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海军衙门和颐和园工程搅到一起了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唐浩明 本章:六、海军衙门和颐和园工程搅到一起了

    第二天吃中饭的时候,秋菱当着桑治平的面告诉两个儿子和媳妇:主考大人原来就是失散了三十年的表哥,想不到在香山居然亲戚重逢。秋菱叫他们一齐向表舅磕个头,认了这门亲。念礽听了,喜从天降。他对桑治平正是感恩不尽的时候,不料这位恩人竟是母亲的表兄,从此恩人和表舅合为一人,更是情上加亲了。耀韩觉得很是稀奇,好像正应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的古话似的,奇事眼睁睁地就在自家出现了。只有儿媳春枝心存几分疑惑。昨天吃饭的时候,她就发现婆婆的神色不大一般,特别是婆婆突然流泪离席,这个举动也很特别。夜晚,她隐隐约约听到婆婆房间里整夜都有人在说话。这些加起来,凭着女人的直感,她觉得这位主考大人与婆婆的关系决不会如此简单;但这事非同小可,不能乱怀疑,况且婆婆一向对自己很好。婆婆年轻守寡,这些年来春枝眼见婆婆规规矩矩、清清白白的,无一句闲话给别人说。春枝没有对丈夫说出自己的怀疑,而且告诫自己,今后永远也不能说。

    于是,念礽、耀韩夫妇一齐起身,然后跪下,喊一声表舅,再向桑治平磕了一个响头。桑治平再一次细细端详念扔的时候,觉得除开那双眼睛像秋菱外,其他的一切,都像二十多年前的自己。平空添了一个亲生佳儿的桑主考,一时间真有此生再无所求的满足感。

    磕过头后,大家是一家人了,一顿饭吃得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桑治平在陈家一住五天。五天里,他和秋菱互相说了许多别后的经历,两颗深受重创的心都得到了弥补,彼此都有一种青春重返的感觉。一天下午,念礽和耀韩夫妇都不在家的时候,桑治平叫秋菱把那二十四双棉鞋都拿出来。在秋菱的面前,他将每一双鞋都在自己的脚上穿了一下,在屋子里走了几步。秋菱坐在床沿上,看着桑治平来来回回地走着,心里得到极大的欣慰。

    桑治平说:“这二十四双鞋我都背回广州去,慢慢穿。”

    秋菱想了一下说:“不要带走了,就让它们一直留在我身边吧!既然每一双你都穿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说实在话,这鞋子穿不穿都不要紧,只要你知道我这些年来的心意就足够了。”

    “正是因为这是你的心意,我是一定要带回去的。”

    “听我的,不要带。”秋菱淡淡一笑,“你一下子带回这多棉鞋,嫂子会觉得奇怪。何况广东暖和,隆冬季节也不要穿棉鞋。知道离别后,你想我念我,四处寻找我,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心思没有白费,鞋子放在你那儿,还是放在我这儿,都是一样的。仔细想想,还是不拿走好些。”

    “好。”桑治平理解秋菱的良苦用心,说,“那我就带一双回去吧。”

    第六天一早,桑治平带着一双棉鞋,与念礽一道离开了秋菱和耀韩夫妇,坐着小火轮,当天晚上便回到广州。

    招贤榜为两广总督衙门招来六十余名各种洋务人才,陈念初和他的几个美国留学同学,协助蔡锡勇将这六十余名人员按其专业特长予以合理安排。有了这批人才进去后,黄埔造船厂、广州机器局、广东水陆师学堂都大有起色。陈念礽向张之洞建议,在广东兴办一个炼铁厂,自己冶炼钢铁。张之洞欣然赞同,要蔡锡勇、陈念扔拟出详细计划出来;又拨出专款,让他们从美、英等国购买器械。

    这时,京师海军衙门正式成立,醇亲王奕譞以皇帝本生父的尊贵地位出任中国第一任海军大臣,名曰总理海军事务大臣。海军衙门的主要官员们,根本无需奕譞煞费脑筋物色,慈禧早有安排,奕譞提供的会办大臣名单不过供她参考而已。由军机处发布的名单是:庆郡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正黄旗汉军都统善庆,至于奕譞本人所推荐的曾纪泽,则排在海军衙门大臣中的最后一名。

