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人物——叶挺靠拢南昌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尹家民 本章:起义人物——叶挺靠拢南昌

    叶挺独立团在攻克武昌后,即扩编为第四军第二十四师,叶挺除担任师长外,还兼任了武汉卫戍司令。

    虽然北伐还在继续进行,但武汉政府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威胁下,已成动摇之势。党的“五大”期间,叶挺担负保卫大会安全的任务,尽职尽力,没出什么事。

    “五大”过后不久,就遇上蒋介石策动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联合地方军阀杨森叛变,乘革命军出师北伐,武汉空虚之际,于5月17日偷袭武汉。叛军打到了离武汉40里的纸行镇,企图一举掀翻武汉政府这只风雨飘摇的船。汉口卫戍司令李品仙束手无策,胆颤心惊,竟想在这危急关头烧毁武汉轮渡,弃城逃跑。

    叶挺闻讯,震惊不已。他分析道:敌军士气低落,他们都是被抓来的农民,不会为军阀拼死卖命,因此虽然人众却不会有大的战斗力。而我军人数虽少,却有300多共产党人支持,且有百战经验,士气高涨。

    对比之下,我军定能战胜叛军。于是,叶挺请缨,亲率大军讨伐。并传谕全线,如有临阵退缩者,执行枪毙,我全体官兵,誓为党牺牲。叶挺个头略高,不胖,但体格很好,总是衣冠严整,透出一种军人的肃穆。他同妻子和一个3岁的儿子住在武昌偏僻街道上的一个小房子里。有意思的是,当时共产党主张打倒封建礼教,解放妇女,所以党的队伍里男女相处已是平常事。叶挺对此也赞同,但是他对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却防范极严,绝不轻易介绍给“同志”们一见,同事们都戏称其“金屋藏娇”。李宗仁曾不无担心地提醒张发奎:你们第四军里共产党最多,高级将领如叶挺等,都是著名的共产党,你如对他们不加约束,将来军队会不听你指挥的。

    张说叶挺和他是广东北江的小同乡,从小便在一起,可以说是如兄如弟,以他和叶的私人关系,他认为叶挺决不会和他为难的。

    李宗仁说:“共产党还谈什么私人关系,他们只知道第三国际的命令,你别做梦了。”

    张说:“不会的,决不会的。”随即举了那个“金屋藏娇”的例子,以此说明叶挺的“念旧”(也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在决定起义的初期,叶挺也曾希望能与张发奎合作打回广东,当这个假设无法实行的时候,叶挺毅然支持了起义)。

    叶挺虽为师长,生活却十分简朴,竟至贫穷。他的另一特点是话极少,尤其是军事以外的话题。但政治上又很强,常常是一语中的。

    比如中山舰事件时,叶挺说过一句:蒋介石是第二个陈炯明,不能等闲视之;“四一二”政变时又说过:大流血的日子可能就要到来了……这些预言都被一一证实。

    再说夏斗寅一听说是叶挺的铁军来战,吓得腿都软了。但既已叛变,死活也要顶住。叶挺认为当务之急是同敌人抢时间,争阵地。当时,因部队分散在武汉各地担任警卫工作,不能同时开拔。叶挺便命令七十 二团火速挺进纸行镇。叛军闻讯集中兵力反扑,包围了纸行镇。因为众寡悬殊,七十二团处境十分困难。危急之时,叶挺率主力赶到,命令七十五团及中央独立师分头出击,又亲自到七十二团阵地,指挥部队在纸行镇正面阻击敌人。叶挺这种冒着敌人炮火、身先士卒的举动,大大激励了士兵,他们舍身奋战,连伤员也从担架上下来,冲上火线。将士用命,加之指挥得当,将敌人赶出了纸行镇,收复了汀泗桥、贺胜桥等地,武汉局势转危为安。夏斗寅叛军虽被击溃,但没有完全消灭。叶挺指挥部队继续追击,本想一鼓作气消灭叛军,可是未获汪精卫一伙允准。他们下令叶挺停止进攻,使夏斗寅的残部仍盘踞在鄂南。不久,湖南的许克祥又发动“马日事变”,捕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真是惨不忍睹。叶挺面对叛逆们的屠杀罪行,既愤慨,又忧虑,本来不多的话就更少了。他又说了一句:汪精卫就是第三个陈炯明。

