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程嘉梓 本章:第二十四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

    11 月8 日终于来临了。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考古队员们一早就来到了七号汉墓的原址。

    在铜球预计出土地点的正上方,探测器的激光探头还放在那里。郭逸平看了看延伸到北面山岗的电缆线,拽起一段,折了一下,在探测器车的车把上牢牢地打了一个结。接着,又去检查激光探头。

    在他东面5 米远的地方,梁维舟蹲在一台原子辐射计旁,拿着一个带电缆线的插头,对站在身旁的黄敬之说:“只要把这个插头插上,待会儿铜球出土后,您在那边小山岗上,就可以读到铜球原子辐射的数值。”

    黄敬之蹲了下来,接过插头。

    “梁工,我这台红外扫描计不知出了什么毛病?”徐振宇站在探测器西边5 米远的地方,焦急地说。

    梁维舟走到这台观察热象、测量温度的仪器前,仔细检查着,很快排除了故障。

    任思宏在探测器南面5 米远的地方,用铁锤使劲打着电声监听器的一根探棒。省科技博物馆实验厅主任张銎,扛着一架摄象机,急急忙忙走到任思宏这边。他把摄象机往地上一拄,指着电声监听器,客气地说:

    “对不起,我来晚了一点,没抢到好位置。 为了我们的广大观众,你能不能把它换一个地方?从这个方向录象,效果比较好一些。”

    任思宏两眼盯着他的络腮胡子,笑道:“好吧,让给你!要不然得罪了广大观众,我可担当不起呀。可惜我白费劲了!”

    “等一等,我来帮你忙。”张銎一边说着,一边就把摄象机三脚架支了开来。

    “我自己来,”任思宏用力把探棒摇晃了几下,拔了出来。他看了一下摄象机的四周:南面还有一台测震仪,北面是探测器;西面是工地上的一个构架;东面开阔一些,只有把电声监听器搬到那儿去。梁维舟过来帮忙,把电声监听器抬过去。任思宏取来探棒和锤子,往下打起来。

    梁维舟这才走到归他照看的测震仪前,认真地复查着。

    梁维舟这会儿也真是够累的了。由于对这些仪器十分熟悉,干得并不忙乱。调试好测震仪后,他又把场地上的各种仪器检查一遍,然后才向大家宣布:

    “撤离现场!”

    场地上的这些仪器,各有一条电缆通到北面的小山岗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查看着。

    小山岗后面有一片松树林,小山岗上有一块不大的台地。队员们搬来几张桌子,把场地里那些仪器的显示设备放在桌上。岳静早就在这里,调整着微波发射机。从这里往南望去,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地里的那些仪器、设备,虽然离得远一点,看起来仍然真切。杨光耀正在和特地从省里赶来的柯化谈论着什么。《考古学术研究》特派记者白丽祯、中南新闻社记者、国家电视台记者和《 楚江日报》记者,在这里把杨光耀团团围住,插空问长问短。当梁维舟池们往山岗上来的时候,杨光耀好象看到了救星似的:

    “记者同志们,很抱歉,我有些事情要和他们研究,失陪了!”杨光耀好不容易脱了身,快步去找梁维舟。

    记者们又把目标转向柯化院长。柯化微微一笑,和蔼地对记者们说:

    “你们是来采访的,我是来参观的,彼此彼此嘛!这里的一切工作都由考古队安排指挥,要问我有关铜球的事,除了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赞扬和支持外,我可要说无可奉告啦!”

    记者们并未失望,他们又各显神通,分头去寻找采访对象。

    白丽祯和这些记者是今天早晨刚到的,她还没有见到任思宏。这会儿她一眼看见了他,把他叫到一个人少的地方,从“内线”继续采访去了。

    徐振宇上了小山岗,在台地上走来走去,脸上常有的微笑不见了,显得有些焦躁不安。他又看了一下手表,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手表指着9点10分,距播发微波讯号还有50台分钟。他觉得这会儿地球转得特别慢,好象特意和他作对似的。