    奕劻乃乾隆帝第十七子庆亲王永磷的孙子,父亲绵性为永磷第六子。绵性的侄儿奕綵因服中娶妾被革去郡王爵位,绵性欲以行贿来袭爵,事发,被流放盛京。绵性自知再无出头之日,便把儿子奕劻过继给无子的绵为。过了几年奕綵死了,因无弟无子,奕劻被幸运地转房承袭爵位,初封辅国将军,继封贝子。咸丰十年加封贝勒。因为家里失了势,奕劻年轻时也便认真地读了几年书,也能画几笔水墨画。他家离慈禧的娘家方家园承恩公府近,便常往承恩公府里跑,想尽办法博得了承恩公桂祥的欢心。又常替桂祥给慈禧写信,慈禧因而知道了奕劻。到后来奕劻又与桂祥结了儿女亲家,于是变成了慈禧的娘家亲戚,因而承袭庆王留下的爵位。以宗室子弟靠走慈禧娘家的门子而发达的人,奕劻是一个代表。奕劻傍着慈禧这个大靠山,以后升亲王,兼军机处领班大臣,直至新政时期的内阁总理大臣,权倾一时。此人有小机巧而无治国大才,更由于他的贪财好货而将国事政局弄得一塌糊涂。这些都是后话。眼下慈禧起用他做海军衙门会办,便是上监督奕譞,下监督李鸿章,将海军衙门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而善庆,则是慈禧为奕劻所安排的助手,操纵海军衙门的实际事务。

    海军衙门成立后发出的第一道公文,便是要各省捐款共襄海军大业。张之洞有言在先,不便食言,便带头捐款三十万,但其他各省并不踊跃。此时,清漪园已由慈禧亲赐颐和园之名,在内务府大臣恩良的掌管下,大张旗鼓地开工了。奕譞对恩良说,光绪十五年元旦皇帝亲政,颐和园务必要在光绪十四年秋天完工,以便太后归政后住到园子里颐养天年。太后有个舒心的地方住,皇帝才能安心治政。恩良领了这道旨意,加紧督办园工也便有了更充足的理由。

    就这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两大工程——海军和园工便搅在一起了。于是,一桩桩关于海军和园工之间经费模糊不清的传闻,便由京师传到广州,传到各省,令张之洞和所有关心海防的封疆大吏们愤懑焦虑,忧心忡忡。

    受命海军会办大臣之初,李鸿章很有一番壮志。自从同治九年以来到今天,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一坐二十个年头,成为有清以来督抚任期最长的封疆大吏。直隶为京师所在之地,向为全国疆吏之首。因而实际上,李鸿章做了二十年的督抚领袖。以淮军起家的李鸿章既深知兵权于人臣之重要,也深知军事于一国之重要,作为担负国家对外防务重责的大臣,在塞防与海防之辩中,鉴于西洋诸国多以船炮强行攻破国门和东洋日本日渐崛起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海防重于塞防,主张大力加强沿海防务。直隶所属的渤海湾有被英法联军野蛮闯入的惨痛教训,故而李鸿章对北洋水师十分重视。沈葆桢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时候,曾提出一个每年各省协济海防四百万的计划,他生前未及看到此计划的实施。前年曾国荃出任两江总督,在李鸿章和曾国荃的强烈要求下,此计划开始实行。北洋历来重于南洋,南洋又重于福建,故这四百万银子,北洋占了一半,南洋又从剩下的一半中提取三分之二,其余的则归于福建。李鸿章又从直隶藩库中挤出一些银子来,连同这二百万一起都投入了北洋水师。他向西洋订购铁舰,又高薪聘请洋人做海军军官和技师。他一心想把北洋水师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军,但苦于银钱短缺,眼睁睁看到德国、英国造出了时速更快、战斗力更强的军舰,但北洋却无力购买,只得望洋兴叹。

    现在好了,太后同意办海军衙门,可以借此大好机会,多要点银子为外海水师,尤其为北洋水师多置些装备。李鸿章把他的北洋水师中的中外舰长技师们召来,花了七八天时间拟就一份详细计划,其中包括购买最新铁舰十五艘、钢炮三百座、炮弹六千发,聘请洋技师一百名,修筑炮台十座,在大沽建渤海水师学堂等内容,共需白银五千万两。

    醇王看了这个计划后,连声叫好。他想,让李鸿章去努力办,一旦办成,中国海军便是世上最强大的海军,本王便是世上最有力量的海军大臣。有这样一支海军掌握自己的手里,还怕谁敢跟我过不去?

