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银桥的故事——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华国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三三 银桥的故事——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华国

    <er top">一

    银桥是个乳品企业。

    银桥的掌门人叫刘华国。

    以我个人的观点,在刘华国所获得的一大堆金灿灿的荣誉中最有价值、且让我最为动心的一项荣誉,不是九届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全国优秀企业家,不是全国十大扶贫标兵、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中共西安市委候补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甚至也不是西安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陕西经济十大风云人物——所有这些荣誉,尽管个个沉甸甸,个个金灿灿,个个都来之不易,个个荣誉的背后肯定都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然而,殊荣中的殊荣,当是刘华国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

    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与陕西无缘,这让我作为陕西作家中的一员不免多少有些失望和失落,人们惯常说“道德文章”,也说“道德君子”,这实际是说文章也罢,君子也罢,世人看重的其实就是你文章中传达的一种普世价值观和一个人做人的德行与风范。毫无疑问,道德楷模是众望所归的一种极其特殊的荣誉。此番刘华国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据悉,道德模范共分五大类,即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西安银桥乳业集团董事长刘华国荣获的是“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光荣称号。

    我在那一刻怦然心动。

    我怦然心动的是“诚实守信模范”这几个字。

    <er h3">二

    我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朝的时候有两个山东人进京办事。那时候的京城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不料发了大水,在隋朝时灞河上修的那座桥被水冲毁,两个朋友中的一个溺水身亡。活着的那个山东商人悲痛万分,在掩埋了朋友后发下誓愿,一定要重修这座灞河桥,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商人从此再没有回到山东,在长安做生意,积攒够了银两后果真重修了这座桥,以此告慰了他的朋友。

    这是古人一诺千金的故事。它的感人之处就在于这个山东人用了自己的一生信守了自己当初的一个诺言。讲道义,守信用,的确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个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不用说,它也是一个企业立足的根本——做到这一点难吗?

    如今,让人不放心的就是吃到嘴里的东西。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2008年夏末,正当全体中国人民沉浸在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巨大喜悦中的时候,从河北曝出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这是一次灾难性的事件,对于我们每个人,或许也是这一生,都不能忘记的一个灾难性的记忆。我们每天喝进肚子里的牛奶出了问题!牛奶里有了三聚氰胺!这种三聚氰胺会导致肾结石!……记得9月11日那天,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看到这条新闻,我站在客厅里,惊呆了。不仅是三鹿婴幼儿奶粉,涉嫌添加了三聚氰胺这种怪东西的有22家乳品企业,其中不乏名牌企业,我们无比信赖的蒙牛、伊利、光明等等,居然也“榜上有名”!

    那么我们陕西的银桥呢?

    银桥会不会也出了问题?

    <er h3">三

    其实,相对于我们这些个人消费者,有人比我们还急、还担心。这就是对百姓食品安全负有天大责任的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引发了连锁反应,涉嫌此案的21名被告获重刑,而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石家庄市委书记、副书记,石家庄市长、副市长等在内的多名高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一时间山摇地动,但它的负面影响还远没有结束。

    据媒体报道,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带来的形象提升被“三鹿毒奶粉事件”摧毁。原来经常放在美国人办公室里的被“哄抢一空”的中国糖果,如今放了一年仍无人问津。美国人一边极度浪费地消耗着中国产品,同时又极度地不信任中国产品的质量。中国商务部为此投入巨额资金在美国主流媒体播放“Made h China”广告,但其效果却被美国媒体铺天盖地关于毒奶粉等负面新闻所冲淡。而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有婴儿为此中毒身亡,30万婴幼儿肾脏损伤。总理温家宝在网上同网民交流的一句话表现了这位亲民总理的心痛,温总理说:“一个三鹿奶粉,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网民们大概不知道。我们普查了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国家花了20亿。”

    3000万!

    20亿!

    这个数字如果不是中国的总理说出来,谁能够相信?

