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秘传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白落梅 本章:四、秘传

    是到了与韶光诀别的时候了,季节的春光,消逝了还会重返,而人生的春光,流失了就一去不回。岁月依然苍翠,只是一些沧桑的故事将其浸染,令年轻的影像开始泛黄。当一个人走过一段历程之后,总会觉得过往的青春被枉自蹉跎,如今所有相逢已晚。多想回到过去,容颜姣好,伤感也温柔,惆怅亦美丽。

    趁着飞雪轻扬的日子,赶赴一场时光的赌注。人世历经无数沧海桑田,为什么还不明白,于时光面前,我们永远都是输者,输得一败涂地。年轻的时候,拥有大把时光,只觉得无论如何荒废,都不为过。那时侯,大凡皆不信因果,不信宿命,以为凭借自己充沛的精力,能够与命运抗衡。直到光阴给了一身的伤,才知道一切前缘都是命定,一切结局早有安排。既然无力更改生命行走的轨迹,又何必要怅叹流年太过匆匆。

    与仓央嘉措相比,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今生为人,来世不知道是何种生灵,也许是花木,也许是鸟雀。他是活佛,所以他必定有来生,他的来生依旧是神佛,依旧那么至高无上。但不是所有华贵的生命,就一定可以拥有幸福,不是所有卑微的生命,就注定没有美好人生。世事的圆满在于人心,一颗甘于平淡的心、容易满足的心,会比贪欲旺盛的心得到更多。

    与别的活佛相比,仓央嘉措算是幸福的,十五年随心所欲的生活,给了他无尽的自由。他拥有过世间最平淡的幸福,拥有过人生最美好的爱情,而这些,是其他的达赖所不曾有过的。既然仓央嘉措不是一个贪恋名利的人,那么他应该满足,满足这些年他所得到的,而忘却他的所失。他终究是不同于他们,自从在青海湖畔神秘失踪,他就注定是藏传佛教里,最神奇的一位达赖。

    无论是死亡还是遁去,他的人生,都是在二十五岁之时画上句号。如果他的肉身真的在二十五岁死去,那么他就永远活在二十五岁。如果他没有死在青海湖,那么传说里那位隐姓埋名的人,也未必就是他。纵算他活着,生命得以延续,都不再是二十五岁之前的仓央嘉措了。他将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我们陌生的人,尽管他的传奇在继续,他的佛法在传扬,但我们记住的,永远是二十五岁之前的仓央嘉措;那个在门隅小山村里,自由放牧的少年;那个在布达拉宫,接受十万信众朝拜的活佛;那个在拉萨街头,欢唱情歌的浪子。

    而三百年来,那么多前赴后继的追寻者,为的也只是从前的仓央嘉措,那个会写情诗的仓央嘉措,那个囚禁了躯体,灵魂一直在放逐的仓央嘉措。但他们没有放弃对青海湖之谜的探究,自青海湖之后,仓央嘉措就是一个谜,荒凉行走于人世,来无来处,去无去处。于是,他们相信了传说,相信了阿旺伦珠达吉写下的那本《秘传》。

    多少人,在昏黄的酥油灯下翻读仓央嘉措的情诗,又翻看阿旺伦珠达吉的《六世达赖喇嘛秘传》。他们和我一样相信,既然历史上真的有一个仓央嘉措,既然他真的出生在藏地,既然他真的来到过青海湖,就必定会留下些什么。哪怕是遁入草木山石间,隐没风霜雨雪中,也一定可以将之寻找。冥冥中会有安排,指引你我在某个不经意的日子里,找到那个谜底。

    情到深时,总免不了问一句:“为什么要让我遇到你?”是啊,假如没有相遇,我也只是一粒平凡的尘土,每天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湮没在茫茫人海中。因为有了相遇,一切开始改变,有了向往和追求,有了责任和担当,有了喜悦和痛苦。所以有时候宁可一生不要相遇,宁可一生不要握手,但人生倘若没有相遇,又将会是多么索然无味。

    我们不曾与仓央嘉措有过相遇,却常常会因看了他的情诗,而为他牵肠挂肚。无数次想象,他的生命绝对不会那么短暂,他应该还有很漫长的未来,携着活佛的使命,在人世行走,普度众生。那是因为人生有情,他是情僧,他把情感传染给世人,把命运托付给岁月。尽管阿旺伦珠达吉的《秘传》未必真的可信,但他却给我们讲述了仓央嘉措后半生的神奇。

    《六世达赖喇嘛秘传》,又称《妙音天界琵琶音》。记录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坎坷经历,延续了他从青海湖消失之后的传奇。作者是蒙古族人阿旺伦珠达吉,他自称从小随仓央嘉措出家为僧,学习佛经。以后又赴西藏进修,精通藏文,修习显、密教法,故而佛学造诣高深,成为精通显、密教法的佛教大德,在藏区以拉尊班迪达著称。

    阿旺伦珠达吉据说为第巴桑结嘉措转世灵童,是在阿拉善出生的第一个转世活佛。书中诸多情节与汉、藏、蒙等多地史记和民间传说相互印证,但因为《秘传》的讲述过于神奇,历史上又没有其他关于仓央嘉措从青海湖消失之后的真实记载,所以让人难辨真伪。因为是秘传,自然不可当作正史一样去深信不疑,看过的人可以不必过于当真,但却不能忽视他存在的意义。

    阿旺伦珠达吉的《秘传》,不但没有解开仓央嘉措的生死之谜,反而让原本就虚幻的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他的文字,给了世人无尽的想象,让那些探秘者,相信仓央嘉措真的还活着,并且如他书中所写的那样,仓央嘉措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历程。自离开青海之后,仓央嘉措的行踪遍及整个青藏高原,并周游尼泊尔、印度、西康、蒙古各地弘法,从而实现了他普度众生的活佛使命。

    也许我们真的不必计较仓央嘉措究竟去了哪里,任何繁琐的追问,对于他来说,都是酸腻的纠缠。他为爱情而生,为自由而生,倘若二十五岁之前的仓央嘉措辜负了佛祖,辜负了佳人,那么就让他用将来的岁月,来弥补以往的过失。只是此后的仓央嘉措,再也不是从前那位倜傥风流的青年,他背负了太多的使命,受尽颠沛流离的苦难。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独自游荡在红尘的行者,一个落魄于浊世的僧人。

    那些漂流的岁月,仓央嘉措不再拥有爱情,没有写下诗歌,他洒脱的人生,跟随他二十五岁的年华一同死去。过往的一切结束在青海湖畔,湮没在历史滚滚的风尘里,也沉浸在碧波无语的湖水中。不要再企图得到什么,过去的让它过去,该来就让它到来。既然信了因果,就应当相信,这世间虽有不死的肉身,但亦有不灭的灵魂。无论那个在红尘游历的人,是不是仓央嘉措,只要他曾经存在过,就是人间真实的美丽。


如果您喜欢,请把《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方便以后阅读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四、秘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四、秘传并对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