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林毅夫俞可平郑永年 本章:中国改革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

    <span class="center">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改革不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更涉及其他层面的问题,以及法律层面的问题。我想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谈一点我的看法。中国改革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是没有重大的改革。现在我们面临的很多风险——影子银行也好,地方债务也好,房地产泡沫也好——都是不改革的产物。这些风险都需要通过改革进行克服。现在,中央层面都在呼吁改革,如果缺了地方、企业、社会的参与,大家对改革还是无动于衷。我最近调研了很多地方的改革执行的问题。原来改革的顶层设计下面就是执行。为什么担心中国下一步风险还是来自不改革的局面呢?这不是理论问题,是基于我的实际观察。这里面有几个矛盾:

    第一,权力集中与改革之间的矛盾。现在的改革需要权力集中,既得利益很大,如果权力不集中,很难克服它的既得利益。但是权力集中也会对改革产生负面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改革,都是通过分权进行的,现在一集权,权力集中,改革就产生矛盾了。我发现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会说:权力都在你的手里面,你去做事情吧,我等着。从分权的改革,转向集权的改革,需要领导干部做一些调整。正像李克强总理说的,对大部分的官员,它还是需要。

    第二,反腐败与改革之间的矛盾。中国腐败很严重,如果腐败继续严重下去,就会影响政府的合法性,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如果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再好的改革也没用。政府现在推出的很多改革方案都很好,但是缺少社会的信任,大家都觉得很麻烦。现在,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我发现各个地方,尤其是一些司局级以上的干部,整天都很担心。改革涉及很多人的相关利益,你要去改革,很多人会找你碴,挖你老底。甚至有个别省份为了反腐败、搞清廉,开始搞负面清单,规定领导干部不能做什么事情。

    但是改革是要干活的,负面清单太长了,个别省份甚至规定,省委书记、省长等主要领导干部不能管人事、不要管财政、不要管重大的项目。廉政当然很重要,但是作为国家行政人员,就要履行职责,你不干活,保持清廉,这不算你的本事。站在好的位置又不履行职责,保持名义上的清廉,这是另外一种变相的腐败。

    改革需要人来推动。

    第三,我们的改革主体还不是很明确。中央政府是顶层设计的主体,也是改革主体,中央层面在很多方面比如说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需要做很多事情;但在其他的很多方面,中央政府不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社会?现在,我们说改革要宣传,纵观中国历史,通过宣讲成功改革的可能不多。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90年代的民营化的改革,根本不需要宣讲,中央没动起来,地方已经动起来了,这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我们强调改革顶层设计,一定要把地方、企业和社会改革的主体的动力结合起来。

    最后一点,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改革跟社会几代之间的矛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几百条事项要改革,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中国社会对改革——尤其是结构性的改革,已经越来越没耐心。以前的分权改革,不知道谁负责任;现在集权改革,大家都知道谁要负责任。如果中国改革两三年内不出成果,中国的社会压力会很大。现在,进行改革的国际环境并不好,比如乌克兰,各个方面都在激进化。改革必须要找到突破口,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几百点一起推进。同时,突破口要考虑经济的增长,更需要老百姓得到确确实实的好处,如果老百姓得不到好处,越激进、越改革,这个社会越不稳定。社会改革还是比经济改革更重要!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方便以后阅读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中国改革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中国改革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并对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