    有乳制品企业的省市领导坐不住了,在2008年那个“多事之秋”,乳品成了一个敏感的和让人胆战心惊的话题,谁都害怕在自己的地盘上出现一个“三鹿事件”。陕西省副省长姚引良到了银桥集团,对银桥在奶源基地及整个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工作进行了检查。紧接着,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也来到了银桥集团,要求各生产企业借鉴银桥集团的成功模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乳制品。应当说,省市领导对银桥的检查让他们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银桥的乳制品没问题!

    而真正让人能够放下心来的,还是来自权威部门的权威检测。

    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爆发后,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不敢掉以轻心的国家和省市质检部门对银桥的1000多个批次的所有产品,进行了跟踪检测。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派驻专人驻厂监管。在这些极其谨慎和苛刻的目光监督下,结果怎么样?结果是这1000多个批次的所有产品,100%合格!

    1000多个批次。

    100%合格!

    这样的结果当然让国家和省市质检部门十分满意。

    <er h3">四

    就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如同暴风骤雨般还在击打着我们每个人敏感的神经,就在我们大家似乎还惊魂未定,人们纷纷猜测,处在风暴中心的这些乳品企业究竟会是全军覆没,还是能够为我们留下几缕阳光、几分希望?就在我们大家突然变得相当无助和突然变得十分脆弱、十分需要抚慰的时候,2008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30分》播出报道,向全国推介银桥集团确保产品质量的管理模式。仅仅几天后的10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在《新闻联播》里播出了陕西银桥乳业狠抓产品质量,真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保证市场供应的画面……

    呵,我们还有银桥。

    我们的乳品企业没有全军覆没。

    我们总算还有放心的牛奶喝。

    那个时候,说心里话,我感到了几分欣慰,甚至,几分感动。有一些如释重负的感觉,也有几分想要说出心里的感激和感谢的话的情愫……如果说,我从前对银桥的认识只是它是一个著名的乳品企业的话,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对它有了几分敬意。如果说,我从前相信的是广告的话,那么这个时候,我更相信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新闻。

    我自己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改喝银桥牛奶的。

    我到商场去,问售货员,哪个品牌的奶能够让人放心。

    售货员说,银桥。

    银桥经受住了考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2008年9月那个夏末,当乳制品的质量问题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时,就是在这个时候,无数的普通人就像我一样,开始选择了喝银桥的放心奶,银桥乳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不错,当人们为选择放心的乳制品而思忖再三时,银桥“品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据我所知,消费者对银桥的产品更加放心,在紧接着到来的2009年,尤其是这年的春节期间,银桥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甚至出现断档。

    这种现象的确可以引人深思。

    危机中挺立的银桥,在一场来势汹猛的乳品信任危机中不但没有垮下来,反而在这场危机中成了中国乳品业的英雄——有人说,银桥是这场危机中最大的赢家——这话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没有这次三鹿奶粉事件,银桥可能就是虽然著名却很普通的乳品企业,有了三鹿奶粉事件,银桥就不再普通。因为无论如何,它的存在给备受打击的中国乳品业带来了曙光和希望,也给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带来了消费乳品的信心——

    那么,银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银桥的掌门人刘华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再问下去就是,为什么对别人是一次灾难而对刘华国和他的银桥企业却是一次机遇?为什么比它强大的三鹿倒下了,而它,却站立得好好的?

    这是一个谜。

    <er h3">五

    据悉,刘华国是我国乳业界唯一获得“诚实守信模范”这一殊荣的企业家。

    如果仅仅是一个个人获此殊荣我不惊奇。因为个人的诚实守信相对于企业来讲倒还好做一些,毕竟个人的德行问题完全在于个人的把握之中。

    如果仅仅是一个企业家获此殊荣我也不惊奇。因为中国和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企业家都有资格获得诚实守信的光荣称号,不如此,企业无法生存下去。

