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重新上马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门的敞开,使许多有识之士强烈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一批老科学家和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再一次被提上中共领导人的议事日程。同时,伴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已经具备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以后,中国又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载人航天投入大、效益周期比较长,风险也比较大,对于中国要不要搞载人航天,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但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则是,中国选择什么方案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相对而言,宇宙飞船在技术上容易突破、研制费用较少、研制周期也较短,而航天飞机的研制投入大、风险大、技术难度高。从实际情况来说,中国已研制了十几颗返回式卫星,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所以选择载人飞船进行技术突破比较好。
1991年11月,在载人航天工程停滞、下马近20年后,经过此前半年多时间的研究论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分别提交了《载人飞船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召开第五次会议,专门研究发展载人航天问题,进一步对载人飞船工程研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中国载人飞船工程上马。自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一次正式立项实施,代号为“921工程”。
“921工程”的正式立项,激发了无数航天人久违的梦想。就“921工程”本身来说,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该工程由7个分系统组成,包括宇航员系统、飞船的应用系统、载人航天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着陆场系统。其中,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是核心,包括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按照发展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船与太空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从“921工程”正式立项到“神舟一号”成功发射的七八年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中国又连续成功发射“神舟二号”至“神舟四号”3艘无人飞船,每次都有技术突破。
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即将升空。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航天员宿舍问天阁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送行,并讲道:“‘神舟五号’马上就要发射了,这是你们盼望已久的时刻,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一会儿,杨利伟同志就要作为我国第一个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相信你一定会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庄严宣誓:“请胡总书记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我一定不辜负胡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首飞任务。”问天阁内一片热烈的掌声。
8时20分,环抱着飞船的第三组平台徐徐展开,乳白色的船箭塔组合体完全展露,飞船上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8时30分,一直被蒙得严严实实的发射塔架终于打开了。呈现在眼前的是赫然高耸的长征火箭和它所搭载的船塔联合体,场面非常壮观。
“15分钟准备”,逃逸控制台指挥员的目光聚焦在显示屏上。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的时段内,万一火箭发生故障,这个控制台负责确保逃逸塔拽动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脱离险境。
测发控制大厅内,火箭发射控制台操作手迅速执行自动发射点火程序。
“5分钟准备。”航天员关上了天窗,整装待发。
“1分钟准备。”航天员躺在了特制的航天椅上。
“10、9、8……点火,起飞!”
9时整,大地震颤,烈焰升腾,“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着“神舟五号”飞船和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飞向太空。
2分钟后,第一节箭体脱落;10分钟后,进入正常轨道。
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成真。
飞船绕着地球以90分钟一圈的速度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杨利伟拿起摄像机,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道:“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杨利伟总共在飞船中呆了21个小时,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当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他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16日6时23分,飞船返回舱着陆,着陆点在内蒙古中部草原。6时31分,温家宝总理与杨利伟通话,祝贺他顺利返航。
6时43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神态自若地走出返回舱。“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这是他迈出舱门后对人们说的第一句话。
“神舟六号”再获成功
两年以后,即2005年10月15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0月17日4时33分,飞船返回舱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和费俊龙在太空飞行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行程约325万公里。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外形一样,也一样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送上蓝天。
从两年前的“单人一日太空游”到如今的“双人多日太空游”,看似不大的变化在中国航天载人工程七大系统总设计师们的口中,却是“突破性的”,因为“神舟六号”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目标——交会对接工程顺利开始。“神舟六号”完成“多人多天太空飞行”任务之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建立短期空间站才可能实现,因为,只让一名航天员飞一天不可能完成对接或建站任务,“多人多天”才是根本。
与“神舟五号”相比,“神舟六号”在110项技术上得到了改进,飞船更加安全,更加舒适,让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距离交会对接以建立太空站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