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民国文林 本章:仰止

    马一浮和李叔同相交数十年,他们除了谈佛论道,在书法、琴艺方面也多有来往,但两人谈论最多的还是佛学。在这方面,李叔同虽然年长一些,却一直视马一浮为老师。马一浮受杭州海潮寺之托,邀弘一主持“佛七”,弘一法师应招前往,当马一浮主讲《起信论》时,弘一法师仍然像学生一样侍立末席,专心听讲,从不缺席。

    从竺可桢日记中看,为了礼聘马一浮前来讲学,竺可桢可谓煞费苦心。他不仅多次登门造访并托人劝驾,请他前来讲学,还准备在校外选择地点,让学生到其寓所去听课,以满足他提出的“登门请业”之要求。遗憾的是,由于马一浮始终不能通融,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对此,竺可桢自认为“对于请马一浮,可称仁至义尽”;与此同时,马一浮也给他留下了“学问固优,世故欠通”的印象。

    马一浮想在风景优美的桃源胜地办一个书院。对马一浮仰慕已久的蒋介石听到这个想法后,大为支持,很快就以行政院的名义向马一浮提出了办学邀请,并划拨了一笔办学基金。马一浮提出了一份《书院之称旨趣及简要办法》,力图主持一个完全由他个人意愿设置的纯学术的书院。蒋介石采纳了他的意见,在重庆亲自接见并设宴款待了马一浮。

    马一浮等人办复兴书院,从重庆到乐山颇为风光,当局特意安排大汽车迎送,当地组织民众夹道欢迎。颇有古之礼俗。

    解放初期,陈毅到杭州拜访马一浮,当时马一浮正在午休,家人想唤醒他,被陈毅阻止。家人请陈毅进屋,陈毅怕打扰马一浮休息,便站到屋檐下伫候。过一会儿下起了细雨,待马一浮醒来赶忙请进时,陈毅的衣帽鞋袜皆沾湿了。马一浮为陈毅的言行所感动,终于应邀担任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后来又担任了浙江省文史馆的第一任馆长。

    1957年,周恩来陪同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问杭州,一起到西湖花港蒋庄专门拜访了马一浮。

    1958年,全国大办工业时,浙江办起了杭州钢铁厂。这个厂建在半山区的马铃山附近,当时规划要把马铃山的小山头削平,造钢铁厂附属炼焦厂,这就得把安葬在那里的马家坟墓动迁。马一浮得知这个消息不知所措。周恩来总理从浙江汇报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即电告浙江有关领导,指示:“马先生的先茔墓与自营生圹一定要保护。已砍了的坟头树先设法补种起来!”这个指示从省政协传到杭州钢铁厂党委,于是修改了原先砍平山头的计划,保留了马氏墓,同时发动厂里机关干部在马氏墓地植树。马一浮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感动,非常感谢周总理。

    1962年马一浮八十寿诞,周恩来总理为了表彰这位保存与发扬国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在当时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批拨一万元专款作为马先生刻书的基金并以此祝寿。

    1964年,毛泽东在北京宴请马一浮,马坐主宾位置,毛泽东、周恩来分坐两旁。

    晚年,梁漱溟回忆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到杭州拜望马一浮的情景。梁漱溟尊重马一浮,“谒先生于延定巷。入门,长揖下拜”。梁漱溟与马一浮谈学时,自称后学。襟怀坦白的马一浮指出梁漱溟研究印度哲学只重事功,而忽视心性根源,尚须商量的情景,使梁漱溟久久不能忘怀。临行,马一浮送梁漱溟两本木刻古籍:《先圣大训》、《旰坛直诠》。梁漱溟视为珍宝,一直藏在身边。


如果您喜欢,请把《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方便以后阅读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仰止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仰止并对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