    说到底,让我能够动心的就是,刘华国是截至目前全国唯一获得这一称号的乳制品企业的企业家。我想,这才是我想要探究刘华国其人与其事的原因。

    在陕西,据我所知,不知道银桥的人不多。而知道银桥,并且也知道银桥的“出生地”是临潼的人,也可谓多之又多。陕西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说临潼领导人每年的工作报告中总要强调一条,这就是他们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要“一手抓牛,一手抓奶”——奶牛和奶制品对这个县级城市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银桥乳业集团对于临潼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在人们的心目中,行政区划上一直隶属于西安、地理位置上也紧紧毗邻着西安的临潼除了有闻名于世的秦兵马俑、骊山和华清池以外,那就是临潼出了个在西北乃至全国著名的乳品业企业:银桥。

    刘华国出生在临潼相桥镇。

    银桥乳业集团最早也是从临潼相桥镇走出来的。

    据说相桥镇的得名源自北宋宰相寇准曾在此建桥,寇准是一个廉吏,他流传于世的那句著名的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一种精神遗存浸润着这片土地。寇准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座桥。这就是日后银桥的“桥”字的来历。严格地说,刘华国在刚创业的时候就是一个农民企业家,而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刘华国就是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这样说并不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刘华国内在的素质及其精神风貌。于是,我想从他的履历中寻找到能够嵌入他灵魂的一把金钥匙,他的为人,他的做人原则,他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是什么养育和造就了刘华国,使他成为了今天站在我们面前的这样一个刘华国。

    <er h3">六

    我在他的履历表中读到了这样一句话:2007年8月1日,刘华国作为全国八名、陕西省唯一一名特邀优秀复转军人代表出席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

    刘华国曾经是军人!

    部队是一个熔炉,不说它熔炼出来的百分之百的都是优质钢,但就我的人生经验而言,有过当兵经历的人和没有过当兵经历的人的确是很不一样的。我猜想,刘华国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当是他在部队的经历,是这种经历给他的人生打上了“底色”?

    不错不错,你说得很不错!没有部队的锻炼我肯定不会做出后来那么多的事情,眼光,魄力,性格,包括做人的原则、准则等等,都是当兵的磨炼所给予我的!

    刘华国显然眼睛一亮,很爽朗地笑着,神色有些激动。

    我们一见面,他的屁股才刚刚落座,我马上说出了我对他的这种猜测。我觉得,在那一瞬间,我显然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深情:对滋养了他的部队的深情和他对自己这段经历的珍惜与骄傲。我们的交谈从一开始就有些“投机”。刘华国告诉我说,1973年他高中毕业,本想上大学深造,但是那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极其特殊的事情,出了个“白卷英雄”,中国中断了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高等院校不再招生。刘华国说那时候他非常苦闷,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路该往何处去?像几乎中国所有的农家孩子一样,他羡慕“吃商品粮户口”——我想在那个时候进城市当个城里人就是这个相桥镇18岁青年的最大理想。当兵就是他的另外一条出路。第一年没有如愿,因为这个文采很好又兢兢业业在相桥公社征兵委员会帮忙的小伙子当地政府舍不得,第二年再舍不得也得舍得了,你总不能耽误人家的一生!刘华国当的是铁道兵,在四川修襄渝线,以后又转战南北修了好几条铁路,是苦,非常苦,架桥梁,打隧道,钻山洞……

    刘华国认为这样的部队锻炼让他学会了拼搏,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种恒心和毅力,勇往直前,认准的事情绝对会拼到底,绝不轻易言输。这在他后来创办银桥企业的艰难过程中成了他性格中的基点。

    还有呢?我问。

    刘华国认真的想了一会儿:见识广了。我们一个班十几个人,全都来自五湖四海,一个战士就是一个省,十几个战士就是十几个省,有北京、上海、广州、海南。大家在闲聊中就多了许多全国各地的知识,就像是跑遍了全中国!

