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俄国皇太子将要参观汉阳铁厂,这可是一桩扬国威振民气的大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唐浩明 本章:五、俄国皇太子将要参观汉阳铁厂,这可是一桩扬国威振民气的大事

    张之洞说的这桩事,就是去年辜鸿铭从英国《泰晤士报》上看到的俄皇太子访华的事。总署已正式来文通知,今年十月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将要来武汉参观汉阳铁厂。十天前杨锐从北京发来一封密信。杨锐信上说:俄国皇太子访华一事,朝廷看得很重。这不仅因为俄皇年事已高,太子不久即将即位,还因为这位皇太子对中国较为友好。俄国是个军事强国,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贪婪之国,他一直觊觎我国东北和西北与之接壤的广阔领土,千方百计地欲将它占为己有,对中国威胁最大。难得有这样一位对中国友好的太子,倘若跟他建立友谊的话,无疑要减轻来自东北和西北的领土威胁。因此朝廷准备趁俄皇太子访华之机,予以倾心结纳。俄皇太子早已知道武汉正在兴办铁厂,他要亲自来看看。杨锐说,这无论是对恩师本人,还是对湖北的洋务,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比如可以借此向户部多要点银子,确保铁厂到时完工等等,好处多得很。

    张之洞接信后立即给杨锐回了信,告诉他,有关俄皇太子访华的事,今后凡有所知,尽量详细报告;武汉这边,会做好充分准备,将这位皇太子接待好。

    俄国皇太子将来武汉参观汉阳铁厂,这对张之洞来说,不啻是一个难逢难遇的福音。无论于国于己,都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把这篇文章做得珠圆玉润,花团锦簇。

    对俄国这个国家,张之洞早在京师做洗马小宫时,便因为伊犁谈判而对它有过深入的研究,越研究越服膺林则徐当年流放新疆时所说过的一句话:俄国是中国的心腹之患。林则徐这话说得最为深刻中肯。防俄,是应该传之于子孙后世的长久国策。固然日本也对我国,尤其是关东一带有领土野心,但毕竟国小力不强,还加之隔着海洋,不像俄国,千里边界线上,任它铁骑长驱直入,真是可怕。至于英、美、德、法这些国家,张之洞心里清楚,它们对中国的伤害,主要体现在生意场上的不公平交换,并没有领土要求,早两年英法联军打进京没多久便撤退的事实是最好的说明。从那时起,防患俄国而利用英、美、德、法的外交策略,便在张之洞的脑子里形成。这实际上是“远交近攻”的中国传统外交策略,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张之洞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明白的事理,但当轴者往往看不清楚。海防、塞防之争便暴露出这个问题。李鸿章主海防,重在防日本,左宗棠主塞防,重在防俄国。在张之洞看来,根本无须争论,海防也好,塞防也好,都很重要,要同时并举,这是因为不管是俄国,还是日本,都是对中国领土垂涎三尺的强国,都需要认真对待,只是在什么时候应该特别强调哪一点罢了。

    如果说十多年前,张之洞虽看事明了却没有权位,不足以影响国家外交方略的话,那么今日,身为湖广总督的洋务后起之秀,则要积极参与这场事关重大的中国外交活动,决心以自己的实力对中俄关系以影响。

    与杨锐的想法不同,对俄皇太子参观铁厂这件事,张之洞第一个反应便是要借铁厂来扬我国威。俄国也好,其他西方强国也好,这几十年来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无非是因为他们国力强大,武器精良,倘若我们能在这方面显示出自己的实力的话,必然可以杀一杀他们的威风。钢铁业是西方工业界的龙头,也是他们强大国力的重要基础,而中国恰恰于此一片空白。汉阳铁厂的兴建不仅填补了这个空白,而且它是以世界第一流的规模为目标,是一个巨型钢铁厂。它将在显示中国发展的潜力同时,也以这种巨大的存在明确告诉外国人:中国已经为自己的工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要不了多久,就可以迎头赶上西方列强。

    张之洞还想到,光有铁厂还不够,正在筹建的枪炮厂也要加快速度,赶在俄皇太子来汉之前建成投产,让这位未来俄国皇帝亲眼看一看咱们大清帝国自己制造出来的枪炮子弹,从此以后,不要在边界线上再生是非,老老实实地和平相处。