    工地上的许多休班工人,闻讯也赶来了,他们按照考古队的要求,站在小山岗的东西两侧。赵副总指挥、杨继先、张杰和谭太爷爷也在那里。他们的人不少,但秩序井然。

    好不容易盼到了9点半,队员们在台地上各就各位。张銎拿一个遥控盘,试着五十米外的那台摄象机。电视记者在台地后面一块较高的地方,摇着自己身旁的一台摄象机,开始进行实况录象。梁维舟又到预计铜球出土的场地上,对各种仪器做最后一次检查。当他回来的时候,徐振宇又看了一下手表:9时45分。山岗上鸦雀无声,只听得微风摇动松枝沙沙作响。

    “仪器准备!”杨光耀站在队员们的身后,庄严地说。

    “激光地下探测器准备完毕!”

    “电声监听器准备完毕!”

    “原子辐射计准备完毕!”

    《 楚江日报》记者捅了一下张銎,他急忙按下遥控按钮,让远处那架摄象机自动录相,然后大声说:

    “摄象机准备完毕!”

    激光地下探测器显示出一组数字:

    “013.32 ”

    岳静正坐在微波发射机前,显得有点紧张,心怦怦地跳。梁维舟在她身后小声提醒说:“接通自动控制程序。”她打开了一个微型开关。现在,只要再按一下那个红色按钮,出土密码就可以播发出去。岳静神情紧张地说:

    “微波发射机准备完毕!”

    好象又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徐振宇又看看表:9时57 分……

    10 时整。

    杨光耀目光炯炯用一个手势加强语气,有力地说:

    “开始!”

    岳静用力摁下那个红色按钮。

    “嘟,嘟—— ,嘟,嘟——,嘟,嘟—— ”

    微波讯号在深藏着铜球的那片土地的上空荡漾,各种仪器开始工作,人们等待着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再度出现。

    小山岗上静悄悄的。

    “深度显示:13 米3。”郭逸平首先报告。

    “铜球上升!”徐振宇坐在椅子上欣喜地补充道。

    “震动仪有显示。”梁维舟说。

    电声监听器的扬声器里传出了一阵阵悉悉索索的响声,象百十头山羊在落满树叶的林地里走过。但人们用耳朵还不能从地面上直接听到这个声音。

    微波发射机继续工作着。

    “深度显示:13 米。”

    “深度显示:12 米。”

    ……

    “深度显示:7 米。”

    这时,任思宏不用电声监听器的扬声器,也隐隐约约听到了从地面传来的一个低沉的响声。他关掉了扬声器,只让电声监听器的录音系统继续工作。

    徐振宇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

    ……

    “深度显示:4 米。”

    那种低沉的响声变得十分清晰。

    “红外扫描计有显示!”徐振宇站着说。他此刻心情振奋。“只剩下4米了。”一想到这里,他不由屏住气,凝神地看着远处那块场地。

    ……

    “深度显示:2 米。”郭逸平的声音依然那么平静。

    突然,显示器上数字跳动不定,郭逸平一看,远处的激光探头已经轻微摇晃起来。他急忙拿起电缆线使劲往回拽,小徐也过来帮忙,探头和车被拽了过来。

    从地下传来的低沉响声越来越大,好象是远处的一阵阵闷雷声。

    大地微微颤动,连站在五十米外的台地上的人们都觉察到了。从山岗两侧的人群中,传出一阵不安的喧哗声。

    测震仪的指针在剧烈的抖动着。

    红外线扫描计的荧光屏上已经能看到一个热象,它象一截具有流线型顶端的圆柱。温度指示急剧上升。

    地面上缓缓现出一个龟裂的土丘,好象土壤被发酵了似的。

    徐振宇怔怔地站在那里,几乎是目瞪口呆。

    突然,从土丘往外冒出一股青烟,大地嗞嗞作响。随即射出一道红光,直冲云霄。紧接着,又闪出一道令人炫目的白光,直奔苍天。在白光出现的瞬间,太阳黯然失色。台地上的考古队员们、记者们,以及两侧的观看者,都在这白光照耀下,拖着一条长长的黑影。相形之下,太阳影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地、山岗、树林都被重重地抹上了一层异样的光彩。