    见识广了,心就大了。有一句话说,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刘华国在部队的时候心灵已经走出了相桥,走出了临潼,走出了陕西。他不再是相桥镇的刘华国,他把他的舞台放在了全中国。在相桥镇,他们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厂区、如今他们叫做“北厂”的生产大楼的楼顶,我看到了一行巨幅标语:“秦俑牌奶粉从这里走向世界”。据陪同我采访的集团办公室主任李啸林告诉我,标语最早写于楼上的时候有一个“将”字:“将从这里走向世界”,那时,他们还只是地处陕西农村一隅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的乡镇企业,刘华国就敢把这条标语竖在他们的楼顶,许多人看了,笑了,但刘华国不笑。他相信他会把他的企业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今,他把楼顶上的那个“将”字取掉了,因为,他的确已经打开了走出国门的那一扇门。这一字之差,表现了刘华国当年的雄心和如今的自信。

    这是一个心很大的刘华国。

    刘华国还不仅心大,他还努力接受着文明和文化的熏陶。他笑着告诉我,当兵的时候他就跟着战友学说普通话,他还接受了那时候只有城里人才穿的皮鞋。等这个会说普通话和穿一双锃亮黑皮鞋的小伙子五年后再回到相桥镇的时候,他实际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形象到气质到内心世界,他都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刘华国。刘华国穿着他的皮鞋走在村里的土路上,立即引来了村里人的一片笑声,人们没见过,也看不惯,这可是亘古以来相桥镇第一个穿皮鞋的人啊,刘华国被乡亲们笑红了脸,赶紧跑回家里,把皮鞋藏了起来,再不敢穿出家门……

    <er h3">七

    刘华国的皮鞋是藏了起来,但他的雄心却无论如何不可能藏、也藏不住。是金子总要发光,是金子就沉不下去,26岁当了五年兵又回到了相桥镇的复转军人刘华国见过了外面的大世面,就不可能回到小农经济的那种劳作中。刘华国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这年,是1978年。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个体经济不再被作为资产阶级的尾巴来割了。刘华国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他的创业。

    这之后他的创业历程几乎像所有的创业者一样,五口大锅,白手起家,做了一年炼乳,从1981年开始生产秦俑牌奶粉,二十年后开始生产液态奶。1992年,这个当时还叫“相桥乳品厂”的乳品企业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西安银桥乳制品实业有限公司。从“相桥”到“银桥”,从“厂”到“公司”,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了临潼地区第一家合资企业。1999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西安银桥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至今公司先后投资3.8亿元在临潼经济开发区兴建以液态奶为主的现代化综合乳品生产基地。2003年,银桥集团在新加坡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境外成功上市的乳品企业。

    从最初的用2000元、10间瓦房起步,到今天拥有产值20多个亿、销售收入20个亿。

    从最初的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乳品企业。

    从最初的单一生产炼乳到拥有“秦俑”和“阳光宝宝”牌系列奶粉、“银桥”牌系列液态奶等三大品牌上百个品种的大型乳品企业。

    刘华国走过了一个凡是成功的企业家都必然和必须要走的路。

    问题就是刘华国在走着这样一条企业家的成功之路的时候,他有着怎样一种信念?又是怎样用他的这种信念,一步一步,打造着和营造着他手下的这个乳品企业?

    <er h3">八

    刘华国有一句名言:奶品就是人品。

    就是说,一个乳品企业生产的奶制品就像一个人的人品一样。这句话道出来了刘华国的一个人生信念,他相信人的道德修养至上,相信一个人的人品和人格会影响到他所做和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做人要干干净净。做事要干干净净。做企业也要干干净净。对刘华国来说,那就是他的企业所生产出的奶制品每一滴奶都必须干干净净。如同一个道德高尚和高洁的人一样,不能有任何一点品质污点与瑕疵。刘华国的这一信念无疑影响到了他的银桥企业,也影响到了他手下的每一个员工。

    不能不说,这样一种人生信念和刘华国这个人以及和他最早的创业经历有关。

    刘华国有过“提篮叫卖”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还是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秦俑”牌奶粉是生产出来了,但却是“有货无市”。奶粉的销售属于计划内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国家政策规定你生产出的奶粉必须要经过当地的糖烟酒公司代销。既然让人“代销”,你就不能不接受别人中间环节的“盘剥”,不能不接受别人的“不平等条约”。这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企业家初创业时都不可能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况。刘华国想要打开市场,于是就在1981年的时候挎着他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军用帆布包,“单刀赴会”去了。这是在河北省邯郸市举办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春季糖烟酒交易会。最后是苏州的糖烟酒公司和他一次就签订了180吨的奶粉采购合同。

    苏州人怎么敢要他的奶粉?