    在西方,俄国是个疆域宽阔的大帝国,一向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俄皇太子眼中所看到的铁厂和枪炮厂,必定会通过他本人及他的随从人员,以各种途径传播给西方各国。他们去说比我们自己说要好得多,更能增加分量。如此,汉阳铁厂和枪炮厂就成了威慑洋人的重要武器,就成了捍卫大清的护国神祗。作为铁厂和枪炮厂创办者,我张某人就成了洋人关注的大人物,成了大清国的英雄,今后外交内政,什么事都好办了。

    想到这里,张之洞兴奋万分。傍晚,他特为邀请桑治平到家里来小酌一杯,向好友谈及这件事和自己的想法。桑治平也同样欣喜不已,他似乎从中看到自己半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就要通过这位好友的手予以实现。想起贤良寺与张之洞的初识,想起古北口的应允出山,想起这十余年来谋画计议、南北驱驰,表面是报知遇之恩,其实从骨子里来说,是在为自己年轻时失落的抱负而奋斗。啊!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辛苦十多年,终于看到结出硕果的一天了。

    桑治平建议张之洞动员一切力量,确保在俄皇太子来汉之前做到铁厂出铁、枪炮厂出枪炮,拿出铁家伙摆在他们的面前,要胜过千百万言的外交辞令!同时接受杨锐的建议,立即给总署上道条陈,请他们大力支持,拨款一百万两银子。张之洞欣然接受桑治平的这两个建议。

    第三天,由铁政局出面,召开铁厂、枪炮厂、煤矿局、铁矿局的高层会议,张之洞在会上发表重要的讲话。他以总督兼湖北洋务督办的身分要求所有高级管理者与全体匠师、工人一道,努力拚搏,务必确保在俄皇太子来汉前出铁出枪。犹如三军统帅向将士们发出征伐号令似的,张之洞从宣扬国威、振作民气、展我才华等方面,谈到这次提前出铁出枪的重要意义,纵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沉舟砸锅,背水一战。张之洞的讲话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说到动情之处,他声泪俱下。总督有声有色的动员令,把全体与会者都给感染了。

    他的话刚一结束,大会堂里立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最先站起来,以极为热烈的情绪表示完全拥护坚决照办,提前出铁出枪一定能实现的,就是铁政局协办兼铁厂后勤部门主办栗殿先。他情绪似乎比总督还要激动,爱国之心似乎比总督还要强烈,他代表后勤部门全体人员向督署保证,从明天起开始加班加点,昼夜苦干,拚死拚活为国争光,为张大人争气。张之洞对栗殿先甚为满意,频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心里想:栗殿先真是一个好官员,平时虽有失检点之处,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顾全大局,难能可贵。栗殿先讲完后,张之洞带头为他鼓掌!

    栗殿先受此殊荣,脸上红光满面,喜气洋洋。紧接下来的便是收支股主办蒙索。他的高调表态,也赢得了张之洞的带头掌声。于是其他股处头目见此情景,都纷纷站起来,一个接一个地表示完全拥护,坚决照办。张之洞都一律带头为他们鼓掌。但是,提前投产的关键部门——技术股处的头目却没有哪个站起来响应。此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人物——铁政局、铁厂的真正灵魂蔡锡勇,却一直紧闭嘴唇。他表情严肃,对每个人的发言都认真倾听,脸上却没有一丝兴奋的表现,心里也没有一点想发言的冲动。协理总文案梁敦彦看着这情景有点着急,他不敢去惊动蔡锡勇,径直走到铁政局协办兼铁厂技术部门主办陈念初面前,悄悄地对他说:“你站起来说几句吧,张大人很想昕听你们技术部门的看法。”