    奕譞兴冲冲地将这份计划呈给慈禧。慈禧看后,冷笑一声:“李鸿章的胃口也太大了,一个单子就五千万,户部一年收多少银子?园工又停了,阎敬铭说户部拿不出一两银子来。你自己瞅着办吧!”

    奕譞碰了这个钉子,头上直冒汗,说出的话都不太连贯了:“是,是,五千万,拿不出,那就分年办,或者年年办,慢慢办。”

    慈禧见奕譞这个样子,又好气又好笑。她也觉得拿园工和海军比,又会让那些台谏清流做文章有把柄了,于是将语气缓和:“当然,李鸿章也是好心,急着把海军办好,但国家哪有这多银子呀。你告诉他,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慢慢来吧。”

    “是,是!”

    奕譞不敢再多说一句话,急忙退出。他总算把太后的心思摸到了:太后原来并不急于建海军,她心里装着的急务是园子!下午,回到王府的海军大臣,与上午出门相比,十分兴头已去了六七分!

    五千万的计划,原封不动地又回到李鸿章的手里,带来的只有一句话:“朝廷拿不出这多银子,慢慢来吧!”

    会办大臣的壮志也从此消失多半。不久,海军衙门的牌子在一片鞭炮声里,裹着大红绸子高高地悬挂起来。奕譞、奕劻、李鸿章只在开办的那天去过一趟,以后再没有踏过衙门的门槛,三人都说太忙不能多照管,而将衙门日常事务交给两位帮办大臣。帮办大臣之一的曾纪泽此时尚远在英国伦敦做公使,于是堂堂大清帝国海军衙门的一切权力,便落到另外一位帮办大臣善庆的手里。

    这位满人都统对此则是欢喜至极:独掌海军衙门,真乃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在众人的眼里,海军衙门是朝廷的第一太衙门,这里必定权力大无边际,银子多如海水,能进这里来,是福星高照,财源滚滚。一时间善庆府门口车水马龙,除开贺喜的巴结的之外,更多的则是投靠的荐举的。从挂牌办事的那一天起,手握实权的善庆便决心把这个朝廷的官署办成他自家的作坊。他的堂兄堂弟侄外甥,一个个联袂而进。他的拜把兄弟、酒肉朋友也后脚接前脚地跟了进来。各大衙门之所荐,三朋四友之所举,凡他认为将会对自己有利的人员也逐个儿安插。几个月过后,海军衙门正事没办成一桩,近百号人员却已全满了。这些人三成有二成是善庆的沾亲带故,清一色的纨绔子弟、游手哥儿,没有一个人识外情懂洋务。自然有人看不惯,闲言杂语也便随之而起,间或也有几句传到慈禧的耳朵里。

    “海军衙门办起快有半年了吧,办了几件事呀?”

    在一次叫起将要结束的时候,慈禧问海军事务大臣。

    奕譞奏道:“回禀太后,衙门各员近日才到齐,正在商量着今年要办的事。”

    “各省的海军协济,户部已上了折子,今后就都由海军衙门来安排吧。”

    “太后处理得极是,海军衙门要很好地使用这笔银子。”

    “衙门的事,你也要常过问过问,要是各省督抚问起来,协济的款子都做了些什么呀,你总得有个交代吧!”

