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三河坝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尹家民 本章:空城三河坝

    大部队在上杭休息了两三天,就陆续向广东的大埔挺进。

    谭平山率先头部队轻装提前出发,革命委员会的各种机构,则随张国焘后行。这些机构中年长者行至今日,再要步行着实困难。尤其是像财政委员姜济寰这样的大胖子,一步一身汗,只能坐轿子了。

    李立三的政治保卫处,包括一连兵在内,共有400多人,他们要照料500名左右的伤病号,加上夫役,总共有2000来人,李立三因须料理未了之事,要晚两日才能跟进,本来张国焘指望李立三帮他主政,现在这一摊子也扔给了他,这时他才感到担子之重,也佩服李立三将那2000人运转的本领。

    张国焘他们沿着闽粤交界的汀江进发。这一带青山滴翠,碧峰堆云,朝看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梢。流水潺潺,涧内飞泉瀑布,如同仙景一般。军中文人见此美景都吟起诗来。路过峰市的时候,大埔的民众就派代表来欢迎起义军。到了大埔,民众自动来为他们担任侦察,报告敌人的情形。三河坝的一个中学生,在起义军还没有开到以前,就起来缴了驻军的一支枪。所以起义军都感慨:“江西与广东的民众,对我们的态度真是天渊之别了。”张国焘这才轻松一些。他们由大埔改乘较大的民船,沿汀江顺水直向三河坝。

    三河坝是汀江、梅江和韩江的汇合处,地当闽粤赣三省交界,是水陆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比较重要。三河坝也是起义军行进途中的一个枢纽。

    张国焘到达后,刚洗完脚,在椅把上拍打着布袜子,就听见参谋团报告的消息:驻在梅县的敌军黄绍竑部有一团兵已达离三河坝只有30里的淞口,可以在3小时之内攻击我们:三河坝的周围还有一些民团,向我们警戒;三河坝镇内,就有一支50支枪的地主武装潜伏着,准备做黄部的内应。

    静悄悄的三河坝竟然四面敌情!张国焘光着脚跋上鞋,立即将朱德和彭湃找来,商议对策。

    此时,起义军的主力已经在300里以外的潮汕;而李立三、周士第所带的队伍,还在上杭一带,尚须两三天才能赶到。张国焘的慌乱也出于此,他怕孤悬在这里,危急而得不到援救。

    朱德与彭湃则镇静得多。

    朱德说:“不要紧张,我以第九军军长的名义,向淤口方面派出警戒,并封锁消息,让他们不知我们到底有多少兵力。”

    “镇上的民团我来解决。”彭湃拔出手枪验了一遍,马上集起十几个人的短枪队。

    张国焘继续扮演“司令”的角色:在一所大房子里款待镇上的绅商,故作闲逸之状。城里摆出了空城计。

    彭湃不失英雄本色。他熟悉本地情形,带着十几个人,很顺利将镇上的民团缴了械,他还搜获了隐藏在镇子里的十多个携带短枪的人,其中有AB团的人,也有黄绍竑的密探。两三个小时之内,起义军就控制了整个三河坝。

    朱德带着由机关里二十多人组成的长枪兵,在离三河坝8里外的地方,与黄绍竑的先头部队接火,黄部不知虚实,打了几枪就朝淞口方向退却。朱德乘势派出8个兵,对敌作虚张声势的追击,朱德本人,则奔走于三河坝与前线之间,摆出军长的架势,发出很大的声响,让敌人误以为大军在此。

    这样一来,连镇子里的绅商也不知虚实,所以来张国焘面前参拜的人越来越多。张国焘有了历险的经验,慢慢也大起胆子,山呼海吹一番,熬过了两天。

    两天后,李立三和周士第两部陆续到达。张国焘、李立三和彭湃率领革命委员会各机构,由保卫处的一连人护卫,顺韩江,分水陆两路,向潮汕前进。

    周士第的二十五师以及朱德的一部分人,就这样留在了三河坝,以监视在梅县的钱大钧部,掩护全军的侧背。

    根据情报,知会昌败军钱大钧部经过一个月来的补充和整训,已恢复到10个团近2万人,有经淞口沿梅江两岸进击三河坝的可能。而三河坝的起义军只有二十五师的3个团,加上朱德的少量部队。

    “空城计”唱完了,仍面临着“失街亭”的险境。负总责的朱德请几位领导干部到指挥部开会。在大房子里,两张方桌拼在了一起,上面摊开一张大军用地图。周士第、李硕勋和各团领导围桌而坐。

    朱德站在地图前分析形势:我军近4个团,而敌军10个团,我们长途劳顿,敌军以逸待劳,因此敌人占“天时”,不能再当他们是手下败将。我军在三河坝是背水作战,敌军则夹梅江而下,又占“地利”。我军得到大埔、三河坝党组织和群众的拥护,他们要求我军发枪支弹药,要求配合我军作战,提供侦察情报,控制船只,救护伤员,我军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敌人占了两项,我们要设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他提出3点:一是移驻汀江和韩江的东岸,以此两江为天然屏障,沿江构筑工事;二是抓紧时间休息整理,恢复体力,健全组织,让敌人长途行军来攻我,我则以逸待劳;三是广泛发动民众参战助战,当前帮助挖工事便是急务。

    周士第也认为敌我兵力悬殊,我军兵力配置上确是捉襟见时。他完全同意朱德的意见,并补充说:“要马上发动民众立即将沿江所有船只转移到江东,使敌军急切无法渡江,即使从外地调来一些船只,也是数量不足,迁延时日。”各团领导边点头,边在小本上记下要点。

    陈毅也在坐,他提出希望派可靠人员迅速查明广东敌军最新动向,好做准备。朱德向他点点头。

    陈毅和朱德这两位日后的共和国元帅,被命运连在了一起。陈毅赶上起义军后,因为工作在团里,很难和朱德见面。一直到上杭,朱德率领后卫部队最后到达,陈毅正要离开,才匆匆见了一面,三言两语地谈了别后坎坷和思念之情。

    这一次,是四川别后的第二次见面。又因为要忙着回团里布置过江之事,他扭头要走时,被朱德叫住:“陈毅,你们团我就不多过问了,我相信这支有铁军铁团光荣传统的部队。有时间你过来我们再谈,像一年前在万县那样,并肩战斗。这一次,尽管力量对比对我们不利,我们却可以不再求爷爷告奶奶,自己伸伸展展地干了!”

    陈毅握住他的手:“好,不管有多大的压力,我们决不屈服,让我们伸伸展展地干吧!”


如果您喜欢,请把《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方便以后阅读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空城三河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空城三河坝并对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