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登基,最早是被《推背图》预测出来的。到底什么是《推背图》?它为什么如此地神奇?
《推背图》在中国预言史上,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他是由唐朝的天算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彼此谈论天下大势、剖析未来世局的一个预言,书中用四言古风写成了60组谶诗,对未来1000多年的中国人命运作了60个大预言,大胆而准确地预测了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百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因而,在成功预言了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推背图》并没有停下自己预言的脚步,其一直把触角伸到千百年之后,一点点地去言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每一次言中,都让闻者胆战一下。
唐朝时期,出现了两位奇异的学者,一位是在唐初任司天监的李淳风,一位是隐士袁天罡。唐太宗李世民当政之后,因为心忧家国大事,他便把著名的历算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个人请到宫中来推算大唐今后的运势。
谁也没有想到,此二人不但演算出了大唐的国运走向,更把此后上千年间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一一说了个明白。
这一天,两人闲来无事便背对背坐着,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了推算起来,他们先是预知了武后将来会夺权的事情,之后思路一转,两人把推算的结果以流水线的方式向后延展开来。中国历史的命运,就像是一幅画卷一样在两个人的谶言偈语下一点点展开了。连续几天的时间,两个人一直专心于此事,并且还每推算出一件事情就专为此事做一幅画,旁边配上暗喻。
他们做了60多幅画之后,二人正要继续往下推算,此时来了一位须发皆白但精神却异常矍铄的老者。老者把二人正在做的事情突然打断说:“你们先不要测什么天下大事,且先推算我是进是退?”说完之后,老人便跨着两腿站在二人面前。
袁天罡和李淳风翻然惊醒,这才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在泄露天机。袁天罡推了李淳风的背一下,说:“天机不可再泄,我们不要在此妄下断语,还是回去休息吧!”《推背图》也由此而得名。
另有说法称,《推背图》的最后两句诗为:“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有人认为其名称正是源于这两句诗。
《推背图》受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其完全是由演变而来的,其每一卦象均以八八六十四卦之一为起始,一共得到六十个卦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58个预言,每一象合诗二首,卦图一幅,从大唐的命运一直预言到世界大同,大约预言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的命运。
《推背图》中的预言顺序,都是经过仔细推敲之后排定的,其实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可以说这是当初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精心排定的历史轨迹预言书,并不是无心说出的偶然事件。《推背图》中的预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史书以及历史专著中提到的种种记载均相互照应着。据传,在58个卦象中,已经有45个被历史完完全全地验证了,还剩下尚没有被解密的13个历史预言,等着后人去一窥其中的重重玄机。
离我们当下最近的一个《推背图》预言被验证的案例,当属辛亥革命发生以及清王朝的灭亡。在《推背图》中提到:“谶曰:‘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颂曰:‘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
在《推背图》中,早已经预测到了清王朝的灭亡。
谶语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提到了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汉水”。在之后的“南北不分,和衷与共”,直接道出了一个新的共和体制的诞生,这便是对与清代灭亡和民国之初政局的一个预测。颂中的“水清终有竭”,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入关268年的清朝彻底结束。“水清”显然是指清朝,根据五行演变的规律,明朝被认为属火。朱元璋的朱是红色,代表火,明朝的明是日月之光,更直接就是火了。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代替火而兴起的必然是水,即清代的属性是水。“水清终有竭”的意思是说清王朝终究会有灭亡的一天。“倒戈逢八月”,无疑是在指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此“八月”乃是唐朝时期的计时方法。由于起义军中有不少人是原清军,所以称之为“倒戈”。更因为这次起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袁世凯的逼宫,在此基础上谓之“倒戈”,更是明说暗喻一并都交代了出来。
最后两句“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的意思也很明显。这次起义之后,中原大地上将不再有皇位,甚至连民国总统的任期都是有严格限制的,谁也不能够再在这片土地上称王称霸。另一方面的意思则带有几分暗喻,清帝退位之后,中原大地即将面临着群龙无首的状态,因为没有大王,所以才会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半凶还半吉”就是对这一时期政局动荡的最好解释。一直到最后国民革命军北伐彻底打倒了北洋军阀,才终于把半凶的局面还归了半吉。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推背图》是否是一本预言书表示了怀疑。他们认为,这本书不仅不是一本预言书,更不可能是产生于唐代的古书,其充其量也不过算是后人牵强附会的一本故事图画集。因为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化,预言在那个时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只要被查到家中藏有预言的书籍,就有可能遭到灭族的风险。因而,《推背图》是由唐朝时期的袁天罡和李淳风所做的可能性并不大。
以此说法来论断的话,现如今能够阅读到的《推背图》最早的雏形产生于五代时期,后随着历史的推进而被后人不断加以完善,最晚的部分在清初也已经成形了。
但在国外,《推背图》一直被列为“中国七大预言”之首,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推背图,是清乾隆年间的举人金圣叹评批的版本,原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