    回到王府,奕谡有点着急了,恰好打帘子军机孙毓汶跟着他的轿子后面进来,他把慈禧的话告诉这位醇王府的常客。孙毓汶摸着尖尖的下巴,想了好长一会,终于有了个主意。

    “前几天,天津电报局的督办盛宣怀来京办事,在我家里坐了一会。闲谈中他说,李中堂去年跟德国订购的三艘军舰,已于近日从不莱梅港起航,开往大沽口交货,估计下月中旬可到,何不就此做点文章。”

    “这是李少荃以北洋大臣的身分在去年买的,与海军衙门搭不上界呀。文章怎么做?”奕譞一时还不明白孙毓汶肚子里的算盘。

    “王爷,这事可以做大文章。”孙毓汶阴阴地笑了一下,说,“您可以率海军衙门各位会办、帮办大臣一道去天津,一来验看北洋新买来的这三艘军舰,看合不合格。二来命令北洋所有舰队在海面上实地操演,您和各位大臣予以检阅。三,您带着各位大臣巡查渤海湾沿海炮台修筑情况。这三篇文章都是海军衙门成立以来的新作,到时将它做得轰轰烈烈,必是花团锦簇的大好文章。”

    “行,你这个想法不错。”孙毓汶这一段话,说得奕譞大为开心,这真是一件很风光很露脸的大好事情,亏得他指点。稍停一下,奕譞笑道,“莱山,这文章还可加一段:曾国荃去年向英国买了三艘快船,叫他命这三艘快船到时也赶到大沽口,干脆来个北洋南洋大会操!”

    奕譞毕竟也是个聪明人,孙毓汶这一提醒,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个显示海军衙门办了大事的好机会。但孙所说的,依然还只局限北洋的范围,这些事,李鸿章都可以北洋大臣的身分来做;若将南洋的快船调来会操,却就大不相同了。不是海军衙门的命令,北洋能调得动南洋,曾老九能听李鸿章的?谁说海军衙门没有做事,这不在做大事吗?

    孙毓汶听了这话,也从心里佩服奕谡的这个补充,忙说:“王爷,您这段文章真是绝大手笔,天底下再没有第二人可以想得到,做得出了。今年来个北洋、南洋大会操,明年等福建水师的那几条船修好了,再给他们配两条洋船,我们就来个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大会操,那可就是大清开国以来最大的军事盛典了。到时把太后、皇上都请来检阅,王爷,您就成为咱们大清海军的万世功臣了!”

    孙毓汶这马屁拍得恰到好处,一丝不偏地拍到点子上,一连几天,奕譞一想起“大清海军万世功臣”这句话,心里就美得喜洋洋、暖融融、兴冲冲的。

    奕譞也不再与奕勖商量,立即给李鸿章拍了一封电报,将北洋南洋会操的设想告诉他,然后要他出面以海军会办大臣的身分奏请太后、皇上。

    李鸿章接到这封电报,一眼就看出了醇王的用意,但他欣然赞同。因为这事说到底是在看北洋水师,这出戏的真正主角是他李鸿章,他正好借此机会向太后、皇上,向全国乃至洋人展示北洋水师的实力。因五千万计划遭驳而心情郁闷的李鸿章,顿时开朗了许多:不管如何,凭借海军衙门这个招牌,总能有所作为,至少可以借这个检阅之机大大渲染一下北洋水师,今后利用海军衙门统一安排海军款项的权力,再大力将它扩充。李鸿章拜发奏折后即刻下令北洋水师各队各舰各炮台,做好迎接朝廷检阅和两洋会操的准备。

    这种视表面热闹为事业成就的心态也正是慈禧的性格。听完李莲英读的这道折子后,慈禧笑着说:“这是谁给老七和李鸿章出的点子,看来海军衙门里还真的有几个能干人!”

    李莲英忙恭维:“太后洪福齐天,玉皇大帝把天上文曲星武曲星都打发下来,辅佐咱们大清了。”

    “好,这件事就依了他们。”慈禧斜靠在松软的黄缎躺椅上,两个宫女正在轻轻地为她捶着大腿。

    李莲英忙把手中的奏章递给慈禧。慈禧接过,右手拇指在奏章的左下角用力掐一下,绵软宣纸上留下一道深深的指甲痕。李莲英又从慈禧的手中把奏章接过来,立即就有内奏事处的小太监过来,将这道奏章转给外奏事处。外奏事处的官员以及军机处和内阁的大臣们,都熟知慈禧的这个处置方式:凡无指甲痕的奏章都是不同意的,凡有指甲痕的都是赞同的。他们甚至还能根据指甲痕的大小深浅,印在纸上的位置等等不同的情况,来判断慈禧对此折是欣赏、同意或是勉强同意等不同的态度。他们的判断大抵会不错。这一套内廷学问,也亏得这班官员能研究得出来,真正不容易。

    “念下一份吧!”