    陈念礽一直处在矛盾状态中。从一开始听张之洞的演讲,他便有心跳血涌的感觉。后来见各股处的头目一个个起身发言,赢来了一阵接一阵掌声,十八岁的青年陈念礽心里躁动不安。他很想也站起来说一席话。他有很多话要说,说他在美国求学时如何亲身感受到美国人对中国的歧视,如何因此而立下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的壮志,后来又如何突然中断学业,被朝廷强行召回国,回国后赋闲乡居,所学的知识一无展布之时,那种报国无门的苦闷是如何的沉重;自从遇到张大人,参与张大人的洋务大业后,这些年来如何努力奋发,尤其是铁厂开办来更为他施展才干铺设一个宏大的舞台,无论是为国尽力还是酬答张大人的知遇之恩,都应该倾注全力,促使提前投产的目标顺利实施。他相信他的这些肺腑之言,会比其他发言者更为动情更为精彩,更会赢得张大人的鼓励,赢得满堂热烈的掌声。真情实感与年轻人的激情相互激荡,使得陈念礽满脸通红,浑身燥热不安,几次想站起,侧过脸去看一眼蔡锡勇,他又失去了这个勇气。一来他觉得自己虽是技术部门的主办,但技术部门掌舵人是蔡先生,他是老前辈,他不发言,一个年轻轻的后生辈怎能僭越?二来作为一个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工程技术人员,陈念扔也觉得提前投产这种事,不是说大话就可以做到的。许许多多具体的困难,都得脚踏实地去解决,能不能提前投产,他没有把握。

    现在,协理总文案来催促,又说张大人很想听一听技术部门的看法,一种受宠信的荣耀感在激励着陈念礽,他突然来了勇气,刷地从座位上站起,激动地说:“刚才张大人说我们办铁厂,办枪炮厂,办铁矿煤矿,以及今后办织布、纺纱各种厂子,富民是我们的重要目的,而强国却显得更为重大。我完全拥护张大人的这个讲话,他说到我陈念礽心坎里去了。我在美国留学八年,对国弱受欺负、国强才有尊严的感受,可以说比在座各位都要强烈。我想俄国皇太子要来武汉看铁厂枪炮厂,参观是个幌子,他的真实目的是来查看。一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厂子,是否谣传。洋人瞧不起中国,他心里对我们有没有能力办钢铁和兵工是持怀疑态度的。二看厂子的规模到底如何,够不够对他们形成威胁。我对洋人很清楚,他们历来是欺弱怕强,重实力不讲情义。厂子现在已在建,我们不怕他看,问题是要把规模弄大,并要实际出产品,这才能镇服他们。所以我们一定要遵照张大人的旨意,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抢在俄国皇太子来之前,把规模建起来,把产品生产出来。这不只是一个投产的事,这更是一个扬我国威长我志气的壮举!”

    “说得好!”陈念礽的话刚一讲完,张之洞便忍不住大声喊了一句。总督大人的这一反常举动,把大家都弄得惊讶了。其实,这才是张之洞的本色。十多年前做清流时,他与他的朋友们便常常这样使情任性,高声喊叫,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只是后来出任封疆,他才努力压抑自己,力求做出一副矜持稳重的大员神态来。今天他见这位年轻人是如此理解他的心情,如此真心实意地与他配合,不禁喜从中来,情不能已。

    当大家回过神来后,会堂里立即响起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陈念礽激动万分,脸上神采飞扬。他在坐下的时候,特意瞥了一眼蔡锡勇,却看见蔡督办仍然是刚才的面无表情,两只手硬硬地下垂,一个巴掌也未拍。陈念礽心里陡然凉了一下。

    散会之后,他便被蔡锡勇叫到一旁。蔡锡勇轻轻地却是语气严厉地训道:“你瞎起哄什么?张大人是总督,自然要说些威风呀、志气呀一类的话。后勤、财务那些人不学无术,他们邀宠固荣的手法,便是讨好上司。至于办不办得成,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想;他们不懂技术,真的办不成与他们也毫无关系。你是受过严谨科学训练的人,怎么这样无头脑!从现在算起到俄皇太子来汉,只有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建成投产,这不是烧得说昏话吗?你是技术部门主办,别人没有责任,你可是千斤重担挑在身上,到时没有兑现,看你如何交代?千夫所指,不疾而亡!念礽呀念礽,你太不晓事了!”

    蔡锡勇说完这番话后,气呼呼地甩手走了。这边陈念礽呆呆地站着半天回不过气来!

