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重新开放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付杰付明喜 本章:滇缅公路重新开放

    滇缅公路重新开放有着极为复杂的背景,整个谈判过程是很艰辛的。

    其实,尚在欧战爆发前,1939年4月,蒋介石就提出一个中、英、法合作方案,其内容为:

    (一)中、英、法三国对于远东之军事及经济合作,应于适当时期,邀请苏俄参预,并通知美国,请其作平行行动。(二)不单独对敌媾和。(三)中国以兵力人力物力,他国以海空军作战。(四)各国经济合作,共同对日制裁。训令驻各有关国大使积极促其实现。蒋介石在4月间并亲自召见《曼彻斯特卫报》驻中国记者田伯烈,要他把中英法三国合作的可取性告知美国政府。田伯烈说:蒋认为不久欧战必然来临,英、法两国在远东的属地肯定会遭到日本进攻,“在这方面,中国愿意帮助他们……中国援助英、法,不仅可以派军队保卫香港和印度支那,甚至可以保卫新加坡”。蒋的意图是中英法签订一个互助条约。众所周知,蒋介石此时已是泥牛过河,自身难保,还奢言救人,自难令人信服。5月2日,胡适得到英国政府的口头答复,大意是“英国政府对于蒋提到的与其他国家合作及采取平行行动的态度已在白宫和国务院发表的各项文件中表明,而且英国政府认为中国大使馆应已注意到这些文件的内容”,给予这位大使一顿奚落。同月,蒋介石在会见新任英国大使卡尔时又提出,如果欧战爆发,他可向英国提供20万兵力,并“很乐意交出这些人听从你们任意使用。”但卡尔在会见之前已经表示,“当前欧洲局势如此,英国恐难安排此事”。曾任蒋介石参谋长的驻苏大使杨杰更为此事来到巴黎交涉,但也无结果。

    不久,欧战爆发,蒋介石在联合英、美、法的建议遭到拒绝后,一气之下,竟转向德国。10月5日,国民政府驻德大使馆参赞丁文国奉命向德国外交部请求“调停”,该参赞称:“蒋介石完全不是反日的,他系被迫违反本意而与日本作战。”

    蒋介石提出的议和条件为:1.承认伪满洲国。2.华北经济合作的特殊权利。3.“中日亲善”。4.日军仅自长江流域撤退,华北可以驻兵等。该参赞并称,这些条件如由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必遭拒绝,必须由第三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本即可向南洋发展,配合德国对英作战。又称,德国的“调停”将给德国带来在华经济中的“优越地位”。因为“蒋介石一直是亲德的”,“准备与德、日一起实行反英政策”。意即参加欧战。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并“保证对德供给原料50年”,甚至允许将预定供给英国的钨、锑、锡矿石转给德国。但是蒋介石、孔祥熙等人此时提出由德国“调停”并进而联德的建议,时机不对,由于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日德关系进入低潮。日本政府已声明不介入欧战。中德交涉未获结果。

    至1940年7月,德军横扫欧洲,近卫第二次组阁,松冈洋右出任外相。这时蒋介石又加强了联德外交。他认为,陈介、丁文国等办事不够得力,8月加派前德械师师长桂永清为驻德武官,桂永清深受德国垂青。此时日蒋正在秘密谋和,日汪亦在进行缔约谈判,松冈也曾提请德国出面调停。据桂永清回忆录称,9月他曾受到德国帝国元帅戈林两次召见,戈林说由于中国工业落后和政治上不统一,没有胜利希望,应接受日本和平条款,德国可任和约的保证人。

    桂永清回答说:除非日本全面撤兵,中日才能缔约。桂永清将与戈林谈话报告蒋介石后,蒋指示今后对德会谈,应使用温和言语。据美国外交部文件记载,11月中,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召见中国驻德大使陈介,面告德国已赢得整个欧洲,一俟德统一全欧后,战争即将于年内结束。现在是中国与日本谋和的“最后机会”,否则日、德、意即将承认汪精卫政权。里宾特洛甫又说:他希望中国能与日本议和,并望“中国加入轴心”。德国将保证日本对“和平条款”的履行。11月14日,陈介致电重庆外交部称:里宾特洛甫约见时告他德国甚愿与中国友好。希望中国“如大势所趋,惟强是重,不得不侧重亲日。”否则日本若承认汪政权,德、意必随之,此“于中德关系亦略起影响”,为维持友好计,万望贵方考虑和解可能,“以免误此最后时机。”11月30日,日汪基本条约签订,德国认为对华调停“时机已晚。”但仍劝中方直接“与日谈判和平,日必无过分要求,实为最好机会。”桂永清一直和一位化名为雅克的特务头目保持联系,雅克每周两次在深夜与桂永清会谈。雅克告知桂永清德国攻苏的日期并说准备在打败苏联后,就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尔后中德合作反对日本。这种会谈延至1941年7月1日,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希望日本攻苏,承认了汪伪政权,中国政府宣布与德断交。

