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民国文林 本章:传道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中,有两位先生可以不用讲稿就把课讲得出神入化,一位是哲学系的冯友兰,另一个就是经济系的陈岱孙。

    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史”,除了本系学生之外,外系学生也慕名来旁听,将一个100多人的大教室挤得满满的。冯先生有些口吃,往往一句话在黑板上已经写完,他的话还没有讲完。

    冯友兰每次上课前总要点名,他讲课很通俗,不去进行一步一步地逻辑分析,而是常常讲一些哲学史上的故事,大家听得很高兴,把他讲的意思也都体会了。所以冯先生的课可谓讲得清楚、生动,学生有时根本就不用记笔记。

    西南联大哲学系的老师各有特点:汤用彤矮矮胖胖,一头极短的银发,又是佛学专家;冯友兰留着一头浓黑的长发、大胡子,长袍马褂,受伤总拿着一个书包,包书的是一块印有太极八卦的蓝布;冯文潜瘦瘦小小,留着长到后脑的灰发,很想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当时他们三位走在一起时,学生就戏称他们是一僧、一道、一尼。

    1938年,钱钟书将要从巴黎大学回国时,许多地方争着聘他,最后还是清华大学占得上风,聘得才子。促成这件事情的是时为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冯友兰就此事曾给梅贻琦一信,信中说:“钱钟书来一航空信,言可到清华。但其于9月半方能离法,又须先到上海,故要求准其于年底来校。经与公超、福田商酌,拟请其于11月底或下学年第二学期来。弟前嘱其开在国外学历,此航空信说已有一信来,但尚未接到。弟意或可即将聘书寄去。因现别处约钱者有外交部、中山文化馆之《天下月刊》及上海西童公学,我方须将待遇条件先确定说。弟意名义可与教授,月薪三百,不知近聘王竹溪、华罗庚条件如何?钱之待遇不减于此二人方好……”

    杨绛也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写道:“1938年,清华大学聘他为教授,据那时候清华的文学院长冯友兰来函说,这是破例的事,因为按清华旧例,初回国教书只当讲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然后升为教授。”


如果您喜欢,请把《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方便以后阅读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传道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传道并对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