    铁政局、铁厂好比前方战场,前方战场的取胜不能缺少后方仓库的支援,这后方仓库的锁钥便握在巡抚谭继洵、藩司王之春、臬司陈宝箴等人的手里。

    第二天,张之洞又在湖广衙门议事厅里,举行隆重的大会,邀请的便是谭继洵、王之春、陈宝箴,再加上盐法道、粮道、兵备道、汉黄德道、汉阳知府、武昌知府等人。昨天的演讲,他今天又重讲了一遍,因为听众都是颇有从政之道的高中级官员,张之洞的神情没有昨日的激动,议事厅里的反响也远不如昨日会堂里的热烈。张之洞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字:筹款。户部的银子半个月二十天到不了,投产在即,一天也不能延误,湖北省务必要紧缩各项开支,在十天内筹出一百万银子来,户部来银后再归还。除开王之春、陈宝箴表示努力想办法、积极筹措外,与会者再没有第三人发言。众道府大眼瞪小眼,大小眼睛又一齐望着巡抚大人。自从马鞍山煤矿事件之后,七十岁的谭继洵对洋务一事在原先的“冷淡”之上更增加一层恐惧感。他现在对洋务是避之惟恐不及,听到儿子称赞铁厂时,他也会想到自己是不是老了,跟不上潮流了?他有时甚至还萌生致仕回籍的念头,只是因为卢氏、王氏、魏氏三个小妾坚决反对,他才不敢说解甲归田一类的话。他近来身体不大好,神志懒散,对于张之洞的那一套一点兴趣都没有,俄皇太子来汉也罢,铁厂、枪炮厂竣工投产也罢,似乎都与他无关。至于银子,他有一条规定,不能随便拿出来给张之洞。洋人的那些黑机器,在他的眼里就好比无底黑洞,任你多少银子也都填不满,而且一点回音都听不到。来督署后得知总督的用意,他便抱定一个宗旨:不说硬话,不表硬态。

    大家都不再说话了,场面颇为尴尬。张之洞便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来对谭继洵说:“谭大人,你看有什么法子可想,能凑出百把万两银子来吗?”

    隔了好长一会,谭继洵才开口说:“湖北银钱一向匮乏,这点张大人您是很清楚的。这十天半月,莫说筹集百万两银子,就是二三十万也很难呀!”

    张之洞的脸刷地沉了下来,极不高兴地说:“谭大人,你是湖北之主,铁厂也好,枪炮厂也好,都设在湖北。早日竣工投产,不只是我张某人一人的事,也是为湖北为您谭大人脸上贴金的事。您莫推辞了,无论如何要筹集百万银子出来,待户部银子一到,即刻如数归还。”

    谭继洵心里冷笑道:户部的银子还是天上飞的一只鸟,你就把它当作桌上的一碗菜了!到时没有银子下来,我湖北还不是白白地赔了一百万?但望着张之洞那张峻厉的面孔,听他带刺的话,他知道这话决不能说,否则真要把这个任性的名士制台惹得老羞成怒不可。他压下心中的不快,使出他惯常的圆滑作派。

    “大人的厂办在湖北,的确是给湖北的脸面上贴了金子,谭某人理应支持,只是一时要拿一百万,这实在是强人所难。湖北的钱粮,都在爵堂方伯的手里握着,他又是一腔热血愿尽力设法,此事大人你就交给爵堂方伯好了。只要他拿得出,谭某人决不半点为难,尽数借过大人便是了。不过,爵堂方伯也要替湖北负责,请铁政局出示一张借条,此张借条便存人藩台衙门吧!”

    谭继洵耍了个缩头术,把挑子撂给了王之春。王之春当然也知道,湖北要在短期内筹集百万银子,是件根本做不到的事,但是他刚才说得坚决,毫无保留地支持督署的决策,此时又怎能改口呢?王之春是个聪明人,他早已看出洋务在中国很快就会是一桩最时髦的事,中国只有全盘学习洋人的技艺,才会有出路。

    从私人感情来说,他与张之洞也渊源极深。无论于公于私,他都要坚定不移地站在张之洞的一边,即使筹不到百万,也要硬着头皮,竭尽全力去筹措四十五十万的。当下王之春笑着说:“既然谭大人这样相信我,我就尽力去办吧!也希望各位道府予以支持。”

    在座的各道府见谭继洵发了话,王之春又接过了挑子,便一个个开口“好说好说”,但心里都在想:我们的那点银子金贵得很,怎么能给你铁厂去糟踏?肉骨头打狗,有去无回的事,要做你王爵堂去做吧!