    又说中了。长沙“马日事变”,是豪绅地主阶级反动势力的开头,是中国革命由高潮走入低潮的转折点。宁汉对立的局势,蒋介石得到英、美、日、法帝国主义的支持,腰里有钱,手里有枪,财大气粗,对武汉政府进行封锁后,弄得人心惶惶。“马日事变”使得湖南、湖北、江西各省的新旧军阀与土豪劣绅联成一气,造成普遍的白色恐怖气氛,革命的工农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而武汉政府对“马日事变”低头,就等于投降了蒋介石,从此以后事实上就没有什么国民党左派,国共联合战线在“马日事变”以后就根本动摇了。

    面对乌云压城的险恶形势,叶挺要求部队保持高度警惕,同时进一步加强军事政治训练,想办法充实部队的革命骨干力量。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叶挺积极收容接待外地因受反革命势力迫害而跑到武汉的革命分子,把他们安排到部队里当各级骨干。

    例如,湖南常德的共产党员粟裕、腾久忠等人,遭反动分子搜捕,从湖南跑到了武昌。叶挺听说有人来,总是热情接待,并安排到自己统率的二十四师教导队。不到半个月,这个教导队就招来了1000多名学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党团员。党组织对教导队极为重视,除了上政治课以外,还经常请负责同志如周恩来、恽代英、叶挺等人来作报告。

    为了防止反动力量的袭击包围,6月间,叶挺率领二十四师移驻贺胜桥一带。他在抓紧部队军事训练的同时,还派出一些官兵到附近农村,向农民进行宣传和调查工作。附近农民知道这里驻着闻名遐迩的铁军,也时常跑到司令部驻地,向叶挺等反映情况,控诉 地主豪绅迫害农民的罪行,请求叶挺出兵保护和支持他们的斗争。湖南地区的一些农民也大老远地赶来,请求叶挺派兵。叶挺也很想带着队伍去打一下,并想出一些办法来保护农民利益,可是右倾的陈独秀总是压制。他曾和苏联军事顾问捷斯连科认真商量过,认为要击败许克祥叛军并不困难,“只要一 声令下,我叶挺随时可以完成此项任务。”捷斯连科亦曾就此致电苏联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请示允许叶挺率师出兵,增援开赴长沙的农民队伍,但是始终没有接到出兵命令。

    不久,叶挺带领部队移驻大冶。大冶位于黄石市西南,临近长江。司令部驻在大冶一间业已停业的日资钢铁厂。叶挺继续抓紧部队的军事训练,同时继续派出一部分官兵做群众工作,向群众宣传革命主张。部队随时准备响应党的召唤。

    7月上旬,汪精卫集团命令张发奎率部“东征讨蒋”。一方面,他们可以借此转移视线,掩盖其加紧反共的叛变阴谋;另一方面,又可以乘此调离所辖叶挺等部的革命力量;同时也可以借此调用叶挺的力量,东下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这跟蒋介石当初北伐,命叶挺充当先锋的目的一样。所不同的是,共产党也正在酝酿一个大的谋划,这个谋划需要最大限度集合自己的力量;所以中共中央也同意让叶挺等部队参加“东征讨蒋”。

    7月中旬,叶挺的第二十四师、第四军的第二十五师及贺龙的新编第二十军等部,奉命随二方面军“东征讨蒋”,开赴江西九江一带。


如果您喜欢,请把《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方便以后阅读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起义人物——叶挺靠拢南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起义人物——叶挺靠拢南昌并对百将之夜·南昌暴动纪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