御史们争夺的对象。
定了组织机构,那接下来就是明确考试范围和考试形式、题目什么的了。从理论上,自然是大明天下的南七北六十三省都可以来参加考试。可是,这一条首先就实现不了。不要说长江以北尽数沦陷,便是长江以南,也是明清两家来回大战,反复争夺的所在。这些沦陷区的举子们要不要让他们来参加此次恩科还有,这边内阁还在讨论考试范围,那边行辕传过话来,要让南中各地包括南洋吕宋等处的学堂学子们,也有参加恩科的资格。
这一下便捅了马蜂窝。内阁的官员们忿忿不平,“各省的举子们都是十年寒窗,铁砚磨穿方才有了这举人功名。那南中各地学子,不过是学了些记数算账,勉强能够读书,能够代写书信,怎的也敢前来参加科举考试”
腹诽归腹诽,但是却不敢说什么。
倒是黄首辅手捻着胡须颔首称是“大将军行辕此举,倒是为国家体面着想。”他很清楚,如果当真按照往年秋闱那般进行,只怕没有几个人能来参加此次恩科,原因很简单,地方丢的太多了。大明朝不割地不和亲,历年累计下来,已经是东面不出山海关,西面不过嘉峪关,出了长城就不是大明朝廷,这才有天子守国门。话说要是当真照着革命先行者的十八行省建国的理论,不要说大盘鸡羊肉串吃不到,想去雪域高原净化一下心灵没戏,你想吃个牛肉拉面估计都得办护照。
要是为国选材,同时更是标志着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让天下人都承认自己是正统地位的科举活动,隆重举行的时候,却只来了小猫三两只,这都不是啪啪打脸,这是用克龙炮打脸啊所以,黄道周对于李守汉命南中各地接受过学堂教育的人参加这次隆武恩科考试,大为赞赏。
所以,对于那些按照科甲正途先生们的标准看来,那些不但没有功名,甚至连进过学都算不上,顶多就是认识字的南中学子们,一个个都有了举人身份。
这点是让科甲正途出身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容忍的。一番计议之后,他们拿出了一个应对方案。以江南乡试因南京失陷未曾举报为由,向行辕发去公文,请示将江南乡试在恩科之前举办。
这样一来,原本那些没有举人身份的秀才们,也可以在参加完乡试取得举人身份后,堂而皇之地参加隆武恩科考试,运气好的话,身份可以从来时的秀才,变成同进士、进士,完成了身份变化的三级跳
“先生先生”黄道周签押房门前,几个内阁官员兴冲冲的跑了进来。“好事好事啊”
“何事让汝等如此失态”
黄道周虽然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道学先生,但是平日里也是注重举止仪表,像他这样的人,内心深处都是将谢安作为楷模来学习的,哪怕是此刻前线传来消息,大军收复了南京,他也准备像谢安那句“小儿辈大破贼”一样,说一句“收拾东西,准备回南京。”之类的话。但是现在眼前几个属下如此的失态,这让他心中有几分不悦。
“大将军行辕发回了公文。爵帅已经准了先办乡试后开恩科的章程。责令传知各省,让照此办理。”
“行辕度支司也有咨文到,询问大概有多少参加乡试的士子,有多少参加恩科的举子,让我等统计数字告知,他们准备筹划钱粮给予津贴。学生询问了一下来人,度支司那边按照大将军的意思,准备照着一天三顿饭,两餐菜色为一荤一素,一间普通单人客房的标准给予津贴。另外,若是考生们在应试期间身体有恙,给付一块银元的汤药钱。”
“还有一件事禀告首辅大人,大将军行辕责令福州府,将现有贡院重新修葺一番,将考棚重新翻建。那种外面大雨里面小雨,进去伸不开腿,坐下展不开腰的考棚不得出现在本次科举考试上。不足部分,可以征用城内外的庙宇祠堂,甚至是军营作为考场使用。”
这一连串的好消息,顿时打消了黄道周对这几个官员的不满,取代的是一番欣喜。到底是读书人的底子啊一听到尊重读书人,尊师重道的事情,便是如此欢喜,
“爵帅虽是武人出身,行事风格不免粗犷,但是,推行王化,尊师重道这件事上,他却是丝毫不含糊的。别的姑且不说,你们看看,这一桩桩一件件,整修考棚,为考生安排食宿提供药饵。这些,令老夫铭记五内,感同身受”
“正是其实爵帅却是如先生所言,乃是推行王化之人,这短短的二十年间,便将蛮荒瘴疠之地变成了书声琅琅的所在。大将军治下各地,读书识字之人,儿童上学率较之江南还要高出数筹。只可惜,到底粗鄙了些,读得不是正儿八经的经文要义。”
“这倒没关系,待战事平定,少不得我等要好生相助爵帅一番,拨乱反正便是。”
一群人热火朝天的开始憧憬着恩科之后,大批读书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后,继往开来,开创出一个中兴局面的盛况来。但是,正所谓过刚易折太盛难守。刚刚高兴了一杯茶的功夫,一个内阁今日当值的官员脚步匆匆跑了进来。