    尽管铁政局的督办蔡锡勇对这一宏伟决策没有把握,但铁厂和枪炮厂上上下下已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建设高潮,一座座厂房在日夜修建,一座座烟囱在天天加高,一架架机器在快速安装,一船船煤铁在不断地运来,两个紧挨的工厂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人声鼎沸的景象。

    尽管湖北省的最高长官谭继洵以及大部分道府态度消极,但王之春、陈宝箴支持有力。王之春掌管银钱藩库,陈宝箴控制江湖黑道,生财都有路子,半个月便筹集到五十五万银子,保证了施工不致中断。然而,户部却一点响动都没有。

    原来,户部的态度正如谭继洵预料的:根本不把张之洞的设想当一回事。户部现在是翁同龢的一统天下,满尚书熙敬不过挂个虚名而已。撇开翁同龢对张之洞的成见不说,户部多年来便是在捉襟见肘的狼狈处境中过日子,国库收入年年减少,除救荒赈灾等常务外;铁路、电线、购买洋枪洋炮这些新的开支年年增加。慈禧虽然住进颐和园三四年了,但园工并未停止一天,浩繁的开支常使书生气颇浓的状元公心疼。他翁同龢即便有点铁成金之术,也应付不了每天雪片似飞来的索银奏报和四面八方的巨大开销!

    看到由外奏事处转来上面批有“户部阅”朱批的湖广奏折,翁同龢只是淡淡一笑,对着身边的司官说,一个俄国皇太子来顺便看一看铁厂,就值得这样小题大做兴师动众吗?张香涛做了十多年的督抚了,还不改当年好出风头的旧习,真是拿他没法子!说完,将它存人柜子中,再没有下文了。

    一个月了,还不见户部的批文下来,张之洞急得不得了,发四百里快函给杨锐,叫他打听下户部的消息。杨锐通过在户部做员外郎的一个朋友得知:奏折在户部给淹了。接到杨锐的回信后,张之洞气得大骂:“翁同龢是个误国的权臣!”

    户部这条路给堵了,总还得再设法弄些银子来呀。借!万般无奈之下,只有这一个办法了。向谁去借呢?姐夫鹿传霖那里已借过一次,不好意思再开口了。

    桑治平告诉他,当年他提拔的太原知府马丕瑶已擢升广西巡抚了,可以请马帮帮忙。张之洞想想也是,但广西是个穷省,比山西好不了多少,不能叫别人太为难。便写封信给马丕瑶,请他斟情腾借十五万。即使马丕瑶答应借,缺口还很大。放眼海内各省,再没有哪个巡抚过去于自己有特别交情了。

    王之春说:“官银借不到,干脆借私银算了。”

    张之洞说:“你是说到票号去借?总督衙门向票号去借钱,传开去会成为百姓的谈资,不合适。”

    “不向票号借,向私人借。”

    “商人的银子都在周转中,叫他马上拿出几十万来怕不可能。”

    王之春笑道:“也不向那些商人去借,他们都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即使一次拿得出,他也不会借给你,他怕你不还他。到时你是总督,他又不敢跟你打官司,与其将来吃亏,不如现在不借。”

    张之洞摇了摇头说:“爵堂,这我就弄不清楚了,不是票号又不是商人,还有什么人家里藏着几十万两银子等着你去借?”

    王之春依旧笑笑地说:“有一个人,中西结合,亦官亦商,海内一大能人奇人。我想香帅如果向他去借,定然不会碰壁。”

    “这人是谁?”张之洞一边摸着胡须一边想着。“你是不是说的盛宣怀?”

    “正是他。”王之春哈哈笑起来,“香帅不是说过,那年您从广州来武昌,船过上海时,他专门从天津赶来,跟您谈起湖北的煤铁矿藏的事吗?现在湖北煤铁遇到困难,我看他不会袖手旁观的,您不妨试试。”

    “叫他借三十万,他拿得出吗?”

    “我想他拿得出。”

    “好吧,试试看吧。”张之洞说,“现在只剩下这条路了。”

    “还有一条路可走。”王之春颇有成竹地说,“官银私银之外,尚有洋银可借。”

    “啊,是的,你提醒了我。”张之洞的心情开朗起来。“马丕瑶、盛宣怀那里若借不到的话,我们就向香港汇丰银行去借。只是湖北的关税收入不如广东,担保的条件不硬。”

    “我们握有一个很硬的条件呀!”

