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就得先说说千秋英烈史可法。史可法是中国民族历史上难得的一位英雄,和南宋的文天祥是齐名的。他独守扬州对抗清军,义烈千秋,事迹至今留在我们课本上,用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南明帝国的形成,正是以史可法为中心的。当李自成的流寇部队攻入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这个时候帝国的权利已经南移,移到了陪都南京。南京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初的建都之地,后来明成祖朱棣靖难的时候,就把国都移到了北京,但是南京城中公使俱在,所以它被称为陪都,是第二个首都。
而在这第二个首都,权力最高的就是史可法,他是南京的兵部尚书。
他手下有多少人?八十五万人!入关的清兵有多少人?才十七万人。在数量上是绝对不可对比的。可是由于当时消息不畅通,北京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没人知道。实际上这时候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正在京师大劫掠。因为消息不通,史可法在南京始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那边战事很激烈,于是史可法在南京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募捐。
但是为什么要募捐?募捐的目的是什么?史可法自己也不知道,反正觉得得做点事以拯救国家。他已经意识到国家要灭亡了。当募捐结束的时候史可法得到了消息,帝国已经灭亡了。
最悲催的是崇祯皇帝害怕他的孩子流出皇城之后,他日登基跟他争夺帝位,所以临死之前抓住皇子们不许离开,导致了明崇祯这一支彻底覆灭,皇子们成了李自成的俘虏。这个时候南京就必须考虑,再立一个新皇帝。
当时有两个人选,第一个人选是小福王。这个小福王是谁呢?我们前面讲过了一个老福王,说那个老福王是郑贵妃的儿子,当时郑贵妃想尽办法想说服皇帝让她的儿子继位,但是没成功。后来这可怜的老福王落到了李自成手中,被李自成喝了血之后煮熟吃掉了,现在这个小福王逃到了南京。
除了小福王之外,他还有一个叔叔,也就是说南明帝国的皇帝人选在这两人之中,谁当皇帝完全是由史可法说了算。再来比较这两个人,小福王有七大特点。哪七大特点?
第一,不尊敬父亲;第二,不孝顺母亲;第三,不敬爱兄弟;此外还有酗酒、贪财、好色、嗜杀,所以又称七大痛。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不成气侯的孬种。而他的叔叔呢,虽然毛病也很多,但是绝不至于孬到这个程度。
如果你是史可法,你在这两个人当中选择谁当皇帝?
可是该史可法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选择。什么选择呢?他躲了。他为什么躲了呢?如果查史书就会发现,每逢国家重大事情发生时,史可法都一走了之。在选拔皇帝这么一件大事情上,史可法不发言,躲了,而他的一个部下、凤阳总督马士英跳出来了。
马士英一琢磨:这个小福王劣迹斑斑,臭名昭彰,是不可能当皇帝的,正因为他不可能当皇帝,我偏要扶持他当皇帝,那他就会感激我了,我就可以处在有利位置。
所以马士英就气势汹汹地拿着刀子,强迫大臣们同意小福王登基,这个过程只有史可法能镇住马士英,可是史可法就是不露面。史可法为什么不露面呢?因为他是一个君子,性情高洁,不愿意跟这个小人争。可正因为他是君子,所以可欺之以方。当史可法躲了的时候,福王走到了历史前台,那么福王下的第一道命令是什么?任谁也都猜不到,他的第一道命令是:三军将士放下武器,去给朕捉青蛙。为什么呢?朕要配置春药,朕要幸御美女。
这样一个帝国,这样一个权力中心,是无法填补大明倾塌之后的空白的。再接下来,马士英在朝廷上把所有的重臣、名臣全部驱逐掉,而在这个过程中,史可法只要说一句话,就能阻止,可是史可法始终不说话。当所有的名臣、贤臣被诛之后,最后剩下一个就是史可法。后来史可法也被赶到了扬州,所以他死在了扬州,而没有死在南京。当史可法死在扬州城的时候,南京城不得不在没有他率兵抵挡的情况下举城投降。以史可法的能力,他只能做到为国家捐躯,但是他没有能力拯救这个国家。因为他是一个贤臣,他不是一个权力动物。前面提到的努尔哈赤,他杀儿子、咎弟弟,是一个最典型不过的权力动物,只有权力动物才能打造出一个权力帝国、一个权力核心。
所以当大明倾塌之后,我们看到南明史是满眼血泪。孔尚任有一部是专门哀叹这个时代的。当清兵和吴三桂的辽兵渡江的时候,江南一片歌舞升平,没有任何抵抗的意思,任由清兵如入无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