    事实上,自1940年9月三国同盟成立后,英、美对日态度转为强硬,10月2日,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方针:“应以明确的行动,表示不因日本之恫吓而后退一步的坚强决心。”10月12日,罗斯福声明:“美国援助被侵略者,无意屈于胁迫,威吓而走向独裁者们所开示的道路。”蒋介石于10月17日分别召见英美驻华大使商谈三国合作问题。他对英国大使卡尔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与英美“平等合作”。他又说,日军入越南攻云南的可能性小,且中国已有准备。而南下新加坡的可能性则大,英国难挫其锋,故中英合作抗日,理所当然。蒋介石提出:“拟应陈请英政府考虑下列五点:(一)今日是否已至英政府考量中国抵抗日本侵略对英有何何贡献之时。(二)倘中国不能继续抗战,英国所受之影响若何。(三)英不援华,于英何益。(四)英不援华空军,中国何以阻敌。(五)中国停止抗战,是否有利日军南进。”卡尔答称:依他个人推测,英国尚未确知美国对日态度如何。所以不便采取行动。中国抗战,实际为英国而战。英国视中国为第一道防线,英国自应以全力相助中国。但是英国究竟有没有与中国合作抗日之意,卡尔并未置答。

    在与美国大使詹森的谈话中,蒋介石称:现在外国援助无从运入,中共活动日盛,政府危机日重。中国迫切期望于美国,用飞机与经济援助。切盼二三月内,能得到美国装制齐备之飞机500架,以济眉急。此实美国惟一替代对日作战之良策。如果美国空军志愿飞行人员能来华助战则更佳。在中美英合作中,“中国当随美国之领导,自无待言”。如美国肯与合作,则自然不必忧虑中共。倘若中国抗战失败,则不惟日本独霸东亚为可虑,共党之患亦必足忧。美大使詹森答称:美国定将尽力援华,当将此事电告华盛顿。11月9日,蒋介石又分别约见英、美驻华大使面交中、英、美三国合作方案,方案首先列举三项原则“一、坚持九国公约之门户开放与维护中国主权、领土、行政完整原则。二、反对日本之所谓建设‘东亚新秩序’或‘大东亚新秩序’。三、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之和平基础,亦即太平洋整个秩序建立之基础。”继之提出“相互协助之具体项目”四点:(一)合作宣言发表后,贷款2亿至3亿美元给中国。(二)“由美国海军每年以信用贷款方式售给中国战斗机500架至1000架”,本年(1940)内运华200架至300架。此外其他武器的数量及种类,另行商定。(三)“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关。”代表团团员“由中国政府聘为顾问。”(四)英美两国或英美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时,“中国陆军全部参战,中国全国空军场所,联军亦可使用。”可是美总统罗斯福却表示,美国并不要和日本开战,美国也不能与他国结盟,或作军事上之承诺,对中英同盟,亦不便于促成。但是为了让中国继续抗日,不走亲德路线,英美对华援助较前有所增加。

    三国轴心同盟签订后,德国已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家,日本则成为英国的敌对国家。在滇缅路问题上,英国的态度较前自是不同。1940年9月间英方即表示:“缅路重开,为英所愿望”。

    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奉命即于10月3日向英首相丘吉尔正式提出重开滇缅路的要求,并要求就改善滇缅路运输状况,扩大运输量、修筑滇缅铁路等问题举行磋商。丘吉尔答称:滇缅路重开,已无问题。至于其他问题,英方亦愿与中国协商解决。10月8日英方正式宣布不延长封闭期限。10月17日,滇缅路重新开放。滇缅公路开放后,英缅当局即派代表来华,商谈改进运输。英方提议设立中缅混合委员会,聘美国专家为主席,管理中缅境内之一切运输。蒋介石立即表示同意。蒋介石自己还向美国提出派遣美专家来华,襄助管理滇缅路,得到美方应允。美方要求中国整顿滇缅路的管理机构。蒋介石即下令成立滇缅路运输工程监理委员会,并亲自莅临致训,又下令由军委会运输统制局接管全国公路运输管理各机关,集中全力统筹调度。路面改造工程亦同时加紧进行。由于多方努力,特别是广大员工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克服了重重困难,滇缅路的运量大为提高。从1941年元月的4000吨增至同年11月的1.5万吨,全年总运量为13.2万余吨。至于滇缅铁路的谈判,中方亦一再催促英方早日着手进行。英国方面以工程大、工期长、费用浩繁,一时难以承担为由,决定只拨款建筑腊戍至中缅边境一段。中国境内路段,则要中方自行筹款,或利用英、美信贷建筑。中国转商于美国,美国拟贷1500万美元用于筑路,并同意向中国提供旧钢轨、机车及筑路设备。中国拟在美国出售滇缅铁路金公债券,亦得美方应允。可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缅甸失守,滇缅铁路无从着手,遂告终寝。


如果您喜欢,请把《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方便以后阅读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滇缅公路重新开放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滇缅公路重新开放并对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