    徐振宇、任思宏和黄敬之仔细地研究过吕迁在竹简上的记载,熟知吕迁对古代铜球出土的描述,但和这时实际出土情况比较起来,竹简上的记载也过于简单了。现在,当他们朝思暮想的铜球即将破土而出的时候,他们也不能不为这个场面而震惊。

    人们全都怔住了。

    还没等他们醒悟,在轰隆、轰隆的低沉声响中,一个古铜色圆柱形的火箭从土丘里钻了出来。这火箭有半人高,直径不到一米,顶端象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山岗上一片惊呼声,人们除了眼前的奇迹之外,几乎忘了一切。就连一向沉着冷静的教授、学者、专家,也难以压抑自己的激动。幸好,各种仪器都有自动记录装置,微波发射机还在继续播发着“嘟、嘟——”的出土密码,两位电视摄象记者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守。

    徐振宇脸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极度兴奋的表情。倏地,这种古铜色的“荷花”露出了两条细缝,从细缝中射出一道金光。

    两片古铜色的“荷花瓣”慢悠悠地张开了,一个金光灿灿的铜球敞露其中,有如藏在荷花瓣中的一个金莲蓬。铜球上似镶着无数宝石,不停地向四面八方闪烁着蓝白色的光芒。

    “铜球!”徐振宇惊呼道,英俊的脸上露出了宽慰的、振奋的笑容。

    黄敬之下意识地看了一下原子辐射计,指针仍然一动不动地停在O上。

    柯化走过来和徐振宇紧紧握手,热烈祝贺他的成就。他腼腆地说:

    “这是我们考古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岳静把微波发射机关闭了。

    正在他们欣赏这考古史、天文史上绝无仅有的、诗一般的奇观时,从山岗一侧观看的人群中,传来一阵喧腾。杨继先和张杰不断喊着“铜球出土啦”,越过警戒线,冲向山岗下面。许多青年工人也跟了下去,激动地、兴奋地向铜球奔去。几名记者也趁势跟了过去。另一侧的工人也一拥而下。赵副总指挥猛烈地挥动着手臂,企图制止他们,但毫无作用。杨光耀看到,竟是杨继先最先跑下去的,脸都气白了。他声嘶力竭地喊着,追了下去。赵副总指挥、任思宏和几名队员也赶到那里。杨光耀狠狠瞪了杨继先一眼,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这是很危险的。赵副总指挥严肃地命令他们立即返回小山岗。

    人们顺从地退了回去。

    杨光耀在台地上边的岗上,正在严厉地批评他的儿子。梁维舟往上走了几步,对他说:

    “我到下边去观察一下。”

    “安全情况怎样?”杨光耀关切地问。

    “没有放射线,其它情况正常。”

    杨光耀和任思宏碰了一下情况,同意了梁维舟的要求。

    徐振宇,黄敬之、郭逸平和几名队员也向杨光耀提出要求,要和梁维舟一同去铜球近旁考察。经过商议,只同意徐振宇和他同去。

    徐振宇几乎要欢呼起来。梁维舟背起对讲机,和他快步走到铜球旁。

    梁维舟虽是航天飞行器的专家,但对这枚来自外星人的火箭却感到陌生。他绕着火箭走了两圈,蹲下来用手摸摸火箭周围的土壤,土壤还有点烫手。这火箭还有一部分在地下,露出部分约有半人高,直径将近1米。这些情况,他通过对讲机随时向任思宏报告。

    徐振宇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个铜球,铜球上的大熊星座、猎户星座、大犬星座光彩夺目。它和古星图多么相似啊!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天球仪,采用了整个银河系都可通用的银道座标。徐振宇想,一定是吕迁按铜球上的星座,判别了位置,在古星图上画成了赤道座标,为我们证认古星图打下基础。想到这里,不由得对吕迁的学识肃然起敬。他用手触摸镶着宝石般星点的铜球,发现它是光滑的。他惊讶地说:

    “你看,这些星星根本不是凸起的宝石,它们全是些幻影似的光点!”