    苏州人怎么敢要他没有国家计划内批号、属于“黑人黑户”的奶粉?

    这是苏州人对他们的企业进行了认真考察、对他们的产品质量进行了严格化验以后决定的。东西不骗人。东西货真价实。东西吃了让人放心。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产品质量让苏州人敢于给他们一个大订单。这件事有没有给刘华国心里造成一次震撼?有没有给刘华国一个重要的启示?我想一定会有震撼,也一定会有启示!夹缝里求生存的严酷现实让他明白了,你一个出身不明的乳品企业,你一个没来由、国家没有给你颁发出生许可证的乳品企业,靠什么活下去、靠什么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别的,只有产品质量!

    <er h3">九

    就像当初刘华国最想吃上商品粮、最想当个城里人一样,创办了这个企业的刘华国从这个时候起他所有的情感和所有的努力就是想要他的秦俑牌奶粉有一个合法的出身,能够真正地和彻底地被社会、也被消费者所认可。从这个时候起他须臾都不敢忽视他的产品质量。他把产品质量当作企业的命根子、他本人的命根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了几十年的长途跋涉,对奶品质量追求百分之百合格的长途跋涉……

    我梳理了一下。

    对刘华国和他的银桥1988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是一个命运发生转折和值得永远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在生产秦俑牌奶粉七八年后,秦俑牌奶粉评上了省优和部优产品。刘华国想起这一幕脸上洋溢出了孩子般幸福的笑容,笑得很甜,笑得很开心,笑得也很真心,他告诉我说:我们是敲锣打鼓从临潼出发去给省政府报喜!……不容易,的确不容易,整整用了十年光阴,他们用一个省优和部优终于为他们的产品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当然,对陕西而言,陕西从此拥有了第一家省优和部优的乳品企业。

    刘华国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就像人一样,企业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了部优省优,刘华国的目光又盯住了国家认证。他打听到,国务院每年给农业部有对乳品企业的国家评级,他想要一个国家级的企业。

    又过了三年。

    用刘华国的话说就是“又奋斗了三年”,他的这一梦想实现了。1991年银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银桥成为了西北地区食品行业首家“国家二级企业”。

    有了“国家二级企业”这块金字招牌,刘华国又在琢磨着把他的企业带到国际上去。要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有一道坎你必须跨过,这就是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别人告诉刘华国说,ISO9001让无数的企业望而生畏,毫不夸张地说,那就是检测你产品质量的一个金字塔!你的许多综合指标都必须达到国际对乳制品要求的标准!

    刘华国认定了。

    他就是想要上这个金字塔。

    于是又过了五年。

    1996年,银桥在全国乳品行业中第一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拿到了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于是也是在这一年,银桥生产的“秦俑”牌奶粉正式走出了国门,出口到新加坡、菲律宾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此后,银桥的脚步就更加稳健——

    2002年,“秦俑”牌奶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三秦大地中国名牌零的突破。

    2004年,“秦俑”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5年,“秦俑”牌奶粉和“银桥”牌牛奶双双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

    <er h3">十

    你说,人的追求有止境吗?

    没有。就像人的欲望没有止境。

    你说,刘华国的追求有止境吗?