    张之洞一喜:“你说的是什么?”

    “香帅,”王之春的双眼里闪着亮光,“我们可以拿今后炼出的钢铁来担保哇!”

    “爵堂,你真有办法。”

    张之洞拍了拍王之春的肩膀快乐地笑了起来,心想:这人心眼儿真是活络得很,可惜,两湖这样能办事的官员太少了!

    没有多久,马丕瑶回了亲笔函:“十五万借款单理应遵命照办,只是广西实在贫困不堪,千方百计,才只凑出九万两,剩下六万两当再过两个月筹措。敬希宽谅。”

    张之洞知马丕瑶是个实诚君子,便回函说有九万已很感激了,广西穷困,剩下的六万不必费神了。

    至于王之春推荐的借主,其为人则远比马丕瑶要复杂得多。住在天津的盛宣怀,此时已升任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和中国电报总局督办,轮船招商局督办,集中国最肥的官缺和最赚钱的洋务企业头目于一身。他上得李鸿章的宠信,下靠包括郑观应在内一批人才的襄助,精明强干,长袖善舞,把个亦官亦商的事业做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若论个人资财而言,说他富甲天下并不过分。早在二十多年前他便看中了湖北的煤铁,知道那都是能发大财的好东西。那年专程去上海拜访赴任途中的张之洞,便是冲着那些黑金子的,若张之洞同意,让他来办更好,即使不同意也给张之洞备一个案。所以当后来张之洞谢绝了他的要求后,他并不后悔此行。这几年来,他一直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龟山脚下的那座铁厂,不止一次地感叹张之洞的见识和魄力不仅远在一般平庸督抚之上,而且骎骎然直追李鸿章。张之洞比李鸿章年轻二十多岁,如此看来,执明的督抚牛耳,领将来政坛风骚的,岂不正是这颗冉冉而升的新星么?盛宣怀多么想和张之洞拉近关系,可张之洞不像李鸿章,清高而自负,难以靠拢。

    去年郑观应陪同张謇从武汉回到上海后,又到天津去了一次,向盛宣怀谈起了铁厂的状况。这位《盛世危言》的作者眼光比世人尖利高远,如同他能从常人眼里的盛世背后看出潜在的巨大危机一样,他也看出了表面风光的铁厂背后存在的许多弊端:衙门作派,无人真正负责,人浮于事,铺张浪费严重,技术工匠缺乏,管理涣散,整个铁厂好比一只蒙着虎皮而没有血肉的假老虎。郑观应预料这个铁厂很难办得成功,今后不是负债累累,便是中途夭折,难有别的好出路。盛宣怀尽管没有亲自去看,但他相信郑观应的分析不错。这正中了他的预见。盛宣怀办了二十多年的洋务,也与许多外国企业家有深交,积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研究,他清醒地认识到,洋务这个从洋人那里传过来的玩意儿,只能按洋人那套办法去做;若只知从洋人那里移来机器和技术,而不把洋人成功的管理措施移过来,所谓的洋务便徒有外壳而没有内质,徒有皮毛而没有灵魂。张之洞把铁厂办成今日这个样子,恰恰是因为他不懂这个道理而沿用官场一套的缘故。

    当然,铁厂尚未建成投产,存在的这些弊病目前还不至于形成大的障碍,也只有郑观应这样的人才看得出。正在兴头上的张之洞可能根本发现不了,即使看出些,估计他也不会太重视。有一次他跟李鸿章略微说了说。李鸿章冷笑道,张香涛那人一贯大言欺世,他办铁厂,炼不炼得出钢铁是次要的,他图的是虚名。

    盛宣怀知道李、张二人成见甚深,李鸿章说的是挖苦话。铁厂即便今后办不成功,但张之洞本人的气魄还是可嘉的。盛宣怀对张之洞在湖北办的洋务局厂仍投人很大的关注。

    现在这位号称理财能手的湖广总督因银钱的困窘,来向他借钱了。通常人面对借钱的事都头痛,盛宣怀对张之洞的借钱却是高兴得很。这主要还不是因为张之洞日后会取代李鸿章而预为张本,而是因为他看准汉阳铁厂不管是成是败,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他乐意插手其间。

