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三部分 论仁
    孔子学说中,仁是一个重要概念。千百年来,我们讲仁爱讲仁德讲仁政,但是究竟什么是仁?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所以,所谓的仁爱仁德仁政等等,都不过是忽悠。

    什么是仁?仁不是爱也不是德,更不是舍己为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最初,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处世之道,一种怎样受人欢迎的与人相处的办法。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情商。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学问不同、见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仁没有统一的答案。

    所以,仁并不高尚,而是理智。仁的目的是让人适应社会,而仁者就是适应社会者。

    所以,孔子回答学生们有关仁的问题,多半就是针对这个学生的弱点,告诉他要改正什么,然后就能与人和善相处,就能适应这个社会,这就是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逐步为“仁”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仁”的地位逐步抬升,“仁”的作用逐步夸大。渐渐地,“仁”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进而神化以及神秘化,成为包治百病的良方。这个时候,“仁”俨然在“礼”之上了,成为一种虚无的需要修炼的东西。

    当“仁”虚化掉之后,就逐渐接近于“道”。最终,孔子发现“道”比“仁”更牛,于是孔子开始讲道,并逐渐用“道”取代了“仁”。这标志着孔子在晚年已经成为了道家。

    只不过由于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讲“仁”,仅仅在去世前一段时间讲“道”,因此后世淡化了孔子的道家归宿,也刻意忽略了孔子以“道”替代“仁”的事实,而进一步发扬孔子的“仁”,因此,“仁”成为孔子的标签。

    在这一篇,可以清晰地看到“仁”是怎样由人到神的。

    13.1(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卫国之后,子贡来提这个问题。孔子很高兴,说你要干什么事情,必须先学习好相关的知识。你要当官呢,先要好好学习诗书礼乐。为什么孔子这样说?因为子贡学习不努力,孔子认为他的知识不够。

    之后又说去给卿大夫打工,看上去这句话有点跑题,实际上非常重要。从前,孔子的思想是学习知识要给国君打工,他很不喜欢弟子们去给卿大夫打工,认为这不是为国效力。可是现实残酷,国君都成了摆设,而且自己周游列国都找不到给国君打工的活,弟子们要生活要前途,不给卿大夫打工实在不行了。所以,这里孔子提出来可以给卿大夫打工,但是要是贤的卿大夫。

    这应该是孔子第一次开口鼓励弟子们去给卿大夫打工,之后弟子们才纷纷去作家臣。子贡的原意倒不是想去做家臣,但是得到老师这样的回答,也算是给师兄弟们办了点实事。

    什么是仁?这里,孔子的答案是:找份好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来自这里。

    要朝哪个方向发展,就要先把这个圈子混熟,结识圈子的领袖,与圈子里的实力派结交。

    13.2(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乍一看,这段话没有问仁。实际上,终身可行的,就是仁。那么,什么是恕?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说论语简介 >说论语目录 > 第十三部分 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