    也没有。就像我前面说过的,这是一个心很大的人。这种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没有追求。这是我们人类中很少的一部分人。是这样一部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你不可能不让他这样活着,不这样活着他们可能会憋屈死!问题是刘华国这样的追求对企业有什么好处?也就是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你还真别说,他对企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每一次的追求都是一次品质和质量的提高,因为每一项认证的背后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都是一个新的高度。刘华国把它们一个一个设定为企业的阶段性目标。人有了目标才会奋斗。企业也一样,企业有了目标也才会不停息地奋斗。

    我发现,这正是刘华国的过人之处。

    但你说,别人也会这样做。是的。别人也可能会这样做。但我现在就要告诉你的是刘华国的另外一个过人之处。这就是刘华国非常早地就发现,保证优质、稳定的奶源是乳品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把好奶源关,则是一个乳品企业保证质量不出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乳品企业要出问题,一定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奶源出了问题。这个道理,其实,别人也都明白。因为,在奶制品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只有奶源这一个环节类似于“露天作业”,而进入生产线以后则基本是“封闭式作业”,谁要想做手脚的话,也唯独能在奶源上做得了手脚。三鹿毒奶粉事件中,二十多家“榜上有名”的企业、全国几家著名的大型乳品企业在国家质检总局抽检中“纷纷落马”,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奶源出了问题,收购来的鲜奶中添加了有毒的化工产品——三聚氰胺。

    把好奶源关,这是一件说起来并不难的一件事情。可是,就是这么一件说起来并不难的事情,为什么三鹿就没做好、那么多的企业甚至是那么著名的乳品企业就没做好?这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特,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复杂,最复杂的事情往往又最简单。简单和复杂之间就是一个人心的问题,良知的问题,做人的问题。对人而言,就是人品。对企业而言,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道义,对他人生命与健康的尊重还是蔑视。

    <er h3">十一

    奶品就是人品,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生命。

    品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以质量求发展,靠诚信铸品牌

    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做企业更要有社会责任感。

    你可以骗消费者一次,但消费者会记住你一辈子。

    吃了没问题的是健康的产品,吃了坏的有毒的食品你就是在坑害人!不坑人不害人这是最起码的做人水准。

    这世界上最难写的字是“人”字。写好一个“人”字只需两笔,做好一个人却要一生。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这些都是刘华国的“经典语录”。

    他知道乳品企业事关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此,他付出了几十年的时间和心血,在奶源基地的建设上,在奶源的把关问题上,可谓是用尽心思,费尽心机,而且是警钟长鸣,绝不松懈,绝不掉以轻心,也绝不手软。

    他把奶牛牵到农民手里。

    1986年,刘华国用银行贷款买回了15头奶牛,让农民试养。结果却是没有一个农民愿意养牛。原来,临潼地处陕西关中平原,是陕西著名的产粮区,这里的农民没有养奶牛的传统和习惯,而当时的一头牛价值两三千元,相当于一个农户全部的家产。牛养死了,农民也就倾家荡产了。所以农民不敢冒这个险。据说,这15头牛就是日后这个西北最大的奶源基地和最早的奶牛存栏数。在刘华国的提议下,厂领导和党员干部每人牵回一头牛自己养。等到农民看到了养牛所带来的好处,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收入,明白了奶牛就是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头头会生金蛋的“金牛”,农民愿意养牛了,养牛的积极性高涨了。一两年之后,刘华国就把从世界银行贷来的500万元贷款,加上企业自有资金250万元,一共750万元,全部“贷”给了农民买牛,每户2000元。刘华国又制定了一条规矩:所有贷款不收一分钱的利息,等奶牛产奶后再用农民赢利的奶费来偿还买奶牛的钱;而且每次从奶费中只扣取30%的比例。

    如此的一种“优惠政策”,如此一种贴心的和福泽乡梓的“以奶还贷”的惠民政策,当然深得人心——实际上,这也是刘华国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和父老乡亲的一种深情回报。当初告别军营回到家乡,当初白手起家进行创业,刘华国就从来没有想过只是一人富。他的“银桥”,就是想为老百姓架起一座致富的“银桥”。

    刘华国说:要让农民致富,就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土地外的收入。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为乡亲们寻找一条致富之路!

    刘华国还说:兴厂是我的职责,富民也是我的责任,这两样事情任何一样做不好,对我来说都是失职!