    接到张之洞的借款信函,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干脆送他三十万两,不要还了。但转念又想,是不是太巴结了,李鸿章知道后又会怎样看待自己呢?如此赠送好比捐款,自己不成了慈善家吗?四海之内,盼望捐款的人千千万万,你今后如何应付?要不,不要张之洞的利息?想想也觉得不妥,无息贷款在国外是用来扶助贫穷,建铁厂并不属于此类。最后盛宣怀决定按票号利息的一半借三十万银子给湖北。这是属于低息贷款的范畴,彼此之间既显示友好又不至于伤自尊心。

    张之洞接到盛宣怀的信后,果然大为高兴。

    经过两个多月的突击抢建,两个主要厂:炼生铁厂与炼熟铁厂都已初步建好,炼生铁厂已安装好购自比利时的高炉两座,炼熟铁厂也已装好购自英国的搅炼炉一组四座。其他如机器厂、鱼片钩钉厂、造铁货厂、轧钢轨厂已经基本建成,烟囱已高高地竖起八座,大冶的铁矿石、马鞍山的煤也在工厂空坪上堆起了六座小山。又配备大小斗车四十五辆,各种料车大平板车四十辆,还有载重吊车四辆。张之洞每隔八九天要亲自来铁厂视察一次,对工厂的进度很满意。每次来他都要赞扬蔡锡勇一番,鼓励他再接再厉。蔡锡勇虽有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话,面对着热情似火的总督,只得把它藏在肚里不说出来。看看离预定日期只有一个月了,蔡锡勇实在忍不住要说话了,因为面临的许多难题非得要总督本人才能解决。

    又一次视察完毕后,蔡锡勇将张之洞请到督办办公室里,焦急地说:

    “香帅,有几件大事,非得请示您定夺不可。”

    “什么事,你说吧!”张之洞一边摇扇子,一边说。

    “这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蔡锡勇拿手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最大的是炼钢厂的两座高炉。因台风的缘故,已停在香港半个月了,就是明天启航,也要二十天的时间才能到汉阳,这两座高炉是装不好了。没有高炉,所有其他附属机器都装好,也不能称之为炼钢厂;当然,也就更遑论炼钢了。”

    其实,炼钢厂才是整个铁厂的真正核心。停在香港的两座高炉,是利物浦机器厂专为汉阳铁厂设计建造的贝塞麦转炉。为造这两个炉子,该厂花了一年的时间,得知俄皇太子将来汉阳的消息,铁政局即刻发电报给驻英公使馆,由驻英使馆再电告利物浦必须在九月中旬运至武汉。工厂日夜加班,按期将这两座高炉运上船,驶出了爱尔兰海,预计两个月后可抵达龟山,却不料受阻于台风。

    老天爷不合作,张之洞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沉吟良久后说:“炼钢厂的事先搁着,其它的事呢?”

    “炼铁用的是焦炭,不能直接烧煤。前天我们将马鞍山煤炼出的焦炭进行化验,结果证明不合格,马鞍山的煤不能用。”

    这可真是桩大事。辛辛苦苦开采出来的马鞍山煤却不能用,而且直到这个时候才发觉,张之洞恼火起来:“当初大家都说可以,为何现在又用不得了?”

    望着张之洞峻厉的目光,作为一个技术上的最高决策人,蔡锡勇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语气沉重地说:“这事卑职有责任。当初化验时用的煤是早些年英国矿师提的存煤,几项大的指标勉强合格。这一年来大量的煤是从另外的煤井出的,外表看来没有区别,以为可以用,没有提前再化验,这是我的失职。”

    这个问题可就大了。马鞍山的煤不能用,今后怎么办呢,又用哪里的煤呢?张之洞的心也立刻沉重起来。总结教训,寻找出路是以后的事,当务之急是要应付俄太子。

    “有补救的办法吗?”

    “有。”蔡锡勇肯定地回答。“我已访到上海码头上存有五千吨德国威斯伐利亚焦炭。这是世界上顶好的焦炭,开平煤矿的上等好煤都炼不出这样的焦炭来。”

    “那就赶快去将它全部买来!”张之洞断然拍板。

    “只是价格贵了点。”蔡锡勇嘴里有点嗫嚅。

    “怎么个贵法?”

