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刻的大印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尹家民 本章:新刻的大印

    昨夜,南昌的星月照常走,却是无政府的一夜。旧政府被风拦腰刮断了,新政府尚在襁褓里。政府的职能靠着惯性走了一夜,老百姓丝毫没有觉察。可是一到白天,没有政府的城将成为一座死城。一大早,原国民党南昌市党部的商民部长沈素(共产党员)就来找商民协会的李郁,要他一起去圣公堂会见贺龙。他们从圣公堂后门进去,贺龙很客气地招呼他们坐下,并拿出别人刚刚送他的吕宋牌香烟。

    屋里人不多,除了他们3个外,还有一名贺龙的参谋。贺龙照样握着他的大烟斗,一边喷着烟,一边对他俩说话:“你们要尽快召集本市商民委员开个会,动员他们赶快开业,做生意。”他特别关照李郁:“我希望你协助筹设一个新的江西银行。”

    一小时之后,他们从圣公堂出来。临走贺龙要李郁开导一下姜济寰。一夜巨变,最发愁的大约要算既是老的又是新的省政府代主席姜济寰了。有好一阵子,他坐在办公桌前苦笑。因为这个本该庞大的办公机构,本该是老远就能听见财务部门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听见秘书人员进进出出的脚步声,听见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现在,政府大楼里也不清静:那是要钱的,要物的,求援的,求救的……旧职员昨个一夜都跑散了。

    姜济寰最好使的“兵”只有一个,就是他儿子姜襄。旧政府的财务人员向姜襄办移交。交上来是一本本的账。姜襄问:“钱呢?”“钱已用光了,一个铜板都没有了。8月份的经费还没发。”旧政府的财政厅长是朱培德的参谋长黄实,早已携款逃跑了。好在财委会主任林伯渠得知后,给新政府批了2000元的开办费。姜氏父子提出钱,第一件事就是给政府刻个大印,不然连个文告都没法颁布。老姜拿到印后,先在废纸上试摁了两下,鲜红的印,字也很正。老姜顿时兴奋起来,将启用此印向革命委员会写了份报告。

    报告和存档用的印样都送走了,老先生似觉余兴未尽,便铺开一大张纸,写起文告来。他是前清的举人,古文功底深厚。而思想却不老,文告写好后, 他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

    江西省政府布告改造始自江西原以攘党贼 实行三民主义遵行三大政策 武汉之与南京背叛已同一辙 仗我中央委员以及革命贤哲并得二方面军将士同心同德 毅然决然改图守我总理遗则赣省首承其麻 人民欣有喜色 凡属商学农工务求各有安宅中央代发江钞 毋得拒收短折物价必求其平以期军民相得其他一切事宜 政府概当负责 力谋民众利益实行应兴应革贯彻本党主张 不与民众相隔 用特掬诚相告 其各努力团结代理

    老姜写完,小姜就将其送到报社,又叫人抄了,到处去张贴。革命委员会秘书长办公厅成立后,秘书长吴玉章要秘书李嘉仲立 即搬进办公厅住宿,守办公室摊子,不要轻易离开。

    有一天,朱德来了。他是来领第九军副军长委任状的。第九军原是滇军的番号。滇军参加起义的兵力不多,只有军官教育团的3个连。滇军中有一个师长叫韦杵,那时是国民党左派。起义前朱德曾同他交谈过国是,韦杵抱同情态度。在讨论任命时,许多人主张由朱德任第九军军长,但朱德自己却建议由韦杵担任第九军军长,自己任副军长。事情就这样定了。韦杵并没到任。在起义前夕,他因病赶赴武汉治疗,不在军内。

    8月3日,当起义军就要撤离南昌时,又改任朱德为第九军军长。不到两天,朱德进省府领了两次委任状。他回到花园角2号住所时已是一头大汗。他坐在八仙桌的一边,喝着茶,摇着扇子,盘算着要做的事情。他要着手组建第九军的指挥机构,还要整编参加起义的军官教育团,并吸收一部分铁路工人和青年学生,组成第九军教育团。起义前夕,朱德曾分别写信给他在滇军中的老同学和老同事,包括:驻在韶关的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驻九江的第九军军长金汉鼎、驻吉安的第十九师师长杨池生、驻临川的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晓以革命大义,劝他们弃暗投明,一起南下广东。结果,被劝的人要么不说话,要么反过来劝他。

    朱德似有所料,仍不急不躁,他从省政府回来,又派人给杨如轩送去一信。

    信中说:“我们最近在南昌开会,共推宋庆龄领导,揭起反对独夫民贼蒋介石的大旗。现决定去广州开辟新的革命策源地。贺龙、叶挺走一路,弟与兄走一路。兄穿须须铠,弟掌大旗。时间紧迫,盼即日答复。”然而,杨如轩仍顾虑重重,一怕反不成被杀头;二怕朱德吃掉他。所以没有回信,只是对送信的人说:“请转告玉阶兄,望他多保重,我自有主见。”

    朱德处理着公务,头上的汗没消,又从革命委员会传来了消息:起义军要马上撤离南昌,朱德被任命为先遣司令。他要带着第九军教育团作为先遣队,比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二十五师早两天踏上南下的征途。

    临川,旧称抚州,距南昌190里,是起义军南下时经过的第一个重要城市。从南昌到临川,一路上没有遇到敌军的抵抗。因为驻临川的正是杨如轩那个师。杨如轩得知起义军要路过临川,考虑到同朱德多年同窗和袍泽的关系,另外也是慑于革命声威,怕与起义军发生冲突,削弱了 自己的实力,所以他把部队撤到城外,悄悄给起义军让出一条南下的大道。

    在贺龙的指挥部里,曾研究了3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政治面貌;二是南下进军路线;三是建立周逸群第三师问题。

    贺龙特别主张有个政治纲领,他的担心与别人不同:“以前人家说我是土匪出身,现在我们是革命,应该有政治纲领,否则别人又说我是土匪了。”

    到了8月3日,形势已经明朗,希望张发奎、黄琪翔参加革命委员会的梦想是不能实现了。张发奎、黄琪翔对革命委员会完全采取了敌对态度。本来革命委员会中有他们的名字,而且张发奎还是主席团的主席,依然是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黄琪翔是前敌总指挥。他们既然对革命委员 会采取敌对态度,革命委员会自然把他们除名了。于是主席团只剩了其余6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一职也由贺龙担任,前敌总指挥则由叶挺担任。

    据当时报载,第二十军军长还是贺龙兼,党代表是廖乾吾,统辖3个师:第一师师长是贺锦斋,党代表是方维夏,第二师师长是秦光远,党代表是陈恭,第三师师长是周逸群,党代表是徐特立。第一、第二两师都各辖3个团,只有第三师仅辖两个团,外加总指挥部一个教导团和一个特务营,共计9团1营。第十一军军长是叶挺,党代表是聂荣臻。下辖两个师:一个是他原有的第二十四师,统辖3个团,另一个是第二十五师,师长是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只辖两个团,外加军部一个特务营,共计是5团1营(当时还有另一个师——蔡廷锴的第十师,也曾划归叶挺指挥,但中间发生变故,将在以后的章节另述)。


如果您喜欢,请把《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方便以后阅读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新刻的大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新刻的大印并对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