    这就是刘华国。

    这就是共产党员刘华国、复转军人刘华国。

    这也就是我说的心很大的刘华国。

    <er h3">十二

    这个世界上实际没有傻子。就像电视剧《刘罗锅》里所说的“天地之间有秆称”。这秆称,就是世道人心。一个人活着,仅为一己私利,仅为一己年私利,别人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这个人,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窄。你心很大,你心里有别人,有乡亲,有社会,别人也会看得清清楚楚,你的路也会越走越宽,而你付出的真情也会得到别人的真情回报。

    有数字表明,“十五”以来,刘华国的银桥乳业集团仅支付农民鲜奶费一项就达20多亿元,带动了20多万农民致富。有人说“银桥人”并不仅仅包括银桥的员工,还包括它周边的二十多万农户。这二十多万农户,实际就是银桥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的基本队伍,它打天下的一支铁军和老基本。这二十多万农户共同为银桥支撑起了一个没有污染的可靠的奶源基地。

    这里有着一种深深的感情纽带。

    这种感情纽带甚至不是一朝一夕产生和培养起来的。

    我到了相桥镇申东村,这里就是他们五口大锅起家的地方,也是秦俑牌奶粉的诞生地和他们如今叫做“北厂”的老厂区。在一片农田中,农户的屋舍中,矗立着80年代建起的厂房、车间和大楼。夕阳给楼顶上那行大字“秦俑牌奶粉从这里走向世界”涂上了一层金色的釉彩,在金色的光影中,你会嗅到这片撒满了牛粪的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泥土的芬芳。时光匆匆,时间也许会带走许多记忆,但有一些记忆却会永存在你的心灵深处……

    <er h3">十三

    在相桥镇北王村我见到了一个叫卢春龙的人,如果用时下人们对一些人的时髦称谓,比如“油老板”,“煤老板”,那么,我该叫他做“牛老板”。陪同我采访的银桥奶源事业部经理王秀峰却口口声声叫他“卢老师”,一问,卢春龙果然曾经是王秀峰的卢老师。卢春龙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是相桥镇姚家村的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生活在那个时候极度拮据,1986年,银桥无息贷款给当地农民提供奶牛,卢春龙便是这第一批养奶牛的人,他说开始他养了一两头牛,很快便发现养牛比他当民办教师的收入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从此便一心一意地开始养牛。到了2003年,他已经有了七八十头牛。现在,2010年,他已经是一个拥有了180多头奶牛和一个奶站的独资的奶牛企业老板。

    今年大概五六十岁的卢春龙站在他的卧着一大群“花花牛”的牛栏里,脸上溢满了幸福的、满足的和开心的笑容。他告诉我说,他的奶牛叫“荷斯坦牛”,至于他为什么把他的奶牛场、奶站和家,全都从姚家村搬到了北王村?他说,姚家村和北王村相距大约五六里路,是他当了养牛专业户以后,在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收购”了银桥在北王村的一个奶站,他也就随之搬迁到了北王村。

    卢春龙一生的事业、他的命运都和银桥紧密相连。

    他当然感谢银桥让他走上了致富的路。

    说起银桥这几十年来与他的关系,卢春龙非常激动地说:几十年银桥没欠过我一分奶钱!

    即使是在2008年夏末那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中国的乳品业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中,一度时间银桥也深受其累,在国产各类奶制品消费者停止或减少购买四到六成的严峻形势下,银桥也发生了产品滞销,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银桥的奶农们一点也不担心企业不再收购他们的鲜奶,也没有欠下像卢春龙这样的奶农们的一分钱。就像当初把奶牛无息贷款给农民一样,银桥在各种危机来临的时候都宁肯企业受损失也绝不让奶农受损失,这一点,我发现,银桥和刘华国的确赢得了民心……

    <er h3">十四

    卢春龙经营的是一个机械化挤奶站。

    像这样的奶站北王村一共两个,相桥镇40多个,临潼地区97个,而在全国一共有440多个。“奶站”的概念是什么?从2000年开始,银桥就对奶源基地实行了“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奶牛们一天三次定点被牵进这种机械化奶站,由公司派驻的专职收购员和化验员把关,把鲜奶直接挤进专用的储奶瓶。常驻奶站的化验员这时对鲜奶进行第一次化验。