“首辅大人,爵帅对恩科考试的批复下来了”
“哦想必是大大的画了一个准字。”几个内心之中对李守汉这种武夫出身的掌权勋贵颇为不屑的官员,调侃了一句,在他们看来,李守汉的那笔烂字,那一套粗鲁不堪的言语文字,顶多也就是在呈文上画个准字,画个可字。还能说出什么来
“爵帅如此的看重此次恩科,定然是多加勉励了。吾等务必要好生记在心中,办事时铭记在心才是。”
官员们各自揣测着李守汉对呈文批复意见的内容,眼睛却是落在了当值同僚的脸上,试图从他的神情当值分析出一二来。
“爵帅自然是不会说什么别的。但是,他身边可是有居心不良之人此辈对我读书士子成见极深,怀恨在心,时时处处与我等为难。”
公文自然要由黄道周先过目,当值的官员口中颇为忿忿的为诸位同僚讲述着这个公文批复的情形。
众人一边听,一边观看着首辅大人脸上神色的变化,见黄道周神色逐渐凝重,心中大叫不妙。只怕这个批复当中颇有些文章逆了首辅大人的心思。
“大人,”看着黄道周神情不豫,内阁的同僚们便是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说的不好,将自己夹在了内阁首辅和大将军梁国公之间。“可是大将军又有了对此番恩科的新意图”为了洗脱自己,他很是谨慎的将爵帅这个比较尊敬亲热的称呼改成了不偏不倚的大将军官称。
“倒也不应该是爵帅的意思。”黄道周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努力的平复了一下心情,“爵帅长于军政,对于科举考试的诸多事务不是很了解,这个,”他扬起了手中的几张印有大将军行辕公文用笺红头的纸张,上面果然是用朱砂批了一个大大的准字,另有一行小字,“请内阁黄首辅道周先生会同诸位同僚办理。”
“想必是出自爵帅幕府中人的手笔。”
李守汉的公事房,属于一个没有编制定额,没有经费预算,没有品级规定的黑衙门。当然,在朝堂上诸公的眼中,这就是一个隶属于李守汉私人的顾问机构,他们身边也是有不少的钱粮刑名文案师爷的。从来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公事房是像大明的内阁一样,属于掌握着巨大权力的机构。四爷你开什么玩笑朕一手打造的军机处被你拿去变成了狗屁的公事房,又拿来和那个敢和天子分庭抗礼,动不动敢把皇帝的旨意给驳回去,内阁不同意,皇帝的圣旨就是擦屁股的草纸,哦,也不对,貌似现在擦屁股的草纸也是很值钱的了。还能动辄就能让皇帝落水死,感冒死的内阁比
几个官员急匆匆的接过了这份公事房提出的关于此番恩科科举组织形式和内容的章程,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头一部分是科举的形式。将原本的五天四夜连续考三场,改成了三天考三场。而且中间有休息两天,让考生们可以恢复体力,调整自己。这些官员们都是久经考场,一路从笔墨纸在之中拼杀出来,凭着手中笔案头砚在笔阵之中求取的功名。对于科举考试的苦楚,他们深知个中滋味。
科举考试第一场考经义,考试时间嘛,也不算特别过分,三天两夜而已。这比现在的高考似乎还要煎熬得多。去南京旅游游览过贡院的各位看官可以想象一下,在那种考棚里呆上三天两夜,不要说还要绞尽脑汁的构思文章,就让你在里面呆着,那个滋味,进过派出所拘留所的同学应该对这种感觉很熟悉。
想想看,第一天凌晨就准备进场,然后在考场里待三天两夜,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注意会试是阴历二月,无论是江南还是京师,这个季节窝在狗窝那么大的牛棚里过夜似乎滋味都不好受。在江南的考生面对的是外面是淅淅沥沥的早春二月的春雨,在京师的则是要迎接倒春寒西北风的体能测试,这个酸爽,所以,科举考试经常有考试考死的,每年十几个都不算稀奇。更有可能是体力不支,精神紧张而导致崩溃,所谓的失心疯的也是大把。
哎那位看官说了,不就是考试嘛又不是体育考试,还是三天两夜这么长时间,还能体力不支看官,休要逞嘴上的英雄,待我慢慢的说说这考试的内容和题目,您再说也不迟。
第一场经义考的内容就是给你七道经义题,你连写七道经义文用八股文的形式解释经义,七篇文章写完差不多上万字吧,再加上草稿,工作量自己脑补。而且,科举考试的卷面要求很高,你要是参照着高考的标准就等着落榜吧字体要求是“台阁体”。不光是对书写要求很高,字体要求一样大小,便是墨也是有要求。要求写出来的字乌黑、光洁。到了后来,更有了所谓“黑、大、光、圆”的标准要求。