    “嗻。”

    李莲英躬身答应一声,打开了另一份奏章。这是内务府大臣兼颐和园工程总办恩良的折子。折子里说的是德和园建大戏楼的事。这德和园便是那年奕譞第一次查看清漪园时,特别看重的怡春堂。就是他亲自向慈禧建议,在这里修建一座“前代无双本朝第一”的戏台。慈禧对这一建议大加赞赏。慈禧识字不多,也没有读书吟诗的兴趣,她政余的最大爱好便是听戏,尤好皮黄。她对前代历史的那点知识十之八九来自舞台。慈禧常召一些皮黄名角进宫来演戏,其中她特别赏识杨月楼、谭鑫培的唱工武打,特许他们入升平署做内廷供奉,每月发给定银,使得杨月楼、谭鑫培在京师梨园界享有崇高的声望。慈禧对拟建戏台的怡春堂特别在意,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的同时,也将怡春堂改名德和园。

    恩良也深知慈禧的这一爱好,故而对德和园戏台下的功夫最大。他请京师最有名的工匠首领景矮子按照“前代无双本朝第一”的意思,设计了一座前无古人的大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分,前台在正面,有三层,后台在背面,有二层,前台有六丈多高,第一层舞台最宽,有五丈多,最上一层的舞台也有二丈多宽,上中下三层舞台用一个名日天地井的通道相连。在下层舞台的底下还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的正中有一口小井,四周有四个方形小池。当演水漫金山寺这样的水戏的时候,小池可以喷出水来,戏台上好像真的在打水仗。若是演鬼怪土遁的场面,艺人还可以从一层戏台钻到地下室,让看戏的人仿佛眼看着他忽然消失了似的。要是碰到演神仙一类的戏,便可以通过天地井里的绞索,将艺人从一层升到三层,或从三层降到一层。真个是上天入地,均可随心所欲。慈禧对这个戏楼的机心巧设甚是满意,一再叮嘱一定要照这个设计精心造好,不能打折扣。在大戏楼的对面还设计一个看戏的场所,正中有一个大厅宽敞明亮,太后一人独坐,旁边有两厢侧房,可让后妃及王公大员家的女眷坐,以便陪伴太后,侧房左右再建两条长廊。这两条长廊也可安置座位,让那些奉慈禧特许一同观赏的王公大员坐。慈禧对这一安排给予赞赏,特为赐名颐乐殿。

    这两大建筑全部完工需银六七十万两。慈禧特谕,别的工程或可节省,德和园的大戏楼和颐乐殿非建好不可。

    恩良的折子讲的就是这件事,说万事皆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银子,第一期工程需拨三十万两银子,否则难以开工。

    慈禧听完这道折子后,面色十分不悦:“阎敬铭那倔老头,早几天才让我训得勉强拿出五十万两银子。现在又叫他拿三十万,这不又要他割肉吗?”

    慈禧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李莲英和两旁捶腿的宫女听。

    李莲英听慈禧这样说,不敢把折子递过去,仍旧两手捧着,十分真诚地说:“唉,太后打长毛,平捻子,保住了祖宗江山,辛辛苦苦为国操劳二十多年,把两位万岁爷从小拉扯大,到头来,连个安生居住的地方都没有。莫说皇上、王爷过意不去,就连奴才们看了,也心里挺难受的!”

    不知李莲英说这话时是真难受还是假难受,慈禧听了这话后,倒是真正地难受起来:李莲英说的一点不错,归政后有个园子住下来,听听戏,散散步,这总不能算过分吧!今后九泉之下见了列祖列宗的面,也都说得过去。奕譞、阎敬铭,这些人怎么就这么不体贴呢?她由难受而变得恼怒起来,气得说道:“这三十万是非拨下去不可,哪怕从各省海防协济款里借也要借出!”