    “一吨焦炭,要二十两银子,与买一吨生铁的价一样。”。张之洞吃了一惊,如此说来,我还开什么铁厂炼什么铁,不如拿银子直接去买铁好了,今后若长期用二十两银子一吨的德国焦炭来炼铁,岂不是白白地将朝廷银子化为水,给天下人一个大笑话!这种事决不能长期做,但眼下救燃眉之急也只得这样了。“那就先买一千吨吧,对付过这一次,以后再说。”

    燃料的事算是解决了,蔡锡勇略微松一口气。

    “还有一件事,炼生铁厂的高炉昨天检查时,发现有一座炉子的炉底风口至炉身中部有一道半寸宽的裂缝。这道裂缝若不堵死,则不能使用。”

    “有办法可以堵死吗?”

    “有是有,但我们这里不行,一是没有这个技术,二是缺堵缝的材料。用电报与停泊在香港的利物浦厂运炉子的船联系,船上说他们有办法。技师和材料都有,但至少要二十天后才能到达,不知来不来得及。”

    张之洞说:“这不要紧,若来得及更好,来不及我就用一个炉子。有一个炉子出铁,我也是竣工投产了。”

    到底是总督,魄力宏阔,不像自己这样拘泥,蔡锡勇放心了。

    “香帅,这两个月来卑职全副精力都用在铁厂上,昨天陈念扔才告诉我,枪炮厂无论如何不能投产。”

    “为什么?”张之洞又是一惊。

    “江南制造局不愿卖机器给我们,说多余的机器一个都没有。”

    “这一定是李少荃在刁难!”张之洞愤愤地说。

    枪炮厂本是订的德国克虏伯厂的机器,但要明年春天才能交货,赶不上迎接俄皇太子,于是张之洞临时决定就近去上海,从江南制造局里转买。江南制造局是李鸿章在同治四年署理两江总督时,在上海创办的一家机器厂,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设备最为齐全的军工厂,专造枪炮子弹,厂里的所有设备都是从英、美、德等国家买来的。张之洞估计匀一点出来给湖北没问题。谁知他想得简单了,机器是可以匀得出的,但他们不愿意匀,因为他们不希望看到今后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出来,与他们竞争,这正好比同市之贾一样的心态。江南厂虽然一直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但这事他们并没有请示李鸿章,由督办本人作的决定。张之洞因为跟李鸿章不和,便怀疑他在作梗,其实错怪了李鸿章。

    “怎么办呢?”不管是谁在刁难,反正机器落空了,铁政局的督办很为此事心焦。

    张之洞一时也没办法,说:“炼钢厂的事,枪炮厂的事,这两件事你就别操心了,我来处理。你现在赶紧买一千吨德国焦炭回来,再精选几千吨好铁矿,先在生铁厂试炼两次,只要生铁厂能流出铁水来,就算大成绩了。”

    “您说得对,是得先试验试验,这是顶重要的。”

    “还有,”张之洞想起了一件事,“你安排栗殿先他们去做一件事,把铁厂和枪炮厂的环境好好布置一下,路要拓宽铺平,买一些花草树木来栽上。几个主要的工厂厂房都要用石灰粉刷好,尤其是你们督办、主办那座楼更要装饰好。此外还要布置好一间宽大的接待室,以供客人休息谈话,这问房子要豪华气派些。”

    “好。”蔡锡勇说着,正要起身,张之洞又想起一件事,说:“给铁厂枪炮厂的所有员工每人做一件新褂子,到那一天都穿上。”

    “需要这样吗?”蔡锡勇神色迟疑。“这要花一笔额外开支的。”

    “多花点钱不要紧,显示我们湖北铁政局的气概是最重要的。”张之洞拍了拍蔡锡勇的肩膀,得意地笑起来。


如果您喜欢,请把《张之洞》,方便以后阅读张之洞五、俄国皇太子将要参观汉阳铁厂,这可是一桩扬国威振民气的大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张之洞五、俄国皇太子将要参观汉阳铁厂,这可是一桩扬国威振民气的大事并对张之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