说起来,这台阁体还是不能回避朱重八爷俩。台阁,本指尚书系古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之官。因尚书台在宫廷建筑之内,故有此称,后引伸为官府之代称。顾名思义,台阁体便是官府行文书写的专用字体。由于个人喜好,重八哥父子都曾大力提倡书法,一时帖学大盛。朱老四更是下诏求海内擅书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不光是要落榜,卷子还要挂出来示众,让大家好好的看看反面教材。这对当时书法艺术风貌产生过较大影响。因此,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称“台阁体”。所以嘛那些穿越小说里靠着一笔烂字想在科举考场上谋取个出身或者为某个大人物惊为天人的,我劝你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吧就您那笔书法兴趣班开除的烂字,在街头代写书信估计都混不成饭来,还想参加科举考试醒醒吧
各位看官,细细想想看,三天两夜,先要构思七篇文章,然后用一样的字体写出至少一万多字的文章来,这样的人才,我建议你别考科举了,到码字,绝对是大神级别。
这是形式和题目,题量,那么再说说别的。嗯,比如说考试范围。敲黑板这段很重要明朝的科举考试虽然分三场,但真正受重视的只有第一场;第一场的题目是本经义4题四书义3题。所谓本经,就是每位考生在报名时要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中确定一经作为自己的专精方向,考试时写4篇以这部经典中析出的句子为题的经义文章;四书义则是从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所谓“新儒学“的经典中出的3道题。也就是说每次考试考官一共要准备453道题,而每位考生实际回答的是7道题。
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头疼不已了这些都是明朝科举考试的特点。有着重八哥特色的科举考试制度体系。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正规于宋。唐宋两朝虽然也考经义,也将经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比如说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就是这位文状元的内心独白。但是考经义考核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贴经填空和墨义默写,怎么样,是不是立刻就觉得自己有希望了
北宋王安石改革后废除了诗赋,然后重点就在策文上。等到重八哥的时候,就着重考核经义。
如果你能够经受住考验,面对着本经和四书里挑出来的七道题,都能沉着冷静应对过了,后面两场就简单多了。特别是第三场策论,只要你不说朱元璋是反贼出身,朱棣得位不正这类反动的话,那就都都算过了。你就等着成为进士或者同进士吧
可是,令人觉得离经叛道大逆不道的这份章程,或是高考制度改革提案,打着战事频仍,托古改制的旗号,公然要把考试的形式内容都要做一番大手术。除了时间缩短之外,难度也要降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说,将经义恢复成宋代的贴经填空和墨义默写。而且,策文的地位要大大的提升。
“兹事体大,关乎到天下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前途,本官要前往行辕,面见爵帅,与他分说一二”黄道周一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命人备轿。
“若是经义改成贴经和墨义,那我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弟弟和子侄,是不是也可以获取功名了”
望着黄道周远去的轿子和仪仗,有官员在心底不由自主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