    梁维舟估测铜球直径约有80厘米。他在红外扫描计的支架上找来一根铁销钉,往铜球上敲了几下,铜球发出一种令人悚然的声音。

    这个金光灿灿的“铜球”究竟是何金属,一时还不得而知。

    “这是外星人给我们送来的‘天址’,把它抬下来好好看一看!”徐振宇脱下呢子制服,摊放在地上,跃跃欲试。他俩使劲往下搬,但铜球却纹丝不动,就好象是长在火箭里似的。

    突然古铜色的圆柱体发出一声异响,徐振宇急忙拽着梁维舟胳膊往后退了好几步。圆柱形火箭顶上的“荷花瓣”渐渐收拢。对讲机传来任思宏命令他们立即往回撤的声音。

    地面上响起一阵连续的、低沉的轰鸣声,他俩迅速跑回小山岗上来。

    铜球又被“荷花瓣”遮得严严的,火箭渐渐下沉。黄教授在台地上焦急地问:“怎么啦?”

    梁维舟一个箭步跨到台地上,由于着忙,竟说起了广东话:

    “小岳,继续发射微波!”

    岳静连听带猜地明自了他的意思,重新摁下微波发射机的红色按钮,出土密码讯号又在峡谷里荡漾。

    古铜色的火箭重新上升,“荷花瓣”又渐渐地张开,铜球复出。

    “嘟,嘟——”的微波讯号继续发射着,一直发射到这枚一人多高的信息火箭完全出土。

    梁维舟又要往下走,岳静忧虑地把他叫住:“梁工,你等一等。”她关掉了微波发射机,道:“这样也许更安全一些,反正火箭全都出土了。”

    过了一会,铜球、“荷花瓣”、火箭的圆形外壳仍然一动不动。

    梁维舟和徐振宇又下去试着把铜球拿出来。铜球己经和火箭自动分离了,他俩这回一点劲也没费,就把它取了出来,放在刚才脱下来的呢子制服上。梁维舟察看了火箭,仍然无法断定它的动力系统是哪一种形式。

    他们回到了山岗台地上。队员们、记者们以及那么多的群众,都希望到近处看一看外星人的信息火箭。杨光耀同意了。人们鱼贯而行,在火箭和铜球旁绕过。

    赵副总指挥站在铜球旁,握着杨光耀的手,热烈祝贺考古队的巨大成就,杨光耀对三峡工程局所给予的有力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谢。

    身材魁伟的柯化走过来,使劲地摇着徐振宇的手,兴高采烈地谈论着。

    白发苍苍的谭太爷爷爱抚地摸摸铜球,颤巍巍地走过来,拉着郭副教授的手,眼睛里闪烁着泪花,高兴地说:“小伙子,你们真的找到了金钥匙,挖出了金坛子。你们都是最有学问的人啊!”

    郭逸平把黄敬之、徐振宇、任思宏介绍给谭太爷爷道:“他们是最先想到地下有金坛子的人! ”

    说罢,郭逸平找到了《 考古学术研究》 特派记者白丽祯,把她请过来,当众宣布:

    “鉴于新实体说所取得的成就,鉴于目前出现的事实,我宣布,正式放弃伪托说。今后,我将乐于为进一步研究铜球贡献微薄的力量!”

    黄敬之整理了一下花白的鬓发,深邃的眼睛里含着真挚的目光,激动地握着郭逸平的手,铿锵有力地说:“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

    徐振宇也转过身来,热烈地握着郭副教授的手。

    一个穿深绿色制服的邮递员,骑着一辆摩托车向这边急驶而来。摩托在杨光耀身旁戛然停止,邮递员递给他一封电报。他接过来看了一眼,立即大声念起来:

    欣悉外星人信息火箭出土,谨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这不但是人类探索地外文明史上的重大成就,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望你们再接再励,深入研究外星人信息火箭,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为建立与地外文明社会的联系而继续努力!

    国家技术科学委员会,十一月八日于北京。


如果您喜欢,请把《古星图之谜》,方便以后阅读古星图之谜第二十四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古星图之谜第二十四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并对古星图之谜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