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守坚率领佛门迁徙吐蕃,这对于赵祯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信仰这东西的可怕地方就在于如何运用。
在大宋佛门会让人变得更为消沉,麻烦,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当然也有有利的一面,但总体来说弊大于利。
天竺的佛门和大宋的佛门是不一样的,在天竺的佛门不光对佛法钻研颇深,同时对数学,建筑学,医学,甚至是政治学都有所涉及。
在天竺的佛教中,数学已经出现了十进制,十个十等于一百,十个百等于一千,十个千等于一万,十个万等于一洛叉亿,十个洛叉等于一大洛叉兆,十个大洛叉等于一俱胝京,十个俱胝等于一额部昙垓。
但中原的佛教却不同,他们更为讲究的是积德行善修来生,今生今世如何也就如何了,不需要去做多少改变,人要学会放下等等这些实在是影响社会进步。
不光是赵祯一个人觉得这样,大宋的百姓现在自发的反对宗教。
赵祯是大宋的皇帝,在他的影响下,在他的改革下,整个大宋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了赚钱的能力,也有了自己奋斗的方向。
对于百姓来说,只要有好日子过,那他们就会花上十二分的努力,不光是为了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儿孙活的更加舒服。
人活一世就是要留个子孙念想,不光自己要活的好,还要让子孙活的好,汉家百姓无论到了哪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想法。
若是没有机会也就罢了,但现在有机会了,谁还会过上原本苦哈哈的日子
这是盛世王朝,是个充满机会和机遇的时代,人们不在被局限在一个地方,市场的繁荣超乎想像,于是乎大宋的百姓就开始自觉的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了。
而佛门这个让人安于现状,忍受痛苦修行来世的宗教在大宋就特别的不受欢迎起来。
道教讲究的是无为,修的是自己的内心,你自己愿意干嘛就干嘛,别人管不着,况且道教也是让人静心的宗教,也是汉家的本土宗教,所以人们并没有多少抵触,喜欢就去修行,不喜欢便不喜欢,没甚的关系。
佛教需要供养,需要信众,需要皈依,这些都是大宋眼下所不容的事情,原本的佛门高僧在大宋大宋还能收到礼遇,而现在,几乎是人人不屑一顾。
原本有些人家甚至愿意把孩子舍去佛门做沙弥,但现在,便是再穷苦的人家都要把上门讨要饭食的和尚打出去,至于讨要孩子去佛门礼佛修行的,那一定是被人抓了见官去,说不得在路上就被人打了个半死。
一时间大宋的佛门冷落,香火稀疏,已经没人愿意往寺庙去了,至于那些许愿灵验的寺庙,却也是没人愿往,只是在大殿前的香炉里上根香,若是灵验便来还愿,若是不灵验必然破口大骂。
在百姓们看来给佛门上香就是给了钱的,佛门收了钱,佛门中的那些佛陀菩萨就该保佑自己,若是不然那还设立香案作甚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大宋不受待见的宗教,在吐蕃却混的风生水起,娄守坚等一众“高僧”讲解佛法,佛理,宣扬普度众生,自然是符合角厮罗的理念。
角厮罗本就是依靠佛门,吐蕃密宗佛教和中原的佛一样,都是佛教,双方之间虽然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汉传佛教就是现在吐蕃密宗的来源之一。
当年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传来汉传佛教及尼泊尔系佛教。
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布达拉宫,为二妃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带去的是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安置于大昭寺,以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又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
这个时期的吐蕃佛教就是汉传佛教和南亚传佛教,为后来具有吐蕃特色的密教打下了重要基础。
因吐蕃王朝的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吐蕃的宗教产生了分裂和新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宗派,这些宗派之间存在矛盾甚至是相违背的地方。
对于角厮罗这个依托佛教的吐蕃王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角厮罗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只有统一的思想才能让吐蕃更加团结。
他看到了赵祯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赵祯不能让佛门成为他的助力,于是便排挤佛门,让大宋的佛门渐渐消失。
但在吐蕃却是另一幅光景,佛教的地位在吐蕃很高,角厮罗打算学习松赞干布,把吐蕃打造成一个政教统一的王朝。
在他严重佛门不是落后和懦弱的象征,相反是他维护自己统治,强化吐蕃百姓思想的武器。
在角厮罗看来,佛门昌则吐蕃强,佛门的团结也是吐蕃的团结,这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佛门,而以谁为尊当然应该是汉传佛教
即便是无数次的告诉自己,吐蕃是强大的王朝,是吐蕃王朝的延续,但在角厮罗心中还是觉得汉家文明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他赵祯只不过是不会使用而已,汉传佛教到了自己的手中就是好东西。
可当他看到娄守坚等一众高僧大德整日吃斋,人已经开始逐渐脱了形的时候便知道事情不妙了。
事实上在汉传佛教抵达吐蕃的时候并没有说明不吃肉,所谓的荤腥也并非是指鸡鸭鱼肉等物,而是指的喝酒和吃葱、蒜之类。
这使得角厮罗开始对汉传佛教也产生了怀疑,他觉得汉传佛教也不靠谱,若是吐蕃上的汉子都不吃肉,那就根本没有战斗力
一群连马都上不得,弓都拉不开的人如何能称为吐蕃勇士
所以这段时间他积极的探索,最终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编篡佛典,总结佛教,开一场论法大会,也就是无遮大会。
这场无遮大会在逻些城举行,邀请整个吐蕃所有得道高僧,无论是哪一派的都可以前来,互相之间交流辩论,即便是出声低贱的人也可以上前讨论佛法。
所谓无遮便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僧俗、智愚、善恶,皆是平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