    接下来出场的是公司冷藏鲜奶运输车。到各奶站收奶的车一律是外观统一印有“银桥”标志的冷藏车。它们24小时巡回每个奶站拉一次奶。由公司的车统一拉奶,就是为了防止运输途中有掺假的可能。随冷藏车一起来的还有公司的化验员。他们负责用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对鲜奶进行现场检测,这就是银桥的第二次检测。

    冷藏车进入厂区后,由公司收奶车间再次检验,对化验员的检测数据进行核实。这是银桥的第三次检测。

    第四次检测,是在公司总部的质量检测中心完成的。这回,由公司检测人员抽取样品进行蛋白质、干物质、脂肪、抗生素、菌落总数等指标的全面检测。

    经过这四次严格检测,收购来的鲜奶进入生产线。

    从奶牛被牵进机械化挤奶站,鲜奶进入储奶瓶,再到冷藏车,再到生产钱,与外界实行全部“绝缘”,全面“封闭”。这么严格和严厉的措施,这样的层层检测,又层层把关,当然是为了防止和杜绝掺假。银桥为此付出了多少?

    银桥有500多名工作人员常年入驻所有奶站。

    仅此一项,这500多名工作人员的工资,银桥每年的成本投入超过500万元。而这还不包括建设每个奶站至少50万元的成本投入。

    所有这一切,实际只为一个目的——从源头上,把好奶源这一关。

    <er h3">十五

    正如三鹿奶粉事件中所有涉嫌的企业都是奶源出了问题,收购来的鲜奶中被添加了三聚氰胺,鲜奶收购也就成为所有乳品企业的“心腹之患”,或者“软肋”。银桥在它的发展中实际上也长时期地为这一问题所困扰。负有把好奶源入厂关这一重任的银桥奶源事业部经理王秀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他说,这世上最可靠的是人,最不可靠的还是人。

    当我问到掺假的问题,那位奶牛养殖专业户老板卢春龙笑了,他说,谁不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问题当然就是你要有严厉的措施加以杜绝!

    掺假的问题也是“魔高一丈,道高一丈”。据卢老板告诉我,一开始有些人所谓掺假掺的是水,面粉或尿素。随着一些昧了良心的“科学家”发明出了这种化工产品“三聚氰胺”,受利益驱动,有人贩毒,有人就把这种有毒物质添加进了鲜奶里——鲜奶的收购是以质论价,蛋白质越高,意味着奶的质量越好,价钱也就越高。而三聚氰胺可以提高鲜奶的蛋白质含量,但它却不是真正的蛋白质,而是假蛋白和有害蛋白。银桥从来没有松懈过对奶源收购的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他们最早发现奶农们有人掺假——当时还处在掺假的第一个阶段,即掺的是水、面粉或尿素——银桥就投入了力量来解决和对付这个问题。从奶农提着奶桶到奶厂散交,改为设立奶区、奶点,由签约的代理人给奶厂交奶。而到了21世纪初,则进一步发展出了对奶源基地的一整套科学化管理办法。

    这套管理办法,不用说,费人,费力,费时,费钱。500多人的一支队伍,每年500多万的成本投入,办法也许笨了一些,也许简单了一些,但在目前来说却是最有效的,它让银桥在2008年夏末的“三聚氰胺”事件中经受住了市场考验,也为刘华国和他的企业赢得了“诚实守信”的美誉。

    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刘华国说,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做企业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奶品就是人品。三十多年前,当刘华国从部队的大熔炉里回到家乡临潼这片沃土,当26岁的刘华国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心中激荡着一股创业的激情,那个时候,我想,想要改变自己命运,也想要改变家乡面貌和父老乡亲命运的刘华国,想到的不仅仅是要创业,更多的是要做人。用自己的一生一世写好一个“人”字。刘华国努力这样做了,他的企业也努力这样做了。

    这就让我们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银桥”……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方便以后阅读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三三 银桥的故事——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华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三三 银桥的故事——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华国并对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