    李莲英心疼地说:“太后,这大清天下哪样东西不是您的,这协济款里的银子还要借吗?海军衙门若是要太后还的话,他们可真没有天理良心啦!”

    李莲英这句真心话,倒反而使慈禧心跳了一下:借海军款项去修园子,这话传出去,不会说我皇太后动用军饷来为自己谋私利吗?这有多难听呀,万一被那些舞文弄墨的人再添油加醋,写进什么私家史乘中去,我慈禧太后岂不成了一个历史罪人!慈禧想到这里,马上坐起来,神色严肃地对李莲英说:“我刚才不过说句气语,你就当真了,再没钱修园子,也不会向海军衙门去借款呀!”

    今儿个是怎么啦,从来说一不二的皇太后,竟会说自己的话是“气话”?李莲英略一思忖,立即就明白了:原来这老太婆是又想要海军衙门的银子,又怕别人说!他满脸笑容地走前一步,说:“太后克己奉国,奴才是又仰慕又难受。太后当然不会借海军衙门的银子啦,不过,奴才想,李中堂也是,太后这么抬举他和北洋水师,他也应该孝敬孝敬太后呀!若太后不同意,海军衙门能办吗?南北两洋会操能操得起来吗?他李中堂能有这个脸面吗?”

    刚一说完,李莲英就意识到自己今天这话说多了说过头了。海军衙门,两洋会操,这是多大的国事呀,能轮得上我李莲英来插嘴吗?李中堂是国家的顶梁柱,我李莲英有什么资格说他!这些话,若是在乾嘉道咸时期,哪个太监敢稍稍言及,脑袋早就搬了家。虽说太后宠爱,有时也能偶尔谈两句国事,但从来没有这样放肆过呀!李莲英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忙跪在慈禧的面前,狠狠地抽了自己两个耳光,连连叩头说:“奴才该死,奴才今儿个话说多了,老佛爷您处置我吧!”

    慈禧太后面无表情地看着李莲英的这一番表演,心里想:李莲英的这个主意还真的不错,就让他将这番话对李鸿章说一遍,要他为园工捐献上一点银子。李鸿章当了二十多年的直隶总督,办了二十年的北洋水师,前些年又办了电报局,据说那是个很赚钱的买卖。他随便从哪里挪动一下,从哪个指头里抠一点,拿个百儿八十万银子是不为难的。直隶总督这样做了,别的督抚也会学样呀,颐和园的银子不就有了吗!这话朝廷不能说,还只有李莲英去说才最合适。但李莲英又哪有机会去跟李鸿章说呢?慈禧想了想,脑子突然开了窍。

    “李莲英,四月份检阅北洋水师的时候,你去侍候醇王。”

    “奴才去侍候醇王爷?”李莲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太后不但没有斥责,反而派出宫外侍候醇王去检阅北洋水师,这可真是大清开国以来从没有的事呀!我李莲英的祖上哪辈子积了这样的大德,让我这个阉人来出这种光宗耀祖的风头?李莲英转念又一想:兴许是太后在试试我?“奴才从来没有侍候过醇王爷,奴才不敢领命,奴才还是在宫里侍候着老佛爷。”

    慈禧沉下脸说:“你不侍候醇王,你怎么可以去见李鸿章?”

    我怎么可以去见李鸿章?我又有什么必要去见李鸿章?李莲英下意识闪过这个念头后,立即大彻大悟了:原来太后同意了我刚才说的那番话,要我借侍候醇王爷的机会去天津见李鸿章,把带头为颐和园捐银子的话当面与李鸿章去说。李莲英赶忙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口齿麻利地说:“奴才领旨,奴才一定不辜负老佛爷的大恩大德,把醇王爷侍候好!”


如果您喜欢,请把《张之洞》,方便以后阅读张之洞六、海军衙门和颐和园工程搅到一起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张之洞六、海军衙门和颐和园工